Skip to main content
Category

Bilingual 双语

爱能医治,之后呢?God can heal. After that?

By Bilingual 双语

经文:约5:1-18 1.耶稣医治一个卧床38年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神和人相遇,人得医治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的地方,一个叫作毕士大的池子旁边(5:2),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5:3)。其中有一个是病了38年的人。为什么这些病人聚集在这里呢?据说是因为知道主的天使会按时下池子里搅动水。而且,水动起来之后,只有那些先下去的,无论害什么病都能痊愈。所以他们都聚集在这里,等待时机,下水得医治。 这时,我们看到耶稣主动来接近这个病了38年的人,他躺在那里,耶稣主动地来与这个病人对话,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耶稣一开口就询问他,“你要痊愈吗?”病人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说,“要!”,而是抱怨说,他没有机会下到池子里,因为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他放在池子里。并解释说,他刚要起身下到池子里的时候,就有别人比他抢先一步,先下去了。 耶稣听到他埋怨的话后,对他说了第二句话:“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听到这句话后,这个人就立刻痊愈,于是就拿起褥子来走了! 耶稣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圣殿里。当耶稣遇见他的时候,对他说了第三句话,“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来提醒这个人不要再犯罪。我们从经文里看不到这个人的过去,也不知道他得病是不是因为他犯罪,因为按照犹太人的想法,总是把病和犯罪连在一起。我们只知道耶稣最后提醒和劝告这个人不要再犯罪了,否则犯罪的后果会比先前更加严重。 故事到这里,我们看到,耶稣只用三句话:第一句,“你要痊愈吗?”来询问病人是否有要痊愈的意愿。第二句,“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句医病的话。第三句,“不要再犯罪了。”这是提醒的话。用这三句话,耶稣改写了这个病人38年的人生悲剧。 故事到这里,我们看到这就是一个病了38年的人与耶稣相遇,得耶稣医治的故事。也是一次人有机会和神相遇的故事。可是,这个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约翰也记录了这 个人得医治之后发生的事情。 当这个人得医治,拿起褥子走了之后,引起了宗教当局犹太人的注意,因为他们看到一个人拿着褥子在走动,这如果在平时,是很正常不过的,可问题就在于当天是安息日,按照犹太人的律法,安息日动用到劳力的工作是被禁止的,其中米示拿第39条禁令严格禁止在安息日【把一个物件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处。】[1] 因此,犹太人就来向这个人兴师问罪,告诉他,“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以的!”那么,这个人回答说,“是医治我的那个人叫我拿的。”言下之意,不是他自己要拿的,把责任推在耶稣身上。于是,犹太人开始问他,“那个叫你拿褥子走的是什么人?”他回答不上来,因为他得医治后并没有过问过这个人是谁。 而后来,当耶稣在圣殿再次遇见他,跟他说话,当他得知耶稣的名字之后,他就立刻跑去打小报告给犹太人,说那人叫耶稣。或许他想急于脱身,心里想,只要把耶稣的名字报给犹太当局,犹太人就会去找耶稣的麻烦,而不会再追究他的责任。果然,犹太人后来就去找耶稣,并且逼迫耶稣,甚至想要杀他。从这一点来看,这个蒙耶稣医治的人,反而在耶稣受逼迫的事情上有份。 故事到这里,我们观察一下这个38年病人得医治之后的所行所为:在面对犹太人质问时,为了明哲保身,能逃脱干犯安息日禁令的罪责,他把责任推在耶稣身上,使犹太人的矛头对准耶稣。/在与耶稣有机会在圣殿再次相遇,得知耶稣的名字后,他抓紧时间去向宗教当局报告了耶稣的身份,在耶稣后来受犹太人逼迫的事情上有份。显然这个人尽管被医好了,但看起来他对上帝在耶稣身上彰显的大能和同在却视而不见。他更关心的是他正站在地上的权柄面前。并且在如何逃脱地上的权柄制裁上很有自己的一套。耶稣的善举,这里得到的并不是人对他的信靠和感激,而是逼迫。 2.爱能医治,不在于你的判断,(完全出自)在于上帝的恩典。这是我们的好消息! 看到这里,我们心中也许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样既不信,又不懂感恩的人,耶稣还医治他?