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h Us
+65 6223 5203
The story in today’s text brings us to a time of celebration. But as far as Jesus and the people around him were concerned, it was more a time of…
经文:约5:1-18 1.耶稣医治一个卧床38年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神和人相遇,人得医治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的地方,一个叫作毕士大的池子旁边(5:2),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5:3)。其中有一个是病了38年的人。为什么这些病人聚集在这里呢?据说是因为知道主的天使会按时下池子里搅动水。而且,水动起来之后,只有那些先下去的,无论害什么病都能痊愈。所以他们都聚集在这里,等待时机,下水得医治。 这时,我们看到耶稣主动来接近这个病了38年的人,他躺在那里,耶稣主动地来与这个病人对话,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耶稣一开口就询问他,“你要痊愈吗?”病人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说,“要!”,而是抱怨说,他没有机会下到池子里,因为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他放在池子里。并解释说,他刚要起身下到池子里的时候,就有别人比他抢先一步,先下去了。 耶稣听到他埋怨的话后,对他说了第二句话:“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听到这句话后,这个人就立刻痊愈,于是就拿起褥子来走了! 耶稣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圣殿里。当耶稣遇见他的时候,对他说了第三句话,“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来提醒这个人不要再犯罪。我们从经文里看不到这个人的过去,也不知道他得病是不是因为他犯罪,因为按照犹太人的想法,总是把病和犯罪连在一起。我们只知道耶稣最后提醒和劝告这个人不要再犯罪了,否则犯罪的后果会比先前更加严重。 故事到这里,我们看到,耶稣只用三句话:第一句,“你要痊愈吗?”来询问病人是否有要痊愈的意愿。第二句,“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句医病的话。第三句,“不要再犯罪了。”这是提醒的话。用这三句话,耶稣改写了这个病人38年的人生悲剧。 故事到这里,我们看到这就是一个病了38年的人与耶稣相遇,得耶稣医治的故事。也是一次人有机会和神相遇的故事。可是,这个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约翰也记录了这 个人得医治之后发生的事情。 当这个人得医治,拿起褥子走了之后,引起了宗教当局犹太人的注意,因为他们看到一个人拿着褥子在走动,这如果在平时,是很正常不过的,可问题就在于当天是安息日,按照犹太人的律法,安息日动用到劳力的工作是被禁止的,其中米示拿第39条禁令严格禁止在安息日【把一个物件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处。】[1] 因此,犹太人就来向这个人兴师问罪,告诉他,“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以的!”那么,这个人回答说,“是医治我的那个人叫我拿的。”言下之意,不是他自己要拿的,把责任推在耶稣身上。于是,犹太人开始问他,“那个叫你拿褥子走的是什么人?”他回答不上来,因为他得医治后并没有过问过这个人是谁。 而后来,当耶稣在圣殿再次遇见他,跟他说话,当他得知耶稣的名字之后,他就立刻跑去打小报告给犹太人,说那人叫耶稣。或许他想急于脱身,心里想,只要把耶稣的名字报给犹太当局,犹太人就会去找耶稣的麻烦,而不会再追究他的责任。果然,犹太人后来就去找耶稣,并且逼迫耶稣,甚至想要杀他。从这一点来看,这个蒙耶稣医治的人,反而在耶稣受逼迫的事情上有份。 