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ermons 讲道

Mandarin 中文

温柔的人有福了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马太福音5:5的讲道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你们会不会觉得生活的压力太重,近来很容易生气不耐烦?我们常常都会这样,这有很多的因素,而这也令我们很不快乐,每当我们的心非常宽畅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有平安,我们有时需要爬高看一看宽阔之处,如果你有机会出国旅行,尽量看看高山面向大海来舒发我们的心胸,若我们的心感觉很窄会觉得很痛苦。今天主要教导我们"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如果我们是当年听耶稣讲这句话的人,我们也看见耶稣也认识他,我相信我们一定很容易明白这句话,很可惜我们不是当年那一群人。 讲到温柔,我们有很多误会,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美德,但也是最被误解的一种美德,我们的文化生活里常提到温柔,我们对温柔也有一套自己的定义和看法,所以我们看耶稣这里所讲的温柔以为就是自己所想的温柔,我们对温柔的定义可能是指那人讲话很小声,从来不生气,很容易妥协,凡事好商量,不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想法,身上没有刺却像海绵那样软绵绵,是不是这样的人就是温柔的人?如果这样的人是耶稣所说的温柔那就很多问题了,这种类型的温柔的个性一定无法成全上帝的救恩!我想那些脾气较刚硬激烈的人听到这里有点安慰吧!这廿多年我听到关于温柔的教导,常常觉得不舒服,因为讲到温柔,那些比较有个性,脾气较烈,有主见和不易与人妥协的好像要靠边站,似乎耶稣讲的温柔不会是这样的人而是那性情很软的人。我们要小心,耶稣讲的温柔不是这样的。 到底什么叫温柔?这一句话出现在诗篇卅七篇第一节"不要为作恶的人心怀不平,也不要向那不义的人出忌妒", 接下来诗人一直讲述义人不要为恶人而心中不平,因为那行义的人受了委曲又看到作恶的人很顺利且很猖狂,整首诗处在这个问题 里,诗人带着这样的问题向上帝祷告敬拜, 也从上帝那里有不同的领受。到十一节有一个总结"但谦卑的人必承受地土,以丰盛的平安为乐。"这里所说的谦卑的人就是马太福音五章所说"温柔的人",温柔这两个字也出现在马太福音十一章廿九节"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另外在廿一章五节"要对锡安的居民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这是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城, 马太引用撒迦利亚书的一句话,这里的温柔与登山宝训的温柔是同一个字,我们从耶稣的身上来了解温柔,才能比较正确了解主耶稣所说的温柔。这个温柔的王进入耶路撒冷后接下来就发脾气,廿一章十二节"耶穌进了上帝的殿,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兗子;”廿三章耶稣责备法利赛人说他们有祸了,所以温柔肯定不是指不会发脾气,我们常常把温柔想成是一种行为的美德,以为温柔是不会发脾气,不会攻击人,但耶穌这位温柔的王一进入耶路撒冷就生气责备人,是不是他这样的行为就破坏了他温柔的形象呢?绝对不是,他的温柔不是这样解释,耶稣为什么要在圣殿发怒呢?这又和他作为温柔的王骑着驴驹子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把这些凑合在一起看,对温柔就能有较正确的了解。 耶稣要进耶路撒冷作以色列人的王,也要作全地的王,圣经说他骑驴子并且是温柔的,给我们看见他要作的王与一般的王不相同,他是为上帝更高的旨意来作王,所以当来到圣殿看见人所做的完全违背上帝的旨意, 把一个敬拜与祷告的圣殿变成作买卖的也方,身为宗教的领袖教导人来追随上帝却傲冒伪善,违背了上帝的原则和理想,所以耶穌生气,但另一方面,耶稣甘心作一个温柔的王而不作一个意气风发的王,他不骑着战马进来,使别人觉得他很威风,反而温柔又卑微,为什么?因为上帝有一个更高的旨意要透过主受苦受难救人脱离罪恶。主因为上帝这个更高的旨意,他的生命也为父上帝这个旨意而摆上自己,所以他能够温柔,他向那些吐他口水的人温柔,向那些讥笑他的人温柔,向那些出卖他要杀他的人温柔, 而且他能来到社会当中让那些被人看轻、被人拒绝的人很释放自己的到他面前,从他那里得回自尊和接纳,重新得力,虽然主与这样的人接触时周围有很多人讲闲话,说他不知分寸,不珍惜自己的身份和面子与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但耶稣对这些人温柔,为什么?主的温柔不是一种美德,也不是一种理想美好的行为,而是另外一种生命的流露, 这种生命之所以能够流露因为是为一种更高的目标摆上,所以他愿意接纳罪人和有病的人,所以主进入耶路撒冷就是为他们,纵使他要面对羞辱和人的讥笑及很多委曲,也能够温柔的接受。诗篇卅七篇也把这个中心思想表达出来说"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 但是也不是教我们要去忍受痛苦而已,而是教我们去信靠上帝,是信靠了上帝之后才来忍,不是为忍而忍,否则会忍到非常痛苦,一边忍又一边发怨言。诗篇的教导是要信赖上帝,交托给他,他一定能带领你经过一切,而我们也才能面对委曲。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忍呢?除非我们的生命是为着一个更高的目标献上,我们才能去面对一切,耶稣所说的温柔是必须生命已经有一个奉献的目标。如果这个生命没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可以奉献和投入,我们没有办法可以温柔,温柔是一种生命的流露,因为这样才能够明白另一句"必能承受地土"上帝把以色列人从埃及带出来,赐给他们应许地,就是给他们一块生存的地方,不单是给他们能存活,也是给他们重新过新的生活, 但能否过新的生活流露新的生命就决定他们是否愿意把自己奉献给上帝。我们一起看申命记第四章第一节"以色列哪,现在我所教训你们的律例、典章、你们要听从遵行,好叫你们存活,得以进入耶和华你们列祖之神所赐给你们的地,承受为业。"这地不但他们得着且要去经验,体会一种不同的生命, 除非他们真的去遵行耶和华的话,把自己摆上。 温柔是另外一种生命的体会,温柔不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如果耶稣基督如我们所讲的这种温柔,他可能不坚持自己的立场,随时可与当时的人妥协,息事宁人不引起什么争论,他也不需要反驳当时的宗教领䄂错误的观念,如果主是这种温柔,我们的救恩一定没有把握,也一定看不清什么是真理。主的立场非常坚定,个性也非常鲜明,必要时非常的坚决不妥协,这不是不温柔,当他被宗教领袖审问时什么话都不回答,因为没有必要回答,可是当他们问他"你是上帝的儿子吗?"他却回答是,本来主若不回答这句话或许不会受害,因为那些宗教领袖根本找不到证据来控告他,耶稣一讲完,那些人马上就指控主亵渎上帝,把自己与上帝看为同等,如果主面对这群宗教领袖是马马虎虎不计较,不坚持自己的身份,今天恐怕我们也没有把握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就因主坚持甚至牺牲,他是这种的温柔,不是没有立场的温柔,他有上帝更高的旨意把自己完全付上并以此为中心,而他的不妥协、计较却不是拿来攻击别人,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生命。 今天我们许多时候温柔不起来是我们太为自己,可能是权力、面子、家庭、体面、名气而温柔不起来,因这些东西是我们要去保护去争取的,另一方面我们可能太马虎懒散糊里糊涂过日子,没有得罪人,朋友也很多,还以为自己温柔,但是我们的生命有为着一个更高的目的而献上吗?还是我们不过是一个软弱又一事无成,不懂得轻重,不知道什么是需要付出的人,只不过对生命随随便便满街走的时候都有人和你打招呼的人,这样也不叫做温柔,是像耶稣基督有一种更高的理想和目的,生命完全付出, 所以当他为这更高的理想而温柔的时候,他会去付出和牺牲,他也会忍受得心甘情愿而不是没有目的的只为讨人喜欢的,那不是真温柔。 圣经里有些人物被称为温柔的人,亚伯拉罕是一位,摩西是另一位,民数记十二章上帝说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所有的人,摩西受到自己哥哥姐姐的攻击而不争辨,他由上帝全权处理,当上帝惩罚他的姐姐时,摩西还为她哀求上帝使她得痊愈。另外亚伯拉罕与侄儿罗得离开吾珥往应许地去,住了一段时期,两人的产业都增加,以后两家人的牧人就争吵(创十三章),亚伯拉罕对罗得说不要争吵,凡你举目所见之地都属于你的,为什么亚伯拉罕这么大方呢?当他被上帝呼召时,上帝给他一个更大的应许, 他因为相信这个应许,为这个应许全家离开家乡,眼前虽然比较吃亏,但他相信那更大的应许故可以温柔的让罗得先选地。 弟兄姐妹,温柔不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的生命没有一个更高的价值去奉献,我们温柔不起来,可以为一点东西而争到底,新加坡人是为屋子、地皮、物质而拼命,生命里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可以献上的呢? 讲礼貌也是为了帮助旅游业,每一样都是为了计较得着功利,在这样的环境生活,我们温柔不起来,温柔是要放下生命,但不是随便放下任由糟塌,而是像主耶稣基督有一个更崇高的目标,是被呼召的,这样的来献上在这价值里为此而温柔,我们就一定能承受地土, 不但我们承受,别人也能因我们而承受地土,但愿主耶稣基督的温柔成为我们的榜样,永远在我们的前面,引导我们走温柔之道。
Zechariah Wong
November 24, 1996
Mandarin 中文