圣殿旁边的池子边上躺着那么多的病人,为什么偏偏耶稣选中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医治呢?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个《农夫与蛇》[2] 的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农夫看到路边有一条冻僵了的蛇,就怜悯它,把这条蛇揣在他怀里,可是等蛇温暖了之后,就把农夫咬了一口,农夫就死了。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在帮助人之前先要判断和分辨这个人的好坏,再给予帮助,以免被爱所伤。这也是我们人所持的普遍的想法,或者说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可是我们看到上帝的想法却和我们人普遍的想法很不同。当我们看到这是一个不信,忘恩负义的人时,难道耶稣不知道吗?相信耶稣早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可耶稣为什么还是医治了他! 我们看到,尽管这个人后来不信,也不感恩耶稣在他身上所做的。但上帝的爱和怜悯还是临到了这个人的身上,这是完全出自上帝爱和怜悯的恩典。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这个人多好,对耶稣多么明白,多么有信心,多么感恩,而他之所以得医治,是完全出自上帝爱和怜悯的恩典。至于对于上帝的恩典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临到什么人身上,上帝保留给了自己,上帝拥有自己的主权,这对于人来说,实在是个谜,人无法参透。 如果我们愿意从思考什么类型的人有资格、值得、当得起耶稣的帮助和医治?耶稣选择哪一类的病人医治?祂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类理论性的问题,却又只有上帝自己能回答的问题中跳脱出来,那么这个38年病人得医治,既不感恩,也不信耶稣的故事却可以把我们从理论层面带到实际层面,从旁观的理性分析者进入实际的状况,从冷冰冰的分析带到动情动心的境况,我们似乎从这个38年病人的身上发现我们自己的影子。 其实我们人的真实情况是,有的时候我们好像是善人,能行出善举,有的时候我们又好像是恶人,行出不好的恶行。当我们接受来自上帝或人的恩惠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心存感恩,有的时候我们也像这个38年的病人一样得恩惠得医治后并没有感激之心,或是只有那一刹那,或是那一段时间的感激之心,之后我们的心就转为冷漠。对上帝给予我们的恩惠,或者对于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恩人也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的时候,甚至为了保全自己,我们也会背地里做一些暗箱操作的事,这就是我们人的真实的景况。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些,我们会庆幸约翰福音里记载了像病了38年这样不知恩图报的人却能够得耶稣爱的怜悯和医治的事情,这是我们的好消息! 因为我们发现,不在于时好时坏的我们,表现怎样,行为怎样,而在于上帝的爱与怜悯的医治愿意临到像我们这样的罪人!从这个不懂感恩也不信的病人得耶稣医治的事情,看到我们自己得医治的希望! 我们看到,神离这38年的病人并不远,这本来只应该是只有天上有的美善,却降到人间,与人交流。正如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一条直线,神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在于一次的相遇,一次耶稣与人相遇的故事,却彰显了神完全的爱与怜悯,权柄和能力! 3. 爱能医治,之后呢? 38年的捆绑,38年的期待,38年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38年的无奈和无助,在见到耶稣后,耶稣的一句话就完全解决,耶稣能够在人身上彰显这样的权柄和能力!彰显医治的能力对创造天地的上帝来说是能够的,也是愿意的! 17节耶稣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但我们观察整本约翰福音,却只记录了耶稣所行的7件神迹,包括今天的医治病了38年的人这一件。这么少的神迹记录,约翰似乎想要表达的是,上帝要彰显神迹,但神迹本身不是目标和目的,上帝是要透过神迹彰显祂自己!让我们看见上帝自己! 今天的世界,上帝还在彰显祂自己!让我们看见祂自己!像病了38年的人与耶稣相遇,这样神人相遇的故事还在发生,耶稣的医治还在继续…而且不照你我的评判标准,不在于你我有多好多坏,祂的爱的医治还会临到我们! 不过,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耶稣的爱能医治,之后呢?…