故事到这里,我们观察一下这个38年病人得医治之后的所行所为:在面对犹太人质问时,为了明哲保身,能逃脱干犯安息日禁令的罪责,他把责任推在耶稣身上,使犹太人的矛头对准耶稣。/在与耶稣有机会在圣殿再次相遇,得知耶稣的名字后,他抓紧时间去向宗教当局报告了耶稣的身份,在耶稣后来受犹太人逼迫的事情上有份。显然这个人尽管被医好了,但看起来他对上帝在耶稣身上彰显的大能和同在却视而不见。他更关心的是他正站在地上的权柄面前。并且在如何逃脱地上的权柄制裁上很有自己的一套。耶稣的善举,这里得到的并不是人对他的信靠和感激,而是逼迫。 2.爱能医治,不在于你的判断,(完全出自)在于上帝的恩典。这是我们的好消息! 看到这里,我们心中也许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样既不信,又不懂感恩的人,耶稣还医治他?圣殿旁边的池子边上躺着那么多的病人,为什么偏偏耶稣选中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医治呢?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个《农夫与蛇》[2] 的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农夫看到路边有一条冻僵了的蛇,就怜悯它,把这条蛇揣在他怀里,可是等蛇温暖了之后,就把农夫咬了一口,农夫就死了。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在帮助人之前先要判断和分辨这个人的好坏,再给予帮助,以免被爱所伤。这也是我们人所持的普遍的想法,或者说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可是我们看到上帝的想法却和我们人普遍的想法很不同。当我们看到这是一个不信,忘恩负义的人时,难道耶稣不知道吗?相信耶稣早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可耶稣为什么还是医治了他! 我们看到,尽管这个人后来不信,也不感恩耶稣在他身上所做的。但上帝的爱和怜悯还是临到了这个人的身上,这是完全出自上帝爱和怜悯的恩典。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这个人多好,对耶稣多么明白,多么有信心,多么感恩,而他之所以得医治,是完全出自上帝爱和怜悯的恩典。至于对于上帝的恩典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临到什么人身上,上帝保留给了自己,上帝拥有自己的主权,这对于人来说,实在是个谜,人无法参透。 如果我们愿意从思考什么类型的人有资格、值得、当得起耶稣的帮助和医治?耶稣选择哪一类的病人医治?祂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类理论性的问题,却又只有上帝自己能回答的问题中跳脱出来,那么这个38年病人得医治,既不感恩,也不信耶稣的故事却可以把我们从理论层面带到实际层面,从旁观的理性分析者进入实际的状况,从冷冰冰的分析带到动情动心的境况,我们似乎从这个38年病人的身上发现我们自己的影子。 其实我们人的真实情况是,有的时候我们好像是善人,能行出善举,有的时候我们又好像是恶人,行出不好的恶行。当我们接受来自上帝或人的恩惠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心存感恩,有的时候我们也像这个38年的病人一样得恩惠得医治后并没有感激之心,或是只有那一刹那,或是那一段时间的感激之心,之后我们的心就转为冷漠。对上帝给予我们的恩惠,或者对于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恩人也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的时候,甚至为了保全自己,我们也会背地里做一些暗箱操作的事,这就是我们人的真实的景况。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些,我们会庆幸约翰福音里记载了像病了38年这样不知恩图报的人却能够得耶稣爱的怜悯和医治的事情,这是我们的好消息! 因为我们发现,不在于时好时坏的我们,表现怎样,行为怎样,而在于上帝的爱与怜悯的医治愿意临到像我们这样的罪人!从这个不懂感恩也不信的病人得耶稣医治的事情,看到我们自己得医治的希望! 