哀恸的人有福了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马太福音 5:4 的讲道 今天我们继续看登山宝训,每一次我们读登山宝训时,让我们一定把主耶稣基督放在脑海中思想他作为人在世卅多年经过的一切。我们生命里需要这样的耶稣,许多时候我们想到耶稣只想到他的功用,想到他为我们钉十字架,他的功用是为我们赎罪,我们与耶稣的关系若只是维持这样是非常不够的,我们不能只想到他的功用,必须想到他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彰显出来的那种人的生命及体会人所受的一切,这一种丰盛真实的人的生命时时刻刻都会陪伴我们,耶稣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那种功能,他乃是我们生命的主和伴侣,他与我们一样走我们要走的,所以他有资格来作我们的主,所以耶稣说"来跟随我",若我们这样不断跟随主,看见他在我们前面的足迹,不论痛苦、伤心、被误会、受试探种种人世间的一切,我们的主耶稣都跟我们一样亲身经历,让我们跟随他的带领行走。 特别我们读登山宝训时不能脱离主的生命来看,否则登山宝训不过是一套遥不可及高操的理想而已,对你我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们不需要更好的理想,我们已经有够多的教训和教导,单单那些我们都做不到,问题在那里?教训不能帮助人,乃是生命的榜样加上教训才能帮助人,所以耶稣所教的是他所经历与成全的,故登山宝训不是不能做到的理想而是可以体现与操练,不过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而是不断的跟随主在他引导下来完成,所以登山宝训不是另一套教训。当年那一群人听耶稣的宝训时,马太福音五章一节说"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这许多人也能看见耶稣,我们想像自己就是当时那一群人,与那些人一样,在人世间许多劳苦重担,生命的问题,心灵的伤害,我们盼望这位主来告诉我们,当他一开口说话时,人不是只听到他所说的,人已看看见他所做的,他也活在人当中,更进一步把他的生命流露出来,每一句话虽然简单,但有着生命的基础,每一句话都打进人的心,当我们看登山宝训时要把主放在一起来看。 今天我们学习八福的第二个福,在马太福音五章四节"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伤心是我们活在世上许多时候经历的事,并且我们多数时候是伤心多快乐少,耶稣作为人也真实体会这件事。在希腊哲学里所讲的上帝是真、善、美,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基督教与希腊文化脱离不了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也用希腊哲学里的观念来形容我们与上帝的关系,结果把我们的上帝变成一位高超完美却远远离开我们的上帝。旧约与新约所讲的上帝却是深入在人生命的上帝,他是与伤心的亊有关的,我们很少想上帝与伤心的事有关系的,多数时候只想到他是尊贵完美,大有能力与权柄,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样样都能,似乎是一副很大的机器,这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主耶稣的上帝吗?不一定,主耶穌的上帝是一位安慰承担人的伤心痛苦的上帝,或者说人伤心痛苦的事,若没有地方投诉到上帝那里肯定是找对了地方。 主耶穌说"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我们看以赛亚书六十一章一节"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 因为耶和华用膏膏我,教我传好信息给谦卑的人,差遣我医好伤心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被囚的出监牢",这里伤心的人不只是为自己的罪伤心而已,同时也是在生活里遭受劳苦重担创伤的伤心,上帝也顾念我们生活里心灵的创伤,他不只是能够解决我们灵性的问题而已,上帝是我们整个人灵魂体的上帝,以赛亚书所提伤心的人是那些失去家国的人。当时犹太国已经灭亡,上帝的子民遭受极大的打击失去家园成为亡国奴,当中有些是罪有应得的,也有些是正直无辜的,不管那种人,若为自己的罪而悔改伤心,或因为自己无辜受伤害而伤心,上帝说"我要医治",而主耶稣根据这个传统宣告一切受伤害的必得医治与安慰。 弟兄姐妹,在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里,有一件很重要的功课要学,就是如何从上帝那里得安慰,因为当我们不得安慰继续在苦毒里,我们整个人就不正常,上帝很不愿意我们的心灵受苦毒的梱绑,他要释放我们叫我们安慰。如何把我们生活里一切的痛苦感受带到上帝面前得他的安慰呢?以及上帝说必定得安慰,这些旧约所留下的功课,特别在诗篇、先知书里,今天的启应经文和金句,我们从这里来理解耶稣基督所说的,伤心的人一定得安慰。首先让我们翻开诗篇廿二篇,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一句话就引用诗篇廿二篇的一句话,"我的上帝!我的上帝! 为什么离弃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不听我唉哼的言语?"我们看到诗人在极度伤痛里到一个地步似乎感觉到上帝不在,甚至四周围的人讽刺他说"他把自己交托耶和华,耶和华可以救他吧!诗人甚至受打击到一个地步说"我是虫,不是人",我们可以想像他心中的苦毒,所受的压伤何等重,十二节他继续形容攻击他的人"有许多公牛围绕我, 巴珊大力的公牛四面困住我。他们向我张口,好像抓嘶吼叫的狮子。"我们也会遭遇这样的痛苦与伤心,上帝没有因为百姓信他就不必经历痛苦,基督徒在生活中一样会经历痛苦,我们仍旧会遭遇到不公平的对待受委曲,问题是我们如何解决和处理,当这些事情没有很好解决,我们会更加不快乐,我们可能把事情弄得更复杂。 其实诗篇有很多这一类的诗歌,几年前我们提到150篇诗篇超过三分之一的诗篇是这种哀歌,是心灵受创伤带到上帝面前的哀歌,而这样的哀歌在以色列人的崇拜里是赞美诗,这就看到我们的观念与他们的观念不一样,在基督教的赞美诗歌里,没有一篇是这一类哀歌,我们以为赞美一定是对得胜好的一面,但没有想到来上帝面前倾诉,向上帝吐苦情是一种敬拜赞美,上帝顾念我们心灵的需要,他要担当我们生活里种种的难处,不只是救我们的灵魂,他要帮助我们整个人。以色列人在敬拜中来到神面前,将心中一切的委曲和痛苦向上帝诉说。 因此我们第一件要学习的,就是我们受伤时要向上帝来诉说,我们完全相信上帝在听,并且当我们在哭诉时尊重上帝是上帝,把一切都讲给他听而不指使他做什么,我们的伤心不能得安慰是因为我们向上帝倾诉哀痛时又指使他做这个做那个按照我们的意思,当我们看见事情没有照我们的要求改变的时候就说上帝没有安慰我,我们对安慰是订了一个这样的标准,主是主,不一定是要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所以我们要到主的面前得安慰,就必须尊重主是主,我们把我们的苦情向他诉说,把主权交回给他,我们不能指使上帝一定要这样那样,要不断的信靠相信他,那种从上帝而来的安慰才产生。诗篇廿二篇廿二节开始诗人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不再控诉,他说"我要将祢的名传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赞美祢。" 我们不知道诗人这样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但肯定这不是前一分钟或后一分钟的事,虽然这篇诗篇是两部份凑在一起,我们不假设它是诗人一口气写成的,到底中间他经历什么,在诗里找不到足够的资料,但我们可以从另一首诗篇里进一步的了解主怎样安慰。 诗篇七十三篇是最代表到上帝面前诉苦得安慰的诗篇,我们看七十三篇第二节"至于我,我的脚几乎失闪,我的脚险些滑跌。我见恶人和狂傲的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 十二节"看哪,这就是恶人。他们既是常享安逸,財宝便加增,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这是个义人遭受不公义的事,我们在遭受伤害时也感到我们是最惨的,而我们的敌人怎么却那么快乐我们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却受这么多委曲,诗人也是这样,他痛苦到一个地步差一点就要跌倒,但是当他来到上帝面前把这些向上帝倾诉,他内心一切苦情都倒在上帝身上。并且是在敬拜里,他不是只在控诉而已,而是在敬拜中控诉,就是说他在控诉时仍尊重上帝是主,许多时候我们在受委曲在控诉时连上帝也怪在内。"我有读经祷告,有聚会有奉献,上帝为什么还给我遭遇这种事?"当我们是这样控诉时是得不到安慰,这些遭遇痛苦的诗人到上帝面前控诉是在敬拜当中控诉。七十三篇十七节"等我进了上帝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诗人开始转变没有再埋怨,完全从上帝那里得安慰,为什么?他的改变是他不再停留在自己的问题,他从问题中走出来站在上帝那里,对自己的遭遇有不同的看法。 要能够走出自己的问题到上帝那里除非来敬拜上帝,如果我们不把上帝当上帝,不从生命里敬拜他就走不出自己的苦毒和委曲,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围绕在自己的问题上自艾自怜,一个觉得自己是最可怜的人是弃绝一切的安慰,诗人能够脱离是因为他能够走到上帝面前,上帝在那里等候听你一切的苦情,他说"凡劳苦担重担的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得安息。" 旧约上帝的这一切属性在新约藉着耶稣基督的生命表达出来,耶稣基督所彰显的在旧约时代的父上帝已经是这样了,诗人这时候得到安慰,因为他走出自己的苦毒到上帝面前。 弟兄姐妹,敬拜的生命很重要,每一个礼拜天在这里听道并不表示你在敬拜。敬拜与听道还差一大段,敬拜上帝是从宣召开始直到阿们颂,每一项程序都带动人朝向上帝,如果你是等到讲道那一段时间精神才集中来听,这样参加聚会卅年还是没有敬拜上帝,这是很严重的事,当我们没有敬拜的生命时,很多身心灵的问题不能从主那里得帮助,所以参加聚会并不等于有敬拜上帝,不过是在看别人做,有人讲"今天的祷告不好,今天的诗歌不是我喜欢唱的,应启文不知在说什么,算了吧!"这就是没有敬拜, 敬拜是整个人投入,生命藉敬拜向上帝流露,藉着崇拜里每一个程序向上帝说话,也让上帝藉每一程序向我们说话,不是等到讲道时来听教训,这不是敬拜,我们真的是需要敬拜上帝,以一个敬拜上帝的生命将我们的哀痛带到上帝面前,一定得到安慰。 最后我们看哈巴谷书,哈巴谷是一位先知,在第一章上,上帝说要兴起巴比伦来灭掉犹太国,巴比 伦是怎样一种人呢?