Read More

攻心计

By Bilingual 双语

今天,我们从经文看见围绕在大卫身边的几位主要人物-分别是洗巴、示每、米非波设、巴西莱。首先,第一位-洗巴。洗巴是谁?他曾经是扫罗的地业总管之一,也是瘸腿者米非波设之产业管家。今天经文说在大卫落魄逃亡时,洗巴带来许多粮食和必需品送给大卫。不过,经文也似乎告诉我们洗巴送的赠礼隐藏一些不单纯动机。大卫察觉洗巴的举动有异常,因为洗巴送礼来,他的主人米非波设没有跟随他一起来;所以,大卫直接问他送这些礼物是什么意思?另外,为何他主人米非波设没有来? 洗巴避重就轻以示好方式告诉大卫,赠礼是为了表示善意供应他的需要。取得大卫好感后,才讲述米非波设没来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可以得回王位,因此就不前来见大卫。然而,若我们看撒下第19章24-30经文,透过米非波设的辩解说是洗巴说谎欺哄大卫;主要目的希望能得到好处。当时大卫身处于身心灵软弱与疲惫之中,很难明察秋毫辨识出对方心里盘算的诡计;最终,他将属于米非波设的产业,全部转让给了洗巴。 我们看见洗巴是一位居心不良的投机者,他的攻心计在于其内心知道大卫遭遇患难时刻最需要的是提供支援,尤其是物资方面。当他获得大卫好感之后,进一步以诬蔑其主人的手段,将原属于米非波设的产业夺取过来;归为己有。 第二位-示每。示每是扫罗族基拉的儿子,属于扫罗家族的族人,理所当然对于扫罗王和其一家人的死心里感到非常愤怒和痛心;并认为都与大卫有直接关系。因此,当他见到大卫就无法控制自己气愤的情绪,以藐视、连续不断的谩骂方式,咒骂大卫是一个流人血的坏人、流氓、残酷的人,甚至用手丢掷石头,扬起尘土;根据经文的记载,共出现8次咒骂字眼;可见,示每是多么狠地咒骂大卫。 奇怪的是,当大卫身边的将领亚比筛受不了这种刺耳的咒骂,提议要割下示每的头时,大卫竟然说不要,让我们感到意外和错愕。追究其因,主要是大卫认为在他逃亡期间遭遇许多的事,经历其亲生儿子追杀他,以及扫罗和其家人的死亡等,促使他内心的罪咎感无法释怀,示每的咒骂仿佛来自上帝的教导,或许是上帝对他恶行的某种惩治,心中期盼示每的咒骂,上帝会饶恕他并施恩给他。 大卫展示一种领袖的高度风范,能从正面的方向聆听他人的指责或咒骂,并思考自己是否那一方面需要调整或改变,以让自己成为合乎上帝喜悦和蒙福的人。对一位居高位的君王或领导者,愿意谦卑聆听来自上帝的声音或教导,并自我反省和有所改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是我们可以向大卫学习。 在第19章经文,示每又再次出现,这次是他带了一千个便雅悯人和其他家庭成员迎接大卫王回耶路撒冷;并且,见到大卫之后赶紧向大卫认错;因为,示每知道之前的行为是不对的,因他是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背景,不分青红皂白的悲愤情绪咒骂大卫。因此,示每惶恐地恳求大卫不会严厉惩罚他过去对其咒骂的行径。请看第19节:“对王说,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时候,仆人行悖逆的事,现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与仆人,不要记念,也不要放在心上。”从示每的态度,可以看出示每也是一位厉害攻心计的投机者,他一改过去傲慢的态度,转变成一位惶恐求饶的哀求者,争取大卫原谅不杀他。除此之外,他也带了一千个便雅悯人前来,似乎也表示若大卫不杀他,他和其他便雅悯支派的人就归顺大卫,从政治局面考量,他相信大卫会考虑接收其他支派的人作为壮大自己的势力。 