我们看到,神离这38年的病人并不远,这本来只应该是只有天上有的美善,却降到人间,与人交流。正如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一条直线,神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在于一次的相遇,一次耶稣与人相遇的故事,却彰显了神完全的爱与怜悯,权柄和能力! 3. 爱能医治,之后呢? 38年的捆绑,38年的期待,38年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38年的无奈和无助,在见到耶稣后,耶稣的一句话就完全解决,耶稣能够在人身上彰显这样的权柄和能力!彰显医治的能力对创造天地的上帝来说是能够的,也是愿意的! 17节耶稣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但我们观察整本约翰福音,却只记录了耶稣所行的7件神迹,包括今天的医治病了38年的人这一件。这么少的神迹记录,约翰似乎想要表达的是,上帝要彰显神迹,但神迹本身不是目标和目的,上帝是要透过神迹彰显祂自己!让我们看见上帝自己! 今天的世界,上帝还在彰显祂自己!让我们看见祂自己!像病了38年的人与耶稣相遇,这样神人相遇的故事还在发生,耶稣的医治还在继续…而且不照你我的评判标准,不在于你我有多好多坏,祂的爱的医治还会临到我们! 不过,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耶稣的爱能医治,之后呢?…
It looks like the bilingual service is in a bit of a rush this year. Advent actually only begins next Sunday, but we’ve already started turning to the gospel this…
1 Kings 2: When the time drew near for David to die, he gave a charge to Solomon his son. 2 “I am about to go the way of all…
It was a happy day for many Israelites. The folks were so joyful and they made so much noise till the ground along the streets split apart (v.40). When we…
今天,我们从经文看见围绕在大卫身边的几位主要人物-分别是洗巴、示每、米非波设、巴西莱。首先,第一位-洗巴。洗巴是谁?他曾经是扫罗的地业总管之一,也是瘸腿者米非波设之产业管家。今天经文说在大卫落魄逃亡时,洗巴带来许多粮食和必需品送给大卫。不过,经文也似乎告诉我们洗巴送的赠礼隐藏一些不单纯动机。大卫察觉洗巴的举动有异常,因为洗巴送礼来,他的主人米非波设没有跟随他一起来;所以,大卫直接问他送这些礼物是什么意思?另外,为何他主人米非波设没有来? 洗巴避重就轻以示好方式告诉大卫,赠礼是为了表示善意供应他的需要。取得大卫好感后,才讲述米非波设没来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可以得回王位,因此就不前来见大卫。然而,若我们看撒下第19章24-30经文,透过米非波设的辩解说是洗巴说谎欺哄大卫;主要目的希望能得到好处。当时大卫身处于身心灵软弱与疲惫之中,很难明察秋毫辨识出对方心里盘算的诡计;最终,他将属于米非波设的产业,全部转让给了洗巴。 我们看见洗巴是一位居心不良的投机者,他的攻心计在于其内心知道大卫遭遇患难时刻最需要的是提供支援,尤其是物资方面。当他获得大卫好感之后,进一步以诬蔑其主人的手段,将原属于米非波设的产业夺取过来;归为己有。 第二位-示每。示每是扫罗族基拉的儿子,属于扫罗家族的族人,理所当然对于扫罗王和其一家人的死心里感到非常愤怒和痛心;并认为都与大卫有直接关系。因此,当他见到大卫就无法控制自己气愤的情绪,以藐视、连续不断的谩骂方式,咒骂大卫是一个流人血的坏人、流氓、残酷的人,甚至用手丢掷石头,扬起尘土;根据经文的记载,共出现8次咒骂字眼;可见,示每是多么狠地咒骂大卫。 奇怪的是,当大卫身边的将领亚比筛受不了这种刺耳的咒骂,提议要割下示每的头时,大卫竟然说不要,让我们感到意外和错愕。