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认得照片里的人物?请举手。是的,他是包青天。这个造型来自台湾连续剧的包青天。在一个访谈节目,一个演员分享了这个故事:有一个电台想要上映一部连续剧,不过拍戏有些延误。他们需要一点缓冲的时间。而这部包青天连续剧就是那部用来填补缓冲时间的节目。原本计划是这部连续剧可以提供几个星期的拍戏时间,让原本的那部连续剧可以上映。那里知道,几个星期的缓冲时间成了一年的时间。原来的计划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一旦包青天一上映,就非常受欢迎。电台看到了收视率,当然就延长了剧集。[1] 延长了又延长,最后进化成一个236集的连续剧,播放长达一年。如果你连往后的续集加起来总共超过700多集。那原本要上映的连续剧最终沦落到其他的时段。
包青天受欢迎的原因有很多。有人会归功于扣人心悬的剧情,其他人会说是精湛的演技。不过,我相信一个主要的原因来自我们对于包青天这个人物的共鸣。包青天没有最强的武力。那是展招。包青天没有最敏锐的智力。那是公孙策。他们都是他的得力助手。包青天最大的特点是他永不退缩,不畏强权的心。在一个划分为士农工商的阶层社会,包青天不怕审判任何人,不论是皇亲贵气,还是富豪员外。包青天称为了正义的象征,因为他愿意公平的审讯,不论贵贱,不论背景。也许唯一的偏心是判死刑的时候,平民是狗头斩,官员是虎头斩,而皇族是龙头斩。所以剧集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我们都向往在这不完美的世界,能够看到如此理想的公义。如今官府贪污的程度取决于你在什么国家。不过,就算是最清廉的国家,有谁能够有绝对的把握,不论你是何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审讯呢?有人也许会觉得谁能付得起更好的律师,或有更好的政治关系,就会有审讯的优势。包青天的魅力在于他反映了我们对于这样的英雄人物的期盼。
今天的经文,我们从申命记16章读到,18你要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各城里,按着各支派设立审判官和官长。他们必按公义的审判判断百姓。19不可屈枉正直;不可看人的外貌。也不可受贿赂;因为贿赂能叫智慧人的眼变瞎了,又能颠倒义人的话。20你要追求至公至义,好叫你存活,承受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
今天的主题是司法制度。过去两个月,我们研读申命记的律法着重于十戒的前面四戒,就是我们与神的关系。我们谈到我们的敬拜,谈到其他偶像。我们谈到什么是圣洁,什么是圣日。如今我们进入谈谈我们彼此的关系。这个环节以司法制度为起点,是因为它其实是在阐述关于孝敬父母的诫命。而孝敬父母就是对于社会次序最基本的认可。[2] 父母,作为承担家庭责任的模式,树立了社会中的领导层的根基。也许这是为什么华人称政府官员为父母官。我们承认社会次序的必要,正如在家里一样。而在申命记,论到我们的彼此关系,也以司法制度为先。
这些官员必须干练是不用多说的。他们必须睿智,勤奋,善于聆听,了解,等等。读过法律文件的人必然发现,能够看过种种法律术语而不睡着,本身就是一门本领。但申命记提及设立判官只提出一个要求。审判官必须要公正。一个方法就是不收贿赂。这些经文虽然明确。判官当然要公平公正。但是我们还要追根究底。为什么只单提公正一个条件?西方对于正义也是一样的理想。正义女神的塑像是一个蒙眼的女人,手里拿着天平和利剑。包青天的特征也是他对人的公正。为什么申命记特别提到公正,而东西方都以公正为理想?我把它称为公正的挑战。
公正是一个挑战因为处理案件不象是在解决一个数学难题,而总会涉及两方人。这就是其中的挑战。无论如何,人与人之间总有微妙的联系。当你走进一个聚会,就算你是陌生人,其中总有你觉得比较想亲近的人。所以,除非你象正义女神一样蒙了眼睛,两方的人对你会起一定的锚固作用。锚固作用是一个思虑上的偏差,形容人做决定时,常见的倾向,就是过于依赖作用象锚一样的首先讯息。[3] 当这锚已经定下来,过后的判断就以锚为出发点而调整,其他资讯也以起初的锚来诠释。这锚固作用的威力展示出来是会让人不安的。
这个研究找来的德国法官都有超过15年的经验。他们先读一个偷窃的案情。然后抛一对骰子。这对骰子因为秘密动过手脚,所以只会出现3或9。当骰子停止转动,法官就必须决定判决的刑期是比骰子的数目多或少。最后他们才说明判决的刑期的数目。平均来说,那些骰子抛出9的,判决刑期是8个月。[4] 那些骰子抛出3的,判决刑期是5个月;这个研究测量出的锚固作用是50%。
这就是公正的挑战。我们人面对另一个人总有一个亲和性的指数。也许是某人笑脸迎人,或某人有可敬的背景,或某人的遭遇是你很有意见的事。而对于案件双方的人的印象,就是判官在处理案件的首先资讯。这绝对有着锚固作用。倘若一对骰子都能对我们的判决引起锚固作用,那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引起的锚固作用岂不是更大吗?因此,不收贿赂只是寻求公正最基本的底线。跨越底线,也许我们的明智会让我们避免袒护朋友,或攀权附贵。但最大的危机是当我们对于自己的公正以为理所当然。[5] 我们忽略觉察其实每个人对于我们都有潜意识的锚固作用。这就是公正的挑战。