的确,当将领亚比筛再次提出想要杀示每的时候,大卫仍然没有下令杀示每,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卫当上以色列的王,不想大开杀戒;另一个重要考量的因素,示每身边有一千个便雅悯人。对大卫来说,若这些便雅悯人归顺他,一来可以帮助他壮大势力,二来安抚他们不要制造任何对抗的动乱,加添大卫的麻烦,基于这些各种政治考量,大卫当下对示每说你不必死。示每此次的攻心计得逞,逃过被杀的命运,然而,若我们若继续注意看示每未来的下场,他仍然还是因着自己的傲慢难逃一死,根据列王记上2:8-9记载大卫对所罗门交代说:“在你这里有巴户琳的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示每。我往玛哈念去的那日,他用狠毒的言语咒骂我,后来却下约旦河迎接我,我就指着耶和华向他起誓说,我必不用刀杀你。现在你不要以他为无罪。你是聪明人,必知道怎样待他,使他白头见杀,流血下到阴间。”大卫交代所罗门处理示每,之后发生示每离开耶路撒冷到迦特找仆人的事,犯了王禁令招来杀身之祸。请看44,46节“王又对示每说,你向我父亲大卫所行的一切恶事,你自己心里也知道,所以耶和华必使你的罪恶归到自己的头上。于是王吩咐耶何耶大的儿子比拿雅,他就去杀死示每。这样,便坚定了所罗门的国位。” 第三位-米非波设。米非波设是约拿单的儿子,扫罗的孙子。当米非波设前来迎接大卫王时,经文讲述他没有修脚,没有剃胡须,也没有洗衣服;以一种近乎哀悼亲人的方式,叙述他对怀念大卫所展现的诚意。米非波设讲述为何他上次没有去见大卫,因为是他的仆人洗巴以欺哄和谗毁的方式使他受到拦阻而无法见到大卫。接下来,他也特别强调自己的祖宗和家人都如同死了的人无法威胁大卫,也藉由追念往事感恩曾经与大卫一同吃饭用餐。现在就看大卫想要怎样做就怎样去行,因为相信再多的辩护和伸冤都无补于事。 米非波设知道他只能用哀伤的外表,解释洗巴所做的恶事,以及追述大卫曾经如何恩待他的往事,意图让大卫可以念在之前曾经恩待份上给他一个公平或是还他一个公道。对大卫来说,一瞬间要去分辨究竟哪一个所言属实确实不容易,为了平息这次的纷争和过去自己仓促的决定,大卫最终让洗巴和他平均同分土地产业。 当米非波设听到大卫决议之后,他神回了一句很妙的话:“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宫,就任凭洗巴都取了也可以。”各位,米非波设真的不想要回产业,只要大卫平安回宫吗?我相信大家都不会认同,他的心思很细密,以退为进方式,让对方看他是一位忠诚和愿意付出关心的人,实际上背后也有为着自己的需要盘算和想要达到的目的。 第四位人物-巴西莱。巴西莱是一位住在罗基琳,曾经为大卫提供急需物品的财主。巴西莱前来给大卫送行返回耶路撒冷,他不像洗巴、示每或米非波设,想要得到什么产业,有罪向大卫承认,误会需要化解等。巴西莱也没有因曾经帮助大卫,而向大卫求什么恩。对80岁的老人家来说,他前来见大卫只希望能够因着战争结束带给他心中的喜悦,以及为大卫安全送行得到喜乐的满足。 当大卫王发出要求想要奖赏他,让他到耶路撒冷的王宫养老,巴西莱以年纪太大,身体逐渐衰弱为由,婉拒大卫的好意。最后,在大卫的坚持之下,他建议和期盼其儿子金罕能代替自己,跟随大卫王居住在耶路撒冷。从巴西莱身上,我们看见他是一位乐于助人,付出之后不求回报的人;并且,秉持施比受更为有福的态度处事待人,就算自己没有得到福分享受,也愿意让别人得到祝福去享用;巴西莱的态度和价值观赢得大卫王尊敬和赞赏。 (二)我们从圣经教导中学习的功课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相信在你我的生活里,不论是在职场上、朋友圈子、家庭甚至教会都有类似洗巴、示每、米非波设或巴西莱的人围绕在我们的身边,这些人之中有些真的令我们感到咬牙切齿心里非常难过。