第―章六节"我必兴起迦勒底人,就是那残忍暴躁之民,通行遍地” ,哈巴谷不能接受上帝为什么用一种更残忍的民族来对付犹太人,上帝若用更残忍的民族来管教教会恐怕我们都担不起,我们一定说上帝不公义不公平,先知也有这个问题和挣扎,他的苦情一直带到上帝面前向上帝倾诉,最后哈巴谷从这痛苦走出来,他最后的一段是优美的赞美诗,若注意看这赞美诗有点凄凉"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很凄惨,哈巴谷说"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哈巴谷在这里不是如共产党所讲的吃了鸦片麻痹无知的百姓,如果他是吃鸦片,历史告诉我们,哈巴谷也经历这惨痛的困难,受亡国之苦,为什么他说"我要因耶和华欢欣",环境没有改变,伤心的事没有改变,痛苦的事没有改变,他仍然能因耶和华欢欣,不是其他,我们虽然不能用语言很充分表达,我们只知道,当他的生命完全和上帝连在一起,当他真的是走出自己的困难环境,他走向上帝得到安慰去面对,他得到安慰不是环境有改变。 主耶稣也一样,他在十字架上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他也跟我们一样经历这种痛苦,所以主引用诗篇廿二篇告诉我们诗人当年那种痛苦作为上帝的儿子耶稣,虽然是上帝的儿子也一样进入人深入的痛苦打击里,他仰头向上帝说"我的上帝,为何离弃我!"表面看起来像是埋怨上帝,其实是交托给上帝,他这样一个呼喊,把自己和上帝连在一起,他已得着了安慰,他说"我将我的灵魂交在手里!"最后他说"成了!"没有埋怨退后继续面对,真的在主里得安慰,苦难没有击倒他站不起,苦难与创伤真的在他身上,但他可以经过并得了真正的安慰,主要这样恩待我们,让我们到他面前得安慰。
Zechariah Wong
November 17, 1996
Mandarin 中文

虚心的人有福了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马太福音 5:1-3 的讲道 让我们打开马太福音第五章一至十一节来读登山宝训的八福,但愿这八种福气都是我们每个人所经验过。每个人在世上都有我们所要追求的福气,但多少时候那些真的是我们的福气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福气,基督徒往往以为我们不需要追求福气,上帝把我们放在世上,真的他要賜福给我们,不只单单是灵性的福而已,真的愿意我们身心灵都蒙福,我们够吃够住够穿够用,心里平安喜乐,每一天都感觉到充实和满足,但许多时候我们在追求福气当中,没有花时间去想到底我们追求的福气怎样,我们只跟着别人走,人家告诉我们这是福气,我们就去追求。当主耶稣看到许多人到他面前他就上山,五章一节我们看见耶稣非常爱群众和世上的人,关心世上的人的生活,所以当他看见许多人的时候,他就上了山教训人,他的教训不是指责,也不是理想高超的道德教育,他是以生命之道教导跟随他的人,因为他知道这是群众所需要的,就在这时主讲了八福,让我们每一个主日来学一个福。 耶穌开始讲就说"虛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这个福摆在第一,也可以说是最关键性的,接下来的七样福就看第一个福有没有实现。什么叫虛心的人?路加解释是贫穷的人,在旧约里虛心和贫穷是连在一起,因为在物质上的缺乏跟贫穷真的使一个人的身心灵都非常痛苦,这个贫穷不是指不够多,而是一无所有完全缺乏,一个在生命上完全缺乏的人,身心灵是受到很大的痛苦和压制,这样的人是上帝所要医治与拯救的人。虚心的人就是指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人,同样也指灵性上贫乏的人,所以全部结合起来的意思,这里耶稣说虚心的人就是一种完全依赖上帝的人,主耶稣说一个完全依赖上帝的人是一个有福的人,主说天国是他们的。天国不等于天堂,所以这句话不是说完全依靠上帝的人就上天堂,如果是这样的意思就太狹窄,耶穌所要说的是比这个更丰富更广的意思。天国指的是一种很不同的生命体会和素质,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体会而这一种不同的生命体会是由耶稣一生所来的。我们来看这样的生命是怎样一种有福的生命。 为什么耶稣说一个完全信靠依賴上帝的人才是一个有福的人呢?这常常使我很难接受和了解,主耶穌用很多不同方式来教导这事,我们翻到第十九章,耶稣用小孩子来形容完全依赖上帝这件事。十九章十三、十四节"那时,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给他们桉手祷告,门徒就责备那些人,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耶稣用小孩子来帮助我们了解什么叫完全依赖上帝,小孩子完全相信父母的那种心态与态度,以这种态度用在上帝身上是有福的人。 另一种人是跟小孩子的这种心态完全相反,十九章十六至廿六节的人就跟小孩子的心态完全相反,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 "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对他说:"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宁诫命。"他说:"什么诫命?"耶稣说: "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当爱人如己。"那少年人说:"这一切我都遵宁了,还缺少, 什么呢?"耶稣说:"你若愿意做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宝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上帝的国还容易呢?”门徒听见这话,就稀奇得很,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是不能,在神凡事都能。"耶稣提的这件事刚好与那小孩的事相反,耶稣是否为难财主呢?到底这段与财主的对话什么意思?这个财主这么好,耶稣似乎没有帮助他,反而把他推更远,问题到底出现在那里?对财主来说,他就像我们一般的人,我们想得天国或进入一种不同的生命体会,我们常常以为自能够做什么,应当去修炼什么,财主就是这种想法,所以他来问耶稣我当作什么?耶穌说要体会天国的生命完全不是人去做什么,而是人要放下自己,完全依赖上帝,那么对于一个财主,他问了我当做什么的问題,耶稣要怎样帮助他明白这个问题,要怎样使他强烈感受到要放下自己,对财主来说就是叫他放下自己的钱.叫他放下别的他可以,但叫他放下钱,真的使他体会什么叫放下,所以耶稣不是在为难他而是在帮他,耶稣如果叫他放下家庭、事业或时间可能他都可以放下,不过在他心里最重要的是钱,若耶稣不直接针对等于没有帮助财主明白问題,所以耶稣并没有为难他,他使到財主真的明白什么叫放下自己不倚靠自己的财力与势力,也不再倚靠自己的道德行为,以为用这些去赚取永生,可能还以为用自己的钱财去做多一点好事积更多劝德,这样可以享有不同的一种生命,耶稣坦白告诉他,人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换驭一种不同的生命,需要放下自己来跟随主,所以主说:"你需要变卖一切,然后来跟从我。" 这就与主所说,虚心的人有福了的意思一样,就是说一个完全倚靠上帝的人。当一个很贫穷,一无所有的人会明白什么是完全倚靠上帝,但我们若什么都有,行为也不错的话,恐怕我们以为不需要倚靠上帝。耶稣所传讲的这个福音是要告诉我们这种福不可能用人的能力做到的,这种生命之福不是人可能以自己的生命达到的,这个福是上帝要白白赐给我的,只有主耶稣才能达到的,是他要赐给我们,而领受的人要有一种完全依赖信靠的态度,从而不觉得有什么其他能力帮助,真的要认识自己是无能为力,这一种天国的生命我们无法靠自己达到,要放下自己完全信靠上帝来领受。我想这样的福音对华人来说是困难的,因为我们有太多丰富的文化教导,有很多完美的道德可以去操练帮助我们的生命到一个美好的境界,结果我们有的好东西反而阻拦我们得到更好的东西,什么时候我们能放下,虛心领受上帝所賜下的?为什么天国的生命是我们只有领受而无法争取到的呢? 我们要来稍微了解这种天国的福是怎样的一种生命。 当主耶稣讲完登山宝训之后,马太福音的安排给我们看到耶稣所带给我们天国的生命是至少有两个主要的方面,天国代表权柄能力,是什么权柄与能力,是胜过邪恶的权柄,胜过肉体败坏的能力,所以马太五至七章讲耶稣的教训,八章至九章耶穌就在他身上充份说明他有这种得胜的生命,请看第八章的标题"洁净长大麻风"接下来是"医治百夫长的仆人",然后是"医彼得的岳母","平静风和海".使"鬼入猪群",第九幸"医治瘫子","医患血漏的女人",使"管会堂的女复活","两个瞎子得医治"及"赶出哑巴鬼",马太很紧凑的把这些事情排在一起给我们看到耶稣要给我们带来的天国的生命是胜过大自然、病痛及邪灵的势力,第十章主差派十二个门徒去彰显他的这个能力,十章一节"耶穌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并医治各种各样的病症。"但不要误会以为这些神迹奇事就是天国的生命,也不要以为当时的人因这些神迹奇事就相信耶穌了,十一章廿节说"耶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异能,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我们不要以为古代的人没有科学头脑比较迷信,相信鬼怪,容易接受神迹,你如果好好读圣经,耶稣许多时候所作的神迹,虽然人是看见,但相信的人不多,而相信他的不是他能行神迹而是来跟随,这样的人不多,这些人有时又不信。 这里要给我们看到一个事实,耶稣所带来的天国生命是一种有权柄和能力的生命,他不只显明这点,在十一章廿八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温柔谦卑,真正的安息是主耶稣带给我们另外一种生命的体会。但这里并不是说耶稣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活在一个美好家庭,和气的环境,他面对的群众都爱他。不是的,主所碰到的是误会讽剌,甚至来自他家里的弟兄,他面对的群众,宗教领䄂要害他,他受许多的伤害与冤屈和压力,但他说:"我心里柔和谦卑,到我这里来必得享安息。"人能够为人来预备这种生命吗?我们信主这么多年,问自己柔和谦卑与安息,自己多少时候经历到?