追究其因,主要是大卫认为在他逃亡期间遭遇许多的事,经历其亲生儿子追杀他,以及扫罗和其家人的死亡等,促使他内心的罪咎感无法释怀,示每的咒骂仿佛来自上帝的教导,或许是上帝对他恶行的某种惩治,心中期盼示每的咒骂,上帝会饶恕他并施恩给他。 大卫展示一种领袖的高度风范,能从正面的方向聆听他人的指责或咒骂,并思考自己是否那一方面需要调整或改变,以让自己成为合乎上帝喜悦和蒙福的人。对一位居高位的君王或领导者,愿意谦卑聆听来自上帝的声音或教导,并自我反省和有所改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是我们可以向大卫学习。 在第19章经文,示每又再次出现,这次是他带了一千个便雅悯人和其他家庭成员迎接大卫王回耶路撒冷;并且,见到大卫之后赶紧向大卫认错;因为,示每知道之前的行为是不对的,因他是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背景,不分青红皂白的悲愤情绪咒骂大卫。因此,示每惶恐地恳求大卫不会严厉惩罚他过去对其咒骂的行径。请看第19节:“对王说,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时候,仆人行悖逆的事,现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与仆人,不要记念,也不要放在心上。”从示每的态度,可以看出示每也是一位厉害攻心计的投机者,他一改过去傲慢的态度,转变成一位惶恐求饶的哀求者,争取大卫原谅不杀他。除此之外,他也带了一千个便雅悯人前来,似乎也表示若大卫不杀他,他和其他便雅悯支派的人就归顺大卫,从政治局面考量,他相信大卫会考虑接收其他支派的人作为壮大自己的势力。 的确,当将领亚比筛再次提出想要杀示每的时候,大卫仍然没有下令杀示每,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卫当上以色列的王,不想大开杀戒;另一个重要考量的因素,示每身边有一千个便雅悯人。对大卫来说,若这些便雅悯人归顺他,一来可以帮助他壮大势力,二来安抚他们不要制造任何对抗的动乱,加添大卫的麻烦,基于这些各种政治考量,大卫当下对示每说你不必死。示每此次的攻心计得逞,逃过被杀的命运,然而,若我们若继续注意看示每未来的下场,他仍然还是因着自己的傲慢难逃一死,根据列王记上2:8-9记载大卫对所罗门交代说:“在你这里有巴户琳的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示每。我往玛哈念去的那日,他用狠毒的言语咒骂我,后来却下约旦河迎接我,我就指着耶和华向他起誓说,我必不用刀杀你。现在你不要以他为无罪。你是聪明人,必知道怎样待他,使他白头见杀,流血下到阴间。”大卫交代所罗门处理示每,之后发生示每离开耶路撒冷到迦特找仆人的事,犯了王禁令招来杀身之祸。请看44,46节“王又对示每说,你向我父亲大卫所行的一切恶事,你自己心里也知道,所以耶和华必使你的罪恶归到自己的头上。于是王吩咐耶何耶大的儿子比拿雅,他就去杀死示每。这样,便坚定了所罗门的国位。” 第三位-米非波设。米非波设是约拿单的儿子,扫罗的孙子。当米非波设前来迎接大卫王时,经文讲述他没有修脚,没有剃胡须,也没有洗衣服;以一种近乎哀悼亲人的方式,叙述他对怀念大卫所展现的诚意。米非波设讲述为何他上次没有去见大卫,因为是他的仆人洗巴以欺哄和谗毁的方式使他受到拦阻而无法见到大卫。接下来,他也特别强调自己的祖宗和家人都如同死了的人无法威胁大卫,也藉由追念往事感恩曾经与大卫一同吃饭用餐。现在就看大卫想要怎样做就怎样去行,因为相信再多的辩护和伸冤都无补于事。 米非波设知道他只能用哀伤的外表,解释洗巴所做的恶事,以及追述大卫曾经如何恩待他的往事,意图让大卫可以念在之前曾经恩待份上给他一个公平或是还他一个公道。对大卫来说,一瞬间要去分辨究竟哪一个所言属实确实不容易,为了平息这次的纷争和过去自己仓促的决定,大卫最终让洗巴和他平均同分土地产业。 当米非波设听到大卫决议之后,他神回了一句很妙的话:“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宫,就任凭洗巴都取了也可以。”各位,米非波设真的不想要回产业,只要大卫平安回宫吗?我相信大家都不会认同,他的心思很细密,以退为进方式,让对方看他是一位忠诚和愿意付出关心的人,实际上背后也有为着自己的需要盘算和想要达到的目的。 第四位人物-巴西莱。巴西莱是一位住在罗基琳,曾经为大卫提供急需物品的财主。巴西莱前来给大卫送行返回耶路撒冷,他不像洗巴、示每或米非波设,想要得到什么产业,有罪向大卫承认,误会需要化解等。巴西莱也没有因曾经帮助大卫,而向大卫求什么恩。