譬如像洗巴这类型的人,一直在您的身边给予许多好处或支援,或是不断用好听的言语奉承,吹捧您;仿佛是您的真心朋友。不单如此,还会使用花言巧语或是欺哄的方式,导致您对身边其他的人产生怀疑,误解,仿佛您的身边只有他/她可以信任或才是真正的好人。后来却发现原来其真正的目的不是真心帮助您、祝福您,而是想从您身边夺取您的财产、家业、您所爱的人;这是让人感到非常痛心难过的事。我们必须防备和分辨这类心计重的人,免得自己被骗也受到伤害。像洗巴的人以为可以欺骗别人,隐瞒自己的心计;其实,这种充满心机和说谎的伎俩,终有一天是会被揭开出来,就如大卫见到米非波设知道洗巴的计谋一样。 示每这类型的人常让人感到心里烦躁、痛苦的人,尤其以事实不符和诬告的方式去指责他人。经常没有将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好好的弄清楚或问明白,以及按着自己的立场和主观想法、情绪乱发脾气怒骂及指责对方;这是非常伤害人的做法。在此特别提醒在公司担任主管、老板,家里当父母亲或是丈夫妻子的弟兄姐妹,记得在发飙指责自己的员工,孩子或是太太先生的时候,一定要先清楚掌握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不要随意主观性看不顺眼或是发泄情绪就开口大骂。其实,当我们掌握正确的资讯并按照事实的真相给予教导或指责,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使对方愿意接受教导和纠正。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米非波设的人,因着身体的缺欠或是软弱,无法或无能力对自己的困苦处境作出合适的表达,甚至也容易被其他有心人士陷害、诬告、利用;我们需要对弱势群体多一份的关怀,也让他们可以合适的表达对他人的感谢与爱护。当然,我们希望自己身边或是教会能够有更多的巴西莱,一位乐于助人,付出之后不求回报的人;并且,秉持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心态,将更多的祝福带着周遭的人。 结语: 亲爱弟兄姐妹们,当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无可避免都有不一样的心思意念或攻心计的策略,以帮助我们达到期待完成的目标;它也可说是一种在世上的求生之道。藉着今天经文信息所讲述几个人物:洗巴、示每、米非波设、巴西莱和大卫的互动,教导和提醒我们: 1.任何一种攻心计策略或计谋不应都只为满足自己欲望,并作为欺哄或一种手段从别人身上夺取利益和谋取好处。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出埃及记20:16-17) 2.恳求上帝帮助我们,使我们的心思意念或攻心计逐渐转化、圣化,一切所思所想以及所作所为是为了让人看见上帝奇妙作为和得以经历上帝的祝福与同在。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彼得前书1:15) 3.成为一位乐于助人,付出之后不求回报的人;秉持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心态处事待人。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35)当我们拿一杯水给我们当中最小的喝,就是祝福别人;与喜乐的人同乐,陪伴哀哭的人一起同哭,也是一种祝福。