不是说我们信主了不需要再听登山宝训,完全依赖上帝是我们每时每刻要学习的,什么时候我们不觉得需要这样倚靠上帝,柔和谦卑安息就不在我们生命里,更不要讲权柄能力会在我们当中,我们今天多少时候真的整个心向着上帝,我们忙忙碌碌把整个心放在其他事上,不是完全放在我们的工作,要不然就是完全被苦毒不满所占据,我们没有完全倚靠上帝,不真的是一个蒙福的人。 最近在跟一些弟兄妲妹谈话,也有一些弟兄姐妹来跟我谈,不管是事业有成的,或者是老人家,我真的发现我们得不着这种福气,柔和谦卑安息好像离我们很远,在事业上有成就的,到头来发现空虚无助,家庭生活没有满足感,不足够应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在其他事情上显出能力,来到生命的问题,却发现自己不能作什么,不能使自己的生命充满美好快乐充实,而如果心中充满怨恨不平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胜不过,虽然有祷告,却是祷告上帝改变别人,我们也祷告上帝赦免我们,但是还差了一件,而差这一件就是差全部了,就是完全依赖上帝这一件,就是放下自己。当我们心中充满苦毒不平怨恨时,不管是你对别人错或別人对你错。 最后如何得享柔和谦卑与安息?我们再看耶穌,他何尝不曾遭遇误会压迫和讥笑, 他这样一个比你我完美多少倍的人,受到不平的亏待及故意的陷害,但他没有苦毒不平与怨恨,他说:"父啊!救免他们!"是他把温柔谦卑安息表达出来,或者说这种生命真的可以在他身上实现,我不以为人能够做到,但我们能放下自己来跟从他,让他的温柔谦卑成为我们的温柔谦卑,让他的安息成为我们的安息。但我们需要放下自己,完全不再以为我能做什么,我们的心灵完全向主来敞开,让主耶穌来充满我,每一天注目在主身上并跟随他分享他的得胜,权柄与能力,若我以为我想做什么或希望别人做什么,我都会因此得不到这些福份。但我们可以到主面前完全倚靠他,专心一意仰望他,不是仰望他去改变他人,耶稣是完全放下自己,注目在父上帝身上,当他说虛心的人有福的时候,其实他一生人就在做一个虛心的人。他诞生为一个普通的人,没有势力权力,非常卑微的人,但他一生做一个虛心的人,他是上帝的儿子完全倚靠父上帝,天国的生命就在他身上,他先向我们印证,这生命可发生在他身上,然后他叫我们来跟从他分享这一切,但要放下自己.不是上帝要为你改变一切,是你让上帝改变,使你能接受与面对一切,为什么是要上帝按照你的问题改变别人,不是改变自己去面对接受问题呢?上帝没有为耶穌改变他所遭遇的一切,害他的人还是一样害他,骂他不领情的人还是一样骂他不领他的情,上帝没有为耶稣改变这些人,但耶稣在上帝里可以面对和接纳他们,他的生命能够胜过这些,能承受这些人给予他的打击,这一切他能面对接受并求天父赦免他们,是天国生命的彰显,这种生命的得着只有虛心的人,完全放下自己一心依赖上帝的人,正如耶穌,既然他已经可以,他温柔谦卑安息可以分享给跟随他的人,让我们也一心一意来跟随他,天国将是我们的。
Zechariah Wong
November 10, 1996
Mandarin 中文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 让主与你一起经过试探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讲员:陈安牧师 日期:3.11.1996 你最后一次受试探是在什么时候,你在那一次是如何胜过或者是怎样失败,不管是试探或者是试练,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或者面对这些常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也因为这样,主在主祷文也提到这件事,也是我们学习主祷文最后一句提到关于我们的事的最后一件亊。我们看马太福音第六章十三节“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 阿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试探这个功课,我的心情很不一样,特别当我感觉到非常的软弱, 所以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劝课的时候,讲的人不是表示他能够胜过试探,听的人不一定是在领受教训,我们是在一起学习经过试探。弟兄姐妹,在教会当中,我们是一起学习主的话,许多时候,讲的人不是在教训听的人,听的人也不要当作讲话的人是在教训他们,因为在教会里面,关于生命与生活方面的教导,不是以一种教训与被教训的方式进行,因为这一套模式是没有什么帮助的,给人一些教圳不一定能帮助人,乃是与人一起经过才能真正帮助人,这是上帝用的方式。我曾讲过,基督教的道德教导跟我们一般文化的道德教导是不一样,我们相信只有用生命的体会才能真正的帮助人,教的人是他已经走过了,这就是耶稣基督,所以这里主教导我们关于试探,他自己已经在这件事上真实的经历过,我们很多时候很难接受这个事实,就是耶稣也受试探,并且是受各种的试探,虽然圣经里只给我们看见耶穌只受撒旦三次的试探,接下来主在他的事奉里比较间接的遭受苦难,但好像没有讲太多。但在希伯来书有两处经文,我们看希伯来书第二章十六节至十八节“他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怕拉罕的后裔,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神的亊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的祭。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再看四章十五、十六节“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悯,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耶稣跟我们一样,也在凡亊上受过试探,只是他在受试探当中没有犯罪,不记得大家还记得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在新加坡因另一个宗教团体比基督教更强力反对而禁影, 是“耶稣最后的试探”,这部电影在香港放映,我几年前和成人团契到新山一日游时买到这本书,前两天我翻看,作者不是要诽谤耶鲜的形象,他特别想到耶鲜怎样和马利亚结婚生孩子遇到种种的试探,这是形容耶穌在十字架上心灵的挣扎,到底他要挂在十架上还是像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孩子过平淡的生命。我们也许很难接受这样去描写耶稣;但圣经不否认耶稣作为人在人性里的软弱,但圣经很肯定他胜过这些软弱。 如果我们所拜的上帝只是上帝没有办法进入人性里的黑暗和软弱,他一切的道德与教导也只是一种理想而已,对华人来说,我们的道德教导已经够多了,不需要再加上耶稣的,孔子的教导我们已经作不完,所以我们不要用华人的 道德价值观去看耶稣的教导,耶稣不是给我们一些道德教训,登山宝训不是给我们一些更高的道德教训,我们不需要更多的道德教训,除非它在本质上完全不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与实现,主是叫我们来跟从他,他已经走过也能够胜过,他要和我们一起经过他已经过的,这是耶稣!所以当主教导试探的时候,不是关于试探的理论或道德教导, 他一方面体会试探,一方面为我们胜过试探, 主像我们一样经过试探,并且是为我们的缘故特地进入试探,进入人性里最软弱黑暗的一面再从里面走出来,然后转过头来叫我们来跟随他,他知道我们需要面对这一切, 不过他已经走在我们之前。所以当我们在听主耶稣的教训时,他不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场讲, 他是身历其境,他要和我们一起经过,我们不是领受教训,我们是和一个身心灵都能够和我们贴在一起的上帝与我们一起面对。你的软弱他知道,他也能够体恤,他不是在旁边要求你而是要扶持接納你,要从我们那一个情况里接纳我们,我们的程度若很低,他就蹲下来到我们那个程度陪着我们慢慢的站起来。弟兄妲妹,我们都是软弱的,我们在世的试探很多,我们不缺少理论和教导,但我们缺少一份愛我们的心灵和为我们成全的生命,不管你认识或不认识耶酥,已经认识耶稣的还要再学这个功课,如果你不认识耶稣,你的生命里还没有耶稣,常常在试探软弱当中,我请你让耶稣进入你的生命里,让他陪伴你的后半生渡过这种种的试探,他能够帮助你,因为他跟你一样曾经经过这一切试探。 我们在面对试探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是先问一些理性的问題,到底这是试炼还是试探?弟兄妞妹,不管是试炼还是试探,还不足够帮助我们去面对这些问题,在圣经的翻译版本里,不真的在意要把它翻译成试探还是试炼,因为单只是分类没有用,不管是试探或试炼,最根本的一个问題是我们要用什么态度面对,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在那里分析是试探还是试炼,知道了原因又怎样,因为不能帮助我们经过试探或试炼!许多时候我们以为理性才是最重要的,却忘了一个健全的生命才更重要,一个正确中心的生命才能让理性、情感、意志正常发作。故每次我们碰到试探试炼或苦难时,我们理性即刻就问为什么会这样,就好像约伯的那几个朋友,他就是一直要给约伯理性上的解释,但对约伯来说,他从来就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因为他从开始到末了就知道他受苦没有其他的原因,是上帝的缘故,因为整个宇宙上帝是唯一的主宰,他是最大的,什么事情发生就是他负責,反而他的三个朋友不这样认为而给他一些理性的解释,也是一般上基督徒都常用的,以为这样可以安慰和辅导别人,上帝不用这种方式,上帝为我们解释试探和苦难的问題是他告诉我们,我们所受的苦难他也受过,上帝是以这个来解决我们的试探和苦难,所以最后上帝与约伯面对面讲话,他没有向约伯解释,上帝问约伯天文地理的亊,约伯被上帝问得无话可答,也不再问为什么自己受苦,但他满意了,理性不足解答约伯受苦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试探和试炼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得帮助,为什么耶穌要在主祷文放这句话,这句话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叫我们遇见试探”,这句话给我们产生误会以为试探是上帝给我们的,所以最好让我们无灾无难,我想主的意思不是这样,这一句话要由下面一句话“救我们脱离凶恶”来解释,意思是当我们在试探与试炼当中,求主使我们可以胜过,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求神让我们无灾无难,平安度日,平安在基督教的观念不是没有灾难,而是说在灾难时有上帝的同在而能面对,这才叫平安。