对80岁的老人家来说,他前来见大卫只希望能够因着战争结束带给他心中的喜悦,以及为大卫安全送行得到喜乐的满足。 当大卫王发出要求想要奖赏他,让他到耶路撒冷的王宫养老,巴西莱以年纪太大,身体逐渐衰弱为由,婉拒大卫的好意。最后,在大卫的坚持之下,他建议和期盼其儿子金罕能代替自己,跟随大卫王居住在耶路撒冷。从巴西莱身上,我们看见他是一位乐于助人,付出之后不求回报的人;并且,秉持施比受更为有福的态度处事待人,就算自己没有得到福分享受,也愿意让别人得到祝福去享用;巴西莱的态度和价值观赢得大卫王尊敬和赞赏。 (二)我们从圣经教导中学习的功课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相信在你我的生活里,不论是在职场上、朋友圈子、家庭甚至教会都有类似洗巴、示每、米非波设或巴西莱的人围绕在我们的身边,这些人之中有些真的令我们感到咬牙切齿心里非常难过。譬如像洗巴这类型的人,一直在您的身边给予许多好处或支援,或是不断用好听的言语奉承,吹捧您;仿佛是您的真心朋友。不单如此,还会使用花言巧语或是欺哄的方式,导致您对身边其他的人产生怀疑,误解,仿佛您的身边只有他/她可以信任或才是真正的好人。后来却发现原来其真正的目的不是真心帮助您、祝福您,而是想从您身边夺取您的财产、家业、您所爱的人;这是让人感到非常痛心难过的事。我们必须防备和分辨这类心计重的人,免得自己被骗也受到伤害。像洗巴的人以为可以欺骗别人,隐瞒自己的心计;其实,这种充满心机和说谎的伎俩,终有一天是会被揭开出来,就如大卫见到米非波设知道洗巴的计谋一样。 示每这类型的人常让人感到心里烦躁、痛苦的人,尤其以事实不符和诬告的方式去指责他人。经常没有将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好好的弄清楚或问明白,以及按着自己的立场和主观想法、情绪乱发脾气怒骂及指责对方;这是非常伤害人的做法。在此特别提醒在公司担任主管、老板,家里当父母亲或是丈夫妻子的弟兄姐妹,记得在发飙指责自己的员工,孩子或是太太先生的时候,一定要先清楚掌握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不要随意主观性看不顺眼或是发泄情绪就开口大骂。其实,当我们掌握正确的资讯并按照事实的真相给予教导或指责,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使对方愿意接受教导和纠正。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米非波设的人,因着身体的缺欠或是软弱,无法或无能力对自己的困苦处境作出合适的表达,甚至也容易被其他有心人士陷害、诬告、利用;我们需要对弱势群体多一份的关怀,也让他们可以合适的表达对他人的感谢与爱护。当然,我们希望自己身边或是教会能够有更多的巴西莱,一位乐于助人,付出之后不求回报的人;并且,秉持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心态,将更多的祝福带着周遭的人。 结语: 亲爱弟兄姐妹们,当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无可避免都有不一样的心思意念或攻心计的策略,以帮助我们达到期待完成的目标;它也可说是一种在世上的求生之道。藉着今天经文信息所讲述几个人物:洗巴、示每、米非波设、巴西莱和大卫的互动,教导和提醒我们: 1.任何一种攻心计策略或计谋不应都只为满足自己欲望,并作为欺哄或一种手段从别人身上夺取利益和谋取好处。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出埃及记20:16-17) 2.恳求上帝帮助我们,使我们的心思意念或攻心计逐渐转化、圣化,一切所思所想以及所作所为是为了让人看见上帝奇妙作为和得以经历上帝的祝福与同在。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彼得前书1:15) 3.成为一位乐于助人,付出之后不求回报的人;秉持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心态处事待人。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35)当我们拿一杯水给我们当中最小的喝,就是祝福别人;与喜乐的人同乐,陪伴哀哭的人一起同哭,也是一种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