Read More

宣教的上帝

By Bilingual 双语

长安牧师曾经借了一本书给我看,书名是“宣教中的上帝”,看完这本书后,我内心有无数的感触,也促使我去深入思考宣教和我们的关系。这本书的作者Dr Christopher Wright (莱特博士),他是一位研究旧约的爱尔兰学者,曾经当过英国圣公会教会的牧师,他主修“旧约伦理”,一生中有好多关于旧约的著作。其中“宣教中的上帝”这本书的前题有一段话: “宣教,是上帝唯一的使命与目标,祂要使万有在基督里与祂和好,这也是我们要投身其中的使命!” 首先,我们注意到 Dr Christopher Wright这本书的中心角色是上帝。他在这个角色之前加了一个形容词。就是:上帝是一个宣教的上帝。所以宣教的信息不可能离开这个主角 – 我们的上帝 – 祂的所是(Being)和祂的所为(Doing)。所是,就是祂本是谁,不是你说祂是谁。所为,就是祂过去,现在,以至将来所成就的作为。简单来说,宣教就是宣讲关乎上帝所是和所为的一切。 在刚才那段话中也说出了宣教的使命,就是“要使万有在基督里与祂和好”。这里的使命指的是我们一切努力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到了‘万有在基督里与上帝和好’,我们才算完成使命! 让我们一起从这里更深入的思想“宣教”是什么?对我们信徒来说以及对我们教会又意味著什么? 当我们认识到,上帝乃是一切实在,一切被造之物,所有历史,未来一切的核心时,就必须追求一个全面以上帝为中心的独特世界观。它会完全改变我们对基督徒生活一些习以为常的想法,我们就不会以自我为中心。这个世界观就会不断迫使我们关注大局,而非躲藏在自己小小的舒适世界中。因为这样,我们就得从新整理我们的思考方式,一切都得以上帝的使命为中心,在生活中常常挂念着上帝的使命。 很肯定的是上帝的使命必须要我们来参与,我们也需要回应上帝的呼召。我们受命要使万民得福,并成为万民之光。我们既然已经被上帝接纳,我们也清楚上帝的使命,就是使万有在基督里与祂和好,在这样的驱使下,作为基督的子民,我们就应该积极促使更多人享有这个福份,分享这个福份。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新约里的保罗,保罗写给当时所有教会的每一封信都在激励当地的教会,重申福音对他们的影响。激励这两个字有被催逼,感化而受感动的意义在其中,因为受激励而不再逃避,它会促使我们去以顺服的心来完成使命,我们的使命就是上帝的吩咐。 哥林多后书5章17至21 节: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于上帝,他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这就是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上帝借我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上帝和好。上帝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 我们可以从刚念过的经节里面看到保罗如何劝勉当时的信徒,在这短短的经文“和好”这两个字一共出现了五次,就是要告诉当时的信徒 ,他们仆人的生命是一个叫人与上帝和好的使者生命,要人恢复与上帝正确亲密的关系。 作为今日信徒的我们也应该以这段经文成为我们的激励。我们被上帝接纳,就表示我们已经接受“与上帝和好”这个道理,也就是我们被上帝委托去执行“和好这个职分”。既然如此,我们作为基督的使者,我们就应该有十足的信心去劝人与上帝和好,因为这个信息是从上帝那里来的,所以我们在宣讲的时候,是带有上帝的权柄。如果我们能够看清楚这点,我们就能够放胆去劝人与上帝和好,把这个好消息传讲给更多人。 可以说因为保罗被上帝呼召,从此,外邦人也能有机会接触到福音而被救赎。因为如此,今天我们也能有这份恩典,来与上帝和好。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所得的恩典不是更为加倍可贵吗?那,我们怎能不把这样的福音去与人分享呢? 但我们在传福音时有时会面对很多的挣扎,基本上我们可以简单的区分为五个常见个人的顾虑:1,当我们被差遣去的地方,是我们不熟悉的,或要我们向我们不认识的人传福音,我们很自然的就会有担忧,也因此会尽量推辞。2,我们不知道怎样开口,不知道作些什么,或者从那里开始,我们害怕而不敢去尝试。3,我们担心我们的口才不好,没有说服力,因此不敢迈出一步。4,我们会担忧对方不想听,或者不感兴趣,因此自动放弃。5,很多人都会说我很忙, 我没有时间,传福音是教牧的工作,我们自问真是如此吗? 以上的这一切会不会是因为我们害怕失败,我们没有信心,不愿意面对对方的敷衍或拒绝,我们是否心存有这只许胜不许败的心态。 请记得耶和华吩咐的话:“我是自有永有的”,“我必与你同行”,这是在出埃及记里上帝对摩西对话时所承诺的。是的,上帝时时都与我们同行,通过圣灵的感动,呼召我们,我们不是靠个人的力量,问题是我们愿意顺服吗?我们愿意听祂的话吗?上帝通过各种方式呼召我们,我们又如何回应上帝的呼召? 什么是“福音”,约翰福音14章6节,耶稣自己已经宣布答案:“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人能到父那里去“。 耶稣对传福音的交代在新约里处处都有记载,我们就看看圣经里的一节经文,在马可福音,耶稣复活后与11个门徒坐席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对他们说《马可福音16章15节》“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万民是指各民,各族,各方,各地区的人,是包括所有的世人,既包括近处的人,就是我们周围的人,亲戚朋友,也包括远处的人,不认识的人。当然,传福音这个使命不只是给个人,也是给教会的。耶稣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医病,赶鬼之外,大部份时间都花在宣讲上帝国的事,以传福音劝勉人。…

Read More

哀恸中…听那把拯救的声音!起而行!