所以耶稣这样教导我们祷告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在试探与试炼中最重要的就是叫我们的心灵与上帝紧紧连在一起,换一句话说,试探或试炼能不能够胜过最关键的不是我们的道德修炼有多高,过去的表现如何,也不一定是我们的背景不好,作科犯罪很多,所以这一次一定过不了,也不一定牧师就一定胜过试探或试炼,是在那一刹那最关键时候,你有没有让主在你的试探或试炼中,也就是说,在那最关键时刻你的生命有跟主连系在一起吗?还是当时你在单独的面对,企围以你的意志力、道德修养,或者你根本是看轻自己,既然我过去的记录不大好就算了,五次和六次没什么分别,多一次也一样,反正人家都看不起我,不是这样,不管是谁,重要的是在那个时刻上帝在你中间吗?或者你有跟上帝接连在一起吗?如杲你在那一个时刻说“主啊!救我!”整颗心向着主,你胜过试探的机会是非常高的。你认为主耶穌怎样胜过试探?因为他有能力?他被圣灵充满?你发现最关键的问題是他时时刻刻保持父与子的关系,在他出来事奉之前的试探,在客西马尼园的那个时刻,在被试探压制的时候,他心宁不断挣扎,父在那时刻没有一时不在他心中,主也让父在当中,他在挣扎受试探当中把父拉进来,然后他说“不照我的意思,照你的意思行。”当他被挂在十字架,人揶揄他,叫他从十字架上下来,请天使来救他,主在那时刻没有跟父脱离关系,也没有与父有一分钟稍微离开,你听主在十字架上最后七句的祷告,每一句都向着父,是这样使主胜过试探。 弟兄姐妹,是上帝使我们胜过试探,这句话有时讲不清楚,“使”这个字我们总有许多的解释,但我们想到耶稣的一生的时候,我们要常常及多默想他的一生,特别是主作为人在世上的经验,耶稣整颗心向着父使他能胜过试探与试炼。创世纪廿一章上帝要亚伯拉罕献独生子,亚伯拉罕能在这事上得胜就是他一心一意向着上帝,他不问为什么。我想起当年我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等两个面试,在那段期间,一间机构的同工打电话邀我去那机构工作;我在还没毕业时已经决定全时间亊奉,我记得那位同工用亚伯拉罕献以撤的事邀请我说“亚伯拉罕献以撒没有告诉太太,上帝呼召他就去了,”是否这祥解释还有争论,但你若看整件亊情,重要是看到亚伯拉罕整颗心向着上帝,他什么都不问,比较他对所多玛和俄摩拉的事件(创十八、十九章),他问上帝很多问题,直到他最后很清楚上帝是不会让义人牺牲,所以到上帝要他献独生子时,他没有问什么,也不向他的孩子仆人讲什么,完全照吩咐作,甚至到最后他拿起刀向孩子身上落下时是上帝的声音阻止他,这个试探他能经过,中间没有节外生枝的事,是他整顆心向着上帝。试探是要使我们跌倒,武炼是要考验我们的生命,不论试探或试炼要胜过,少不了的一个最关键的事,就是整顆心向着上帝,我们平常就要多操练这件事,祷告就是操练,叫我们的心向着上帝,使我们在关键的时候,能带领我们经过试探。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的个性、道德修养和背景,对自己有一点点的把握,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不好的过去,就以为罪恶的亊一定有自己的份,一定让罪胜过。不一定也不需要,把你的生命交给上帝,让主在你的试探与试炼中间与你一起经过,从心灵深处呼叫主救你,让主陪你走过这条路面对试探,把自己交给主,不断向主敞开,生命不断向着主使我们胜过试探,连主耶稣也是这样胜过试探的,我们不可能不跟他一样,主说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主走过的我们也一样要走,主已经胜过试探,宝贵的是圣经说他跟我们一样受过各种试探,既然这样,我生命若没有主,我为什么不把生命交给耶稣呢?如果我已经有耶稣,是否过去灵性的操练使自己以为不需要主了 ? 弟兄姐妹,基督徒对这事要很小心,不因为我们是基督徒就表现得很好,我们常常听到“为什么他是基督徒也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本来就是软弱的,所以我们才需要耶稣!主在马太福音教导登山宝训时就是要带出一个重点“你们的义一定要胜过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义。”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义不是假冒为善,而是他们以为自己有优良的道德传统,长期被此熏陶也遵守这些传統,自己应该不错了,上帝说不是这样,是耶稣基督的义,不是那种自以为足够把信心建立在道德灵性的训练上,而忘了生命真实很危弱很复杂,只有生命不断向着上帝敞开,只有这样才能胜过,以色列人在旷野领取吗哪充份告诉我们一个基督徒的生命不管过去如何的操练都不足,吗哪是为当天的需要而供应的,想收多一点到次日都坏了,为什么上帝只供应以色列人吗哪,就是要他们学习天天倚靠神,不要以为倚靠他一段时间灵命好了,可以累积灵性,没有这一回亊,我们可以在一分钟前是天使,下一分钟是魔鬼,不管是谁都不稀奇,到头来我们生命所以会正常,乃是我们时刻与这个正常的生命接连,不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能产生正常的生命,我们是接在这葡萄树上,我们是枝子会结果子,是因为我们与这葡萄树耶稣完美的生命接连,所以什么时刻我们与主的生命脱节,我们就在败坏黑暗中,不管我们作了许多年的基督徒,听了多少篇的道,参加多少的培灵会都不堪一击。让我们认清这个亊实,我们是很软弱的,因此主教我们天天用主祷文祷告,把我们的心向着上帝,上帝的灵就不断来更新塑造我们,但愿我们都得着这个福音,若你还不认识耶稣,为你的生命有一个新的起点,让耶稣来到你生命中间,用主祷文向着他,让他作你的主。
Zechariah Wong
November 3, 1996
Mandarin 中文

免我们的债: 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讲员:陈长安牧师 日期:27.10.1996 诗班献的诗“光要照在人前,爱要行动表现,人们因此能看见,天父在你们中间。”我们常常讲要去爱,也知道不容易作,但在我们还没有去愛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课要学习就是去赦免,能够赦免就已经是能去爱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劝课,所以它也出现在主祷文里。我们看马太福音第六章十二节“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这句话的意思是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赦免别人。在路加福音这句话是用更清楚的方式表达,但初看时或许会产生一些误会,好像上帝给我们一些条件怎样赦免人,让我们看马太六章十四、十五节“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这里上帝好像设立一个条件,似乎我们若不饶恕人就得不到上帝的饶恕。马太福音是比较特殊的一本福音书,每一本福音书的作者都有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路加福音的作者比较照顾到读者, 就更清楚的把意思表达出来,马太福音也许保留了某一种语文的表达方式,熟悉那种语文的读者就明白他真正的意思,我们则恐怕产生误会。所以我们读圣经要记得一些原则,上帝的话不会自相矛盾的,如果看起来是矛盾的时候,就表示我们需要更深入去查考它,因为原文不是华文,也不是写给华人,是给当时犹太人第一代信徒。比如“和尚打伞”是指“无发无天”,如果你不是华人就不明白它的意思,你去解释和尚为什么打伞就错了,这是每一种民族语言的特别表达方式,所以上帝不会自相矛盾的,上帝赦免我们完全是无条件的,完全是因着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我们真的接受主耶稣的救恩就蒙上帝的赦免。为什么耶稣在第六章又要这样教导呢?重点乃是告诉我们要去赦免人, 强调我们领受上帝的恩典也要去赦免别人, 一个蒙上帝赦免的人,在我们的生命里面, 要常常去赦免别人。不要只是领受上帝的赦免,在生活里却不愿意赦免别人。耶稣这句话也可以这样了解,如果我们不愿意去赦免人,也等于我们不清楚知道上帝怎样赦免我们,你对上帝的赦免体会不够深和觉得真实,因为一个真正被爱的人就知道怎样去爱人,他有这种经历使到他有办法作在别人身上,如杲他没有办法作到,可能就是他的经历体会不够。 今天我们要藉这句主祷文来学习这个宝贵的功课,对我们大多数的人来说,在平常的日子里最令我们不高兴的事是我们的心灵受捆绑、压力,最普遍的是怒气,我们受到刺激与伤害或许我们去刺激与伤害别人,当我们在这些怒气底下,平安与喜乐就远远的离开我们,特别稀奇的一件事,基督教的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我们的上帝是讲赦免,我不爱讲基督教的上帝是讲博爱,我觉的不大能带出基督教的精华。保罗常常说上帝藉着耶稣基督使到人与天上、地下的都与上帝和好。我们本来与上帝是处于一种仇敌的关系,但现在可以和好了;这可说是保罗信仰的一个中心点,当我们这样去了解和好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作为教会整体的生命见证,和好是我们不能够没有的一件事,我们既然相信这位主动与人和好的上帝,我们也应该在生活里去表达与人和好的生命。 让我们先更深一层了解上帝怎样赦免我们,这句话说免我们的债也就是赦免我们的罪,当我们用这句话祷告时,我们停下来默想让圣灵对我们光照说话,把我们带到上帝赦免我们这件事。祷告其中一个很重要操练就是默祷,祷告不是我们不停的对上帝讲话,然后奉耶稣的名阿们,就等于当天有祷告,这种祷告只是提醒上帝不要忘记你的请求,但你有想到上帝要藉着我们的祷告对我们说话吗?上帝要藉着祷告更新我们的生命。许多时候我们发觉自己太忽略孩子的声音,我们太忙也有很多经验,有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事,忘记孩子需要经历,我们要陪他们经过,而不是一句话“不要这样想是不对的!”久了你的孩子不再告诉你什么事情,你就告诉别人你的孩子不会想,别人的孩子真乖,这样下去你的孩子就离你越远,只有当你蹲下问他什么事,你这样开始跟他讲话,你才有可能在他的身上产生影响;上帝就是蹲下来和我们说话的。