我很喜欢20节的一句话“你们要追求至公至义”。这个动词TIR-DOF可以翻译成跟随或追求。
20 You shall follow what is altogether just(NKJV)
20 Justice, and only justice, you shall pursue (NRSV and NASB)
20 The right! The right! Pursue only what’s right!(The Message)
20 Justice must prevail. (Living Bible)
我喜欢以“追求”这个词来翻译,因为它描述了这个字中追逐的含义。公义是一个必须追逐的目标。你如果不好好地追寻它,你没有真正的接近它。在追逐中,你必须克服你自以为很公义的自满心。你必须跨越你种种偏心的门槛。你必须追捕到那最佳的判决,而不是你认为已经够好的判决。这才是追求公义。公正不是自然的。必须克服偏心才能让公义获胜。但公正的效用是有局限的。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是说论到家庭纠纷,就算最公正的法官也不能让人人满意。一方面,我们追求公义,我们尽所能公正。另一方面,我们承认对于最终是否公平的观感,是有一定的局限。因为案件人为的因素,有时是不可能人人满意。作为判官,我们要承担下达最后判决的责任。作为纠纷的一方,我们也要学习接受最后判决的时刻。
17:8 你城中若起了争讼的事,或因流血,或因争竞,或因殴打,是你难断的案件,你就当起来,往耶和华─你神所选择的地方9去见祭司利未人,并当时的审判官,求问他们,他们必将判语指示你。10他们在耶和华所选择的地方指示你的判语,你必照着他们所指教你的一切话谨守遵行。11要按他们所指教你的律法,照他们所断定的去行;他们所指示你的判语,你不可偏离左右。12若有人擅敢不听从那侍立在耶和华─你神面前的祭司,或不听从审判官,那人就必治死;这样,便将那恶从以色列中除掉。13众百姓都要听见害怕,不再擅敢行事。
经文处理两个相关司法制度的课题,就是权限的课题和藐视法庭的课题。比较复杂的案件就会划分到更高的法院,有如现今的高等法庭或上诉法庭。这里有祭司利未人的参与,因为血腥的案件需要献祭之类的事。这里也是词法制度的最高层。判决是最终裁决,而藐视这层面的议决的人将严厉处罚。这里申命记关于藐视法庭的用词可能很惊人。不过,我们必须明白司法制度的目标。目标是为了群体的和平。所以,判决必须得到公认的公义,才能彻底解决。这点至关紧要,因为案件都涉及到人。而人的复仇与报复是没完没了的,除非我们尊重司法制度可以以一个终极判决来了决案件。也许不可能满足每个人。但至少可能促使一个彼此的了解与认可,案件结束,就真的结束了。
这个和平的目标的中心点,存在着什么是生活在应许地的意义。那是活在恩典中的意义。所以,18节提醒我们,18。。。你要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各城里。。。 20你要追求至公至义,好叫你存活,承受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当你了解你是活在恩典中,你所拥有的都是属于神,那自然就会接受判决也属于神。我们抱怨不公平的时候,往往因为我们事事顺着自己的好处,或以我们的观点来裁判。但如果一切属于神,甚至我们的权力与哀怨,那我们就能在主里找到平安。祭司利未人扮演向神伸冤的中介,也扮演宣判神的终极判决的角色。接受判决才能彼此和睦,也与神和睦。回到十诫中的第五诫,我们发现原来这和平与生命的目标早已表明。申5:16当照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总结,我希望回到公义的追求的主题。我们都向往和睦的社会。这惟有当我们建立保护无辜,惩罚罪犯的制度,才能发生。然而,公正的司法制度惟有每次都恳切地追求公义,才能发生。这个追求虽然是恳切的,却不是死缠烂打的。在影片“The pursuit of happyness”,Will Smith扮演角色Christopher Gardner如此说:就在那时我想起在独立宣言的话,关于人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记得想起他是怎么知道要放进“追求”的部分。幸福是只能追求,而可能不能真的占有的。无论如何。他怎么知道?
这就是今天要带回家的功课。重点是在于这个追求,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占有所谓的公义。追求公义与占有公义不同在哪里?一个是自我中心的,一个是以神义群体为中心的。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要公义,要公义”。他们只不过是要事事顺着自己的好处,或以他们的观点来裁判。那是要霸占公义。追求公义在乎的是追求的心,而不是霸占的心。我们如此追求是为神的旨意,是为众人的好。该收手的时候要学习接受收手。公义不是为自我满足,而是为了群体的和平。最终的判决属于神,而我们忠心的接受最后的裁决也同样重要。让我们学习追求公义,而不是自以为义的穷追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