By Bilingual 双语

历来帝王将相都逃不过一些事情,要么就是皇子们,为着继承王位而骨肉相残。要么就是胆子大一些的皇子会与朝廷重臣联合起来谋权篡位,想要夺取父王的王权,坐上王位宝座。 我们看到大卫的宫廷也不例外,大卫的亲生儿子——押沙龙,为了夺取父亲大卫王的王位,想要置大卫于死地,成为大卫的劲敌。眼看儿子押沙龙在外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眼看以色列人的心渐渐都归向押沙龙了!为了防备儿子押沙龙忽然来攻取耶路撒冷城,全城屠杀,大卫王就带着全家的人赶快起来逃出耶路撒冷城,(15:14)过了约旦河。后来在玛哈念这个地方,大卫重整军威,指派千夫长、百夫长率领军兵出战,兵分三路,前去平定叛乱。 众将士们为了保护大卫个人的安全,建议大卫不必亲自挂帅亲征,与他们一同出战,而是留在城里守候。成百上千的军兵在城门口被依次派出,他们是为了保护大卫和大卫的家人,以及大卫的江山社稷而舍身出战,前去讨伐叛贼押沙龙。临走的时候,大卫突然补了一道软命令:让将领们对他的儿子从轻发落,他嘱咐三个将领说:“你们要为我的缘故宽待那少年人押沙龙”(18:5)全军听见这道软命令后就出战了。 可是,后来战争的局势并没有随了大卫的意,在征战中,当押沙龙穿过死亡森林的时候,头发被树枝缠住,不小心悬挂在一棵树上,大卫的将领之一约押闻讯后过去补了一枪,刺透了他的心,押沙龙死了。叛军随即军心涣散,四处逃窜,战争很快以大卫军队大获全胜而结束!可大卫的军队接下来,却遇到了一道难题:谁去把战争的结果告诉大卫呢?是的,战争取胜了!毫无疑问,这是个好消息!可是,王的儿子却死了,这是个坏消息!而且大卫明明在军队出发前,嘱咐众将士说,要宽待他的儿子,该怎么去告诉大卫呢? 领命 第一个想要跑去报信的人是自己人亚希玛斯,他曾在不久前破除押沙龙的阴谋上立下过汗马功劳,对大卫向来忠诚,这次他也想在第一时间把胜利的好消息报告给大卫。可是,他的父亲是撒督,撒督是祭司,在押沙龙谋反后,他曾服从大卫命令,身兼要职,将神的约柜重新抬回耶路撒冷,约押不忍心派这位身居要职的自己人撒督的儿子去执行这么高风险的任务。 约押派外族人——古示人去,他是投奔大卫而来的外族人,没有跟军中任何身居要职的人有什么连带关系。这位外族古示人显然也没有意识到这项报信任务的风险,他很平稳地领受了命令,在约押面前下拜,就先跑去报信了。 亚希玛斯见古示人跑去报信,对大卫的忠心耿耿,使他再次向约押请命,也跑去了。 报信 没想到,亚希玛斯报信心切,他取道平原,跑过古示人,比古示人先到达城门口。见到大卫后,他迫不及待地向王报好消息说:“平安! 当称颂耶和华你的神!因他已为王报仇,将攻击王的人交在王的手上!”(参28节)可是王却只关心自己的亲生儿子的死活,他问报信人亚希玛斯说:“ 少年人亚押沙龙平安不平安?”显然,王不称颂耶和华,对于为了保护他拼上自己的性命,在战场上奋力厮杀的军兵将士也不闻不问。 本来忠诚的亚希玛斯勇敢地前来报信,也许一心想要王能把赞美归给他的神耶和华,也许一心想着王能安慰一下众将士,但听到的却是大卫只关心自己儿子死活的回应。于是,这位冒死前来报信的勇士立刻就犹豫退缩了,他立刻从忠诚顺服变成了怯懦怕事,于是就含糊隐瞒地对大卫说:“那时候听见众民大声喧哗,却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18:29)假装自己不知道。 第二个报信人外族人古示人随后赶到了,他也报上了耶和华让大卫得胜的好消息!可是王还是单单只关切亲身儿子平安不平安?的切肤之痛。王还是问了同样的话,“ 少年人亚押沙龙平安不平安?”同样地,王既不把赞美归于耶和华,也不过问三军将士。 当古示人如实告诉大卫押沙龙死了,大卫开始嚎啕大哭,口里不停地念叨“我儿!我儿!”经文里记载的就有5次!也不断地重复儿子的名字:“押沙龙!押沙龙!”