长老宗创始人加尔文有一个很重要的了解,他说上帝为了人能明白他的缘故,为了能进入人的生命里,他用一种方式进入人当中,就是道成了肉身。 是的,上帝不只是以作为神自居,他还是到我们这边来,才能帮助我们。所以我们想到上帝的赦免时,我们要让上帝向我们说话。祷告是安静的时间,用一节或一段经文或者是关于上帝自己,我们静默集中思想在上帝身上,祈求圣灵光照对自己说话,若经年累月这样的默祷,上帝就不断慢慢感化我们,我们若让上帝告诉我们什么叫赦免,我们就更深入体会上帝赦免人的心意与慈愛。当上帝赦免我们是他采取主动,今天的启应经文说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当他赦免我们是由他自己为我们付出代价。犯罪的一方却是我们,不是他得罪我们,他却主动来跟我们和好,我们的上帝是这样的一种生命,我们领受这种生命就要学习去活出这种生命,所以保罗在歌罗西书说“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弟兄姐妹,我们要认真来学习这件事,这件事若学得不好,就不会像刚才诗歌所说的“光照在人前。”因为这个光不亮,爱要行动表现,我们领受了爱与赦免却没有能力赦免,上帝的爱就变成没有行动表现出来,人就看不见天父在我们中间。 前一阵子我们也讲过赦免,今天从主耶稣的教导继续学这个劝课。讲到赦免不是谁对谁錯,到头来对的要原谅犯错的,犯錯的要向对的道歉,是否錯的一方要先向对的道歉,那不一定,因为我们是错的,上帝是对的,他却先来与我们和好,你看到主能帮助我们胜过一般的传统,叫我们的生命有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我们的身心灵更加丰盛,当讲到彼此赦免,是不是我们就包容错误,随随便便对待错误?我们就是去救免?不是这样,主耶稣给的教训是很平衡与全面的,请看马太福音十八章十五至二十节“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指出他的错误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 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力的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因为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中间。”我们先来处理十九节所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前面的经文是关于如何处理冲突以及饶恕的问题,到十九、二十节好像是讲祷告的事,研究圣经的人告诉我们,那节经文同心合意求什么事的什么事不是指一般祷告的事,而是指关于判断是非的事,与上下文的主題一样,十五节说若你的弟兄得罪你可以指出他的错,因此我们讲到彼此包容与赦免没有随便对待错的事,但有一个原则,指出他的错不是要给他感到羞愧难堪不能立足,圣经说“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上帝管教的原则,在旧约时代,上帝很严厉鞭打他的子民,从几本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和以西结书,以赛亚书一至卅九章是上帝控诉以色列民,但有一节非常宝责的话“你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 必白如羊毛。”指出人的错不是要使人无地自容行毁坏,乃是要得回人,诗篇一〇三篇处理两个主题,就是罪恶感与上帝的慈愛, 诗人说虽然我们自己不能胜过罪,因着上帝的慈爱,要涂抹遮盖我们的罪。但诗篇第一篇却说不要像恶人要像义人一样,要昼夜思想耶和华的律法,这人便为有福,像一棵树栽在溪水边,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第一章给我们一个印象好像只要我们做得好,做得对就会得到祝福,但我们发现我们做不到,一〇三篇说纵使我们做不到,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指出别人的错误不是为使他人难堪,主耶稣也给教会一个重要的权柄,若这人不听劝,就两三个人一起,不过句句都可定准指出他的错,若还是不听就交给教会处理,若他还是不听,就把他看成外邦人。 讲到这里我们很少有印象教会执行纪律,因为我们觉得自己也是软弱的,主耶稣把这个权柄交给教会,凡在地上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弟兄妲妹,我们来到教会要有纪律,信耶稣是你个人的事,作为一间教会的会友属于一个团体是大家的事,我们要受纪律的约束,教会也要勇敢执行纪律,这是主耶稣所托付的,但执行纪律绝对不是要毁掉人,当彼得问主“若我的弟兄得罪我, 我当饶恕他几次?”耶稣回答“七十个七次”,等于无限期的饶恕,那么既然要饶恕为什么又需要纪律呢?我们要懂得平衡,执行纪律是不让恶扩散,让错的人知道错,希望他就停在那里不再错下去,但他知错以后,我们要完全赦免与饶恕,并且使他从新再来过,不是让他没有面子的静静离开我们,如果他这样,我们就没有做到七十个七次的赦免,如果我们做到完全的赦免,又没有制止错误,我们就是在包容罪而不是包容软弱的人,我们要平衡这两件事。弟兄妞妹,我们要学习这件事,我要提一些很实际的建议,我认为禧年堂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问题,我们不是不能绕恕人,就是闲话满天飞,我们要学习怎样制止这样的事。当某一个人得罪另一个人的时候,最好与这个当事人直接面谈,如果他是向你讲,你要怎样来听,一件冲突矛盾的事是两方面不会是单方面的,所以你不能听一面之词,我给一个建议,告诉自己这件事就停在我这里,请不要再打电话告诉另外一个人。我常觉得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时间讲闲话而没有时间传福音,这本没有什么好传的,当有人向你控诉某人的话,你叫他自己去向那人说,若他不敢,你陪他去或建议一个人陪他去,你只要作这两样就够了,不要打电话传给另一个人加上自己一两句话使本来两个人的事变成四十个人的事使整个教会在误会里,人那里还有心传福音?那里还有健康的心灵敬拜?有人告诉我他的同工怎样,我听我也不会说他搬弄是非,但我也不会传给他们,因为不完整,最好是当事人自己去讲,我不去猜人家的暗示。有一次我家里的人打电话问我有空吗?我告诉他我要作的事,家人就放下电话,我太太就说一定是有什么事要找我,我说为什么不直接讲,这样猜测很辛苦。同样我们如果弄到大家心情都很坏如何去赦免, 让我们告诉自己,两个人之间有问题若传到自己这里,就让它停在自己这里,要传的话去传福音不要传闲话,教会要采取纪律,我们要制止不必要的传话,不然两方面有事情的人不能够真正和好,因为渗了很多外面的人,那个得罪人的会更生气,因为原来只得罪一个人,现在变成另外卅个人也不喜欢自己!弟兄妞妹,如果我们不能帮助亊情简化,我们不要把事情弄大。 另一方面,处理人事问题这一方面,我们还要学习一个劝课,就是某某人说你怎样,听到这样的话不要太快生气,你永远记住,传话的人永远是传不准的,不管传话的人用心如何,他是好意把事情告诉你,但你永远不要先生气,先问自己本来是这样吗? 如果你很有把握不是这样,是对方误会怎么办呢?不是即刻去向对方澄清,是先去消除你心中的怒气,因为被人误会是令人生气的,不要带着怒气去澄清,到头来只是为自已的名声不让别人误会而已,有时候去解释时又没有智慧把事情弄得更乱,所以我们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怒气不计较对方,有必要时才去澄清。我本人是不会去澄清,有人就对我说这样很危险,你的名声会很坏,我另外想,我的名声是一回事,我也趁此机会了解我的会友的成熟度,会友的成熟度也是要被考验的。我们大家彼此学习不会误会人,常常误会别人的人要学习不会误会人,常常被误会的人,要学习不再给人误会,不过不是即刻去澄清,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还有很多重要事做,不必为传话和澄清忙得不做天国的事,主耶稣要帮助我们不掉在这种捆绑里,我们真的要学习彼此赦免,但要正确对待错的事情,指出别人的错不是要让人没面子或者是要灭掉人家,被人误会时先赦免别人,不是想先去澄清对质,我们做人要对自己有一点信心,使自己能够去面对不必要的误会,被误会时能够赦免,有时候我们斤斤计较人家怎样讲我们,到头来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不大好不可爱,所以很怕别人讲自己,但我们要永远记得,我们是天父上帝所爱的,我们不管再怎么差,父上帝已经把我们当宝了,让我们对自己要有自信心,不要求全世界的人都不误会我们,那是不可能的,给人一点余地来误会你不要计较,让对方长一点的时间更认识你把误会消除。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去传福音,学习生命成长,服事人服事上帝,让我们想更多这些事,把自己个人的得失放下, 学习真正赦免别人,不管我们如何,上帝已经赦免我们,为什么我们不能赦免弟兄呢? 是不是我们不能够赦免,正如耶稣所说的因为我们也不真的知道耶稣已经赦免了我们, 如果我们真知道自己如何蒙上帝赦免,我们也能够去赦免别人,让我们学习这个功课, 主就在我们中间,别人也看见主在我们中间。
Zechariah Wong
October 27, 1996
Mandarin 中文