(参33节)陷入深深的丧子的悲恸中… 而此时在外面战场的三军将士,本来是为王冒死出征去讨伐叛贼,现在已平定叛乱,得胜归来。 当天听说王为丧子哭的天昏地暗,本来得胜归来的欢乐,立刻变成悲哀。打胜仗后的理当庆祝,却陷入惭愧的败兵心理(参19:2节)。于是,他们就好象那打了败仗回来的逃兵一样,带着十分愧疚的心情,灰溜溜地,暗暗地进城了…(19:3)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大卫想想,其实大卫的哀哭没有什么不对,反而是人之常情,是人的真性情。作为一个父亲,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为他死去的儿子哀痛是再正常不过的。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丧失自己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更让人伤心绝望,痛不欲生的? 大卫应当哀哭,作为一个父亲,为自己死去的儿子哀哭,理所当然… 可是,除了父亲的角色之外,大卫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他是三军将士的王,是耶和华所膏立的王。而这些三军将士是为了保护这位他们所敬重和拥戴的王和他的王权而出去征战的。甚至为了保护这位王的个人性命,他们不要王挂帅亲征,与他们同去。这些三军将士今天得胜归来,是对王有期待的,他们期待他们冒死捍卫的王能够以公义待他们。众将士的期待也是合情合理的。 可是,事实是,王的亲生儿子死了,失去儿子后的痛苦情绪缠绕和占据了王的整个心头,使王根本无法看到整个大局,也没办法顾及为他豁出性命来誓死保护他,效忠他的将士的死活。/而对于王向来所敬畏的耶和华,今日又将仇敌交在他的手上,因为王太悲恸了,王也无暇顾及要将荣耀给他的神耶和华。 那时没有什么朋友或者说客敢来接近这位失声痛哭的大卫王,敢来干预这件这么棘手的事情,儿子死了,这位父亲陷入深深的哀恸中,无法自拔… 就在那一刻,就好象上帝直接干预,直接介入大卫的局面一样,一个不怕死的将领来了,他发出了非常强有力的声音,将生死陈明在大卫的面前。这把声音就像上帝的声音那般铿锵有力,这把声音也像一把两刃ren的剑,连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为大卫剖析洞察当时的局势,辨明人心中的意念和主意,并让大卫看清行动的方向。 (参希伯来书4:12)他就是将领约押。 约押对着大卫王一针见血地说:“是王让军兵将士们蒙羞了,脸面惭愧了,要知道的是,正是这些冒着生死的军兵将士打败敌人,救了王的性命,还有包括王一家老小,儿女妻妾的性命。(19:5) 他也将爱恨明明白白地陈明在王的面前。(6节)约押说:“可是, 你却爱那恨你的人——你的儿子押沙龙。却恨那爱你的人——你的军兵将士。”并指出,“你今日明明地不以你的军兵将士为念。”并进一步点醒大卫,说:“我今天算是看明白了,如果今天死的是我们,你的儿子押沙龙活着,你就高兴了!” 最后约押一语中的,为大卫指出此时此刻他应该行动的方向。并提醒他如果不行动则会发生的严重后果,他说:“如果你不趁着现在出去安慰为你出生入死的众将士的心,我指着耶和华起誓,就在今夜必无一人与你同在一处,站在你这边,后果不堪设想,严重到比你自出生以来到现在遭遇的所有的磨难都大。”(参19:7)换句话说,约押是在警告大卫,说句不好听的话,大卫自出道以来,拼杀几十年,也许就此都毁于一旦! 我们看到当大卫听到约押这番很有威力的话后,他立刻起来出去,收拾好心情去主持大局,以公义来处理事情。也许大卫心里知道,听到约押的这番话,就好像听到上帝拯救他的声音一样,他也能辨明上帝的心意了❤,于是,王就立刻起来去照着这话的指示行动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