赐我们日用的饮食: 谁是老板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讲员:陈长安牧师 日期:20.10.1996 经文:马太福音第六章十一节 主耶稣教导“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在新加坡恐怕我们祷告这句话时心不易激动,因为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也可能觉得在新加坡是不必祷告这句话;或者有些人因怕输心理觉得还是要这样祷告,担保供应不会断绝。主耶稣教导我们把这句话放在祷告里面,是不是要我们存着我刚才所提到的那些心态呢?我想不完全是,我们不要认为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记得向上帝祈求,使我们吃的穿的不至于缺少,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又怎么与主说过的“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连系?上帝很清楚的不要我们把重点放在食物,但为什么这句话却在主祷文出现成为祷告里不可缺少的一句话?我想我们要更进一步来了解主的心意。 当我们祷告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其实我们是在作一个很重要的生命操练,当然是操练我们完全倚赖上帝的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当我们这样祷告的时候,我们的中心点和整个人放在一个重点上,可说是一种生命完全的改变,我们没有想到吃与喝的事竟然成为主祷文的祷告,也成为我们生命的转捩点,我们常常以为这些是很普通的事,只有当我们很缺少的时候才会想到向上帝求,当我们有能力机会我们只想到这些事自己来处理就够, 没有想把这些事放在祷告里面,不知不觉可能还以为这比较属世不够属灵,不需要太过注意。弟兄姐妹,我们今天的问题就在这里,就是把我们吃与用的事用一种不够属灵的态度和生命去处理它,就是因为它太平常了,也因为它看起来太属世反而影响我们更厉害,其实它深深影响我们每一个人,上帝比我们更了解认识我们,所以他提醒我们这事若不用很认真的态度处理恐怕我们就不知不觉在当中迷失,甚至失落渐渐离开主还不自觉,所以主告诉我们祷告“日用的饮食,今日賜给我们”,要成为我们一个生命的转捩点,到头来这个祷告要问我们一件事,到底谁是我们的老板? 弟兄杻妹,如果这件事我们能够处理得好,坦白说我们生命的见证也能做得好,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搞不清楚谁是我们的老板,以为这些事是自己去处理与上帝没有什么关系,只有在出问题、有危机才会想到跟上帝有关系,在我们很富足时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处理,往往问题就出在这里。主耶稣要我们藉这句祷文祷告,用祷告操练父上帝才真正是我们的老板,你把谁当老板就决定你怎样用时间怎样做事以及怎样生活,所以你如果认错老板,肯定就影响你作为上帝几女的见证,但是我们也不要误会上帝要来我们心中抢位子争一席之地,特别如果你自己是老板,以为上帝要来跟你抢位子,我们千万不要这样以为。上帝要作我们的老板是为了我们的好处,如果我们真的把上帝当老板,我们会有一种不同的生命去处理我们的吃和穿的,管理我们的物质生命。弟兄妞妹,物质本身不是问题,有人以为穷一点会属灵,有钱就不会爱主,我想这样讲是太过简单,圣经从来没有这样讲,箴言说财富是上帝所賜的是义人的奖赏。貧穷可能是懒惰,也可能是上帝管教你,不过箴言没有说所有的富人都是因上帝奖赏,所有的穷人都是因上帝审判,但至少圣经给我们看见富有或貧穷跟属灵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种不同的生命去处理物质的事。 打一个比方,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是最危险的,他开始有走路的能力,但是他的智慧判断不够,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走近什么地方不可以靠近,所以看顾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非常吃力,不要说我放松一下子没有看住他,在十秒之内他可以栽进一个水桶里就这样淹死,在过去的报紙我们看见这样的报导。我们也是这样,生命不够成熟,而当我们拥有太多物质的时候,或者说我们追求物质没有同时培养我们属灵的生命的成熟,我们就好象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我们拥有的是大过我们能力去处理的,所以我们迷失了自己和人生的方向,我们灵性软弱就在此。 因此主耶稣需要帮助我们,让我们的生命藉这句主祷文能够被建立,我们这样祷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賜给我们”。这个祷告提醒我们许多事,它帮助我们真正认识谁是我们的老板,我自己不是老板,我地上的老板也不是我的老板,我老板背后还有一个真正的老板,这有什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上帝是我们的老板的时候,我们才会很正确的看待我们要做的事,我们拼命的时候才不会是为自己,努力去賺钱的时候不会完全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发挥我们的能力。你说这有什么不同?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忧虑,忧虑不一定是欠缺的人才有的,拥有很多的人也有很多的忧虑,就是我们的生命失去很多的重点,当我们认识上帝是我们的老板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眼前所拥有的不是我的,是老板交给我保管的,如杲万一我管得不好失去了,我可以向这位老板交待,我可以放下,我可以面对失败面对跟以前不一样,我得失的心不再是那么大。同样的,我知道我的老板是上帝,他所给我的恩賜、才干、能力及我所处的时代和机会,我去应用和发挥,我不是为了自己,既然上帝给我这个恩賜、才干、能力叫我去工作、去投资, 在事业上我有一种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不是因为我拥有,是因为我能够发挥,我尽我所能去发挥,当我有收成时我感恩,当我失败时不致于意志消沉,因为这本来就不是我的,我能够承认这次我做的不好,当作是一个功课,我反省检讨后再来过。 弟兄妞妹, 这一种生命的态度,健康的心灵是在上帝面前被他培养,若我们不把他当老板,我们得失的心很重,失败成功或拥有缺少我们都看得太重,我们承受不起打击,成功时也得意忘形,整个生命可能迷失,可能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做人的原则,到头来非常可惜,我们应该认识到他是我们的老板,吃与穿的不是属世的事,这是属于上帝的事。今天早上的启应经文很清楚让我们的看见,在创造的事件里,神很清楚的给我们看见这个物质真正的位置在那里,物质是上帝给人用的,但是上帝要人去管理它,而人能不能够管理物质,还是到头来被物质操纵,就要看他明不明白什么叫做照上帝的形象样式造人,我们是照着上帝的形象样式造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地上上帝选我们作他的代表管理一切,用现代管理学和名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CEO(高级经理),董事只有一个就是他自己,我们是向他负责管理,我们就应该用他所给我们的去发挥,也就在我们发挥与劳力中,我们能享用所得到的报酬,所以在传道书里“人人吃喝,在他劳碌中享福,这也是神的恩赐”,但为什么今天很多人拥有很多却又不知足,没有满足感?在新加坡我们其实到一个地步饥饿饱足都抱怨,为什么这样?问题不是我们不够,是我们的生命没有中心点,当你不知道接下来几天要做什么,你就觉得很烦闷,因生命里没有目标重点,我们常常以为貧穷的人才会有很多问题,其实有钱人问题更多,那种忧虑与精神压力,心中的空虛,已经拥有很多还要求更多没有满足,问题不在物质,我们生命里缺欠了中心点,主耶稣要让我们藉这句话来操练,不是我们需要才向上帝求,而是常常提醒我们有一位真正的老板,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足,多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正如箴言所说“使我也不貧穷,也不富足,赐给我需要的饮食。恐怕我饱足不认祢说:耶和华是谁呢?又恐怕我貧穷就偷窃,以至亵渎我神的名”,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生命, 这个生命一定要与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成一个比例。弟兄妞妹,如果我们花在自己的事业与前途的时间与我们花在生命培养不平衡的话,你拥很多物质也不一定会很快乐的, 因为你不懂得更好的去使用和享受它。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我们新加坡人这几年都很富足,不过在艺术方面的修养都很差,你发现我们有钱买得起很贵的东西来装修家居, 但没有美感与和协,颜色也不对称,我们就只会用贵的东西,但看起来一点也不和谐。但你到圣淘沙海底世界看咸水鱼,你会发现那些热带鱼强烈的紫色与黄色配搭在一起很美,是上帝配的,每一种热带鱼的颜色都是很浓,但看的时候却又是那么的美,许多时候我们没有那种生命的素质,我们只会买贵的东西而已。我认识一个中药店的老板,他以很公道的价钱卖洋参,一些不熟他的顾客以为太便宜就对他说要一些更好的,他很生气就进入店后面再拿相同的东西出来加多十块,顾客就认定这是真的好的。我们不会分别真与假,好与坏,以为富足有钱了,贵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也渐渐不会欣赏普通但真的是好的东西,到头来我们去追求名牌又觉得没有满足感,因为我们知道还有更贵的。玩音响的人就有这种倾向,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我在高中毕业以前,我盼望有一天有一笔钱买我心目中的一套音响器材,我订的价钱是五万块,后来我跟我太太讲起时,她不同意我用五万块去买音响器材,我说她不识货,另一方面这么多年来,一些弟兄妞妹和朋友知道我对音响有兴趣,要买这些器材时就找我带他们去看,我常常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买者说要找一套最好的音响而不在意价钱,我说买音响不是这样买的,因为你若听不出音响有什么不同,就不要浪费金钱,如果一个手提的音响会使你很高兴就买一个手提的好了,听觉若不是很敏锐就不要因为虚荣心买很贵的音响器材摆在客厅中间天天告诉自己这套音响器材是最好的却又听不出好在那里,其实很多搞音乐的人家里都没有很好的音响器材,我起初觉得很奇怪,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在听音乐不是在听音响,所以人生命的素质不同,对东西的要求与重点也不同。 弟兄妲妹,上帝是要帮助我们有个健康的心灵,使我们面对物质的时候,有多一份的感谢和欣赏,不是整天只觉得不满足,另一方面,耶稣说“日用的饮食”,让我们谈谈吃的问题。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亚当和夏娃是华人,就不会给那条蛇引诱,早就把那条蛇拿去煲汤吃了。吃是我们每一天都在做的事,但有时候会捆绑我们,当我们的胃口越来越挑剔的时候,舌头越来越讲究的时候要小心,当年长的时候,这样的情形会害你天天不快乐,所以如果你今年已经五十多岁对吃又挑剔,最好开始学习随意一点,你现在想去那里吃还可以自己去,以后你吃什么就要看别人的脸色,你的心会很不高兴,因为你的孩子忙到没有时间带你去吃,于是不孝顺不爱自己的抱怨就出来了,没有得吃已经不快乐,加上儿子不孝顺就更加不快乐。但是我们可以胜过,我们培养仰望的生命,就是有的时候就吃,没有的时候也可以,这个需要提早学习与操练的,到时候你才会认命,如果个性较纯和的人会认命,如果你天生性子烈的就不见得,我看到很多这种例子。另外,那些从中年开始步入老年的弟兄妲妹,真的要学习主祷文这句话,开始要操练那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灵。年龄是一个事实,我们不可能天天都是精力充沛的,也不是随时都在顶峰状态,我们会力不从心,各方面慢慢衰弱的,我们要预备自己接受这种情形,使到退化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年纪大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你觉的可怕是你一直想要以年青的方式去过年老的生活,在心理上接受不来放不下。研究老人学的专家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用二十年的时间预备将来的退休,年轻时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学习操练预备年青力壮的日子,从廿五岁到五十五岁在发挥,难道从六十岁到八十岁的那段日子不需要学习操练?可能我们需要从这个时候开始学习适应那个时候,现在你若不培养一些嗜好,天天只有作工和坐飞机,有一天你不能工作时就只有坐在家里发呆面壁,说自己没有用, 不是你没有用,现在是另一种环境,是我们可以放下的,再拿起另一种新的。老板给我们的工作,不同的时候不一样的事,若我们随着自己的年龄来作调整,每时每刻天父给我们的都会是最好的,当我们知道他真正是我们的老板,我们就发现生活每时都是可愛和美好的,我们就会有多一份的感恩,肉体虽然衰弱,心灵却越来越富足,很有满足感,这是主要赐给我们的,愿我们藉这主祷文来操练这样的生命,使我们每时每刻都以感恩的心过日子。
Zechariah Wong
October 20, 1996

Sermons 讲道

Mandarin 中文

温柔的人有福了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马太福音5:5的讲道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你们会不会觉得生活的压力太重,近来很容易生气不耐烦?我们常常都会这样,这有很多的因素,而这也令我们很不快乐,每当我们的心非常宽畅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有平安,我们有时需要爬高看一看宽阔之处,如果你有机会出国旅行,尽量看看高山面向大海来舒发我们的心胸,若我们的心感觉很窄会觉得很痛苦。今天主要教导我们"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如果我们是当年听耶稣讲这句话的人,我们也看见耶稣也认识他,我相信我们一定很容易明白这句话,很可惜我们不是当年那一群人。 讲到温柔,我们有很多误会,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美德,但也是最被误解的一种美德,我们的文化生活里常提到温柔,我们对温柔也有一套自己的定义和看法,所以我们看耶稣这里所讲的温柔以为就是自己所想的温柔,我们对温柔的定义可能是指那人讲话很小声,从来不生气,很容易妥协,凡事好商量,不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想法,身上没有刺却像海绵那样软绵绵,是不是这样的人就是温柔的人?如果这样的人是耶稣所说的温柔那就很多问题了,这种类型的温柔的个性一定无法成全上帝的救恩!我想那些脾气较刚硬激烈的人听到这里有点安慰吧!这廿多年我听到关于温柔的教导,常常觉得不舒服,因为讲到温柔,那些比较有个性,脾气较烈,有主见和不易与人妥协的好像要靠边站,似乎耶稣讲的温柔不会是这样的人而是那性情很软的人。我们要小心,耶稣讲的温柔不是这样的。 到底什么叫温柔?这一句话出现在诗篇卅七篇第一节"不要为作恶的人心怀不平,也不要向那不义的人出忌妒", 接下来诗人一直讲述义人不要为恶人而心中不平,因为那行义的人受了委曲又看到作恶的人很顺利且很猖狂,整首诗处在这个问题 里,诗人带着这样的问题向上帝祷告敬拜, 也从上帝那里有不同的领受。到十一节有一个总结"但谦卑的人必承受地土,以丰盛的平安为乐。"这里所说的谦卑的人就是马太福音五章所说"温柔的人",温柔这两个字也出现在马太福音十一章廿九节"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另外在廿一章五节"要对锡安的居民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这是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城, 马太引用撒迦利亚书的一句话,这里的温柔与登山宝训的温柔是同一个字,我们从耶稣的身上来了解温柔,才能比较正确了解主耶稣所说的温柔。这个温柔的王进入耶路撒冷后接下来就发脾气,廿一章十二节"耶穌进了上帝的殿,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兗子;”廿三章耶稣责备法利赛人说他们有祸了,所以温柔肯定不是指不会发脾气,我们常常把温柔想成是一种行为的美德,以为温柔是不会发脾气,不会攻击人,但耶穌这位温柔的王一进入耶路撒冷就生气责备人,是不是他这样的行为就破坏了他温柔的形象呢?绝对不是,他的温柔不是这样解释,耶稣为什么要在圣殿发怒呢?这又和他作为温柔的王骑着驴驹子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把这些凑合在一起看,对温柔就能有较正确的了解。 耶稣要进耶路撒冷作以色列人的王,也要作全地的王,圣经说他骑驴子并且是温柔的,给我们看见他要作的王与一般的王不相同,他是为上帝更高的旨意来作王,所以当来到圣殿看见人所做的完全违背上帝的旨意, 把一个敬拜与祷告的圣殿变成作买卖的也方,身为宗教的领袖教导人来追随上帝却傲冒伪善,违背了上帝的原则和理想,所以耶穌生气,但另一方面,耶稣甘心作一个温柔的王而不作一个意气风发的王,他不骑着战马进来,使别人觉得他很威风,反而温柔又卑微,为什么?因为上帝有一个更高的旨意要透过主受苦受难救人脱离罪恶。主因为上帝这个更高的旨意,他的生命也为父上帝这个旨意而摆上自己,所以他能够温柔,他向那些吐他口水的人温柔,向那些讥笑他的人温柔,向那些出卖他要杀他的人温柔, 而且他能来到社会当中让那些被人看轻、被人拒绝的人很释放自己的到他面前,从他那里得回自尊和接纳,重新得力,虽然主与这样的人接触时周围有很多人讲闲话,说他不知分寸,不珍惜自己的身份和面子与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但耶稣对这些人温柔,为什么?主的温柔不是一种美德,也不是一种理想美好的行为,而是另外一种生命的流露, 这种生命之所以能够流露因为是为一种更高的目标摆上,所以他愿意接纳罪人和有病的人,所以主进入耶路撒冷就是为他们,纵使他要面对羞辱和人的讥笑及很多委曲,也能够温柔的接受。诗篇卅七篇也把这个中心思想表达出来说"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 但是也不是教我们要去忍受痛苦而已,而是教我们去信靠上帝,是信靠了上帝之后才来忍,不是为忍而忍,否则会忍到非常痛苦,一边忍又一边发怨言。诗篇的教导是要信赖上帝,交托给他,他一定能带领你经过一切,而我们也才能面对委曲。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忍呢?除非我们的生命是为着一个更高的目标献上,我们才能去面对一切,耶稣所说的温柔是必须生命已经有一个奉献的目标。如果这个生命没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可以奉献和投入,我们没有办法可以温柔,温柔是一种生命的流露,因为这样才能够明白另一句"必能承受地土"上帝把以色列人从埃及带出来,赐给他们应许地,就是给他们一块生存的地方,不单是给他们能存活,也是给他们重新过新的生活, 但能否过新的生活流露新的生命就决定他们是否愿意把自己奉献给上帝。我们一起看申命记第四章第一节"以色列哪,现在我所教训你们的律例、典章、你们要听从遵行,好叫你们存活,得以进入耶和华你们列祖之神所赐给你们的地,承受为业。"这地不但他们得着且要去经验,体会一种不同的生命, 除非他们真的去遵行耶和华的话,把自己摆上。 温柔是另外一种生命的体会,温柔不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如果耶稣基督如我们所讲的这种温柔,他可能不坚持自己的立场,随时可与当时的人妥协,息事宁人不引起什么争论,他也不需要反驳当时的宗教领䄂错误的观念,如果主是这种温柔,我们的救恩一定没有把握,也一定看不清什么是真理。主的立场非常坚定,个性也非常鲜明,必要时非常的坚决不妥协,这不是不温柔,当他被宗教领袖审问时什么话都不回答,因为没有必要回答,可是当他们问他"你是上帝的儿子吗?"他却回答是,本来主若不回答这句话或许不会受害,因为那些宗教领袖根本找不到证据来控告他,耶稣一讲完,那些人马上就指控主亵渎上帝,把自己与上帝看为同等,如果主面对这群宗教领袖是马马虎虎不计较,不坚持自己的身份,今天恐怕我们也没有把握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就因主坚持甚至牺牲,他是这种的温柔,不是没有立场的温柔,他有上帝更高的旨意把自己完全付上并以此为中心,而他的不妥协、计较却不是拿来攻击别人,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生命。 今天我们许多时候温柔不起来是我们太为自己,可能是权力、面子、家庭、体面、名气而温柔不起来,因这些东西是我们要去保护去争取的,另一方面我们可能太马虎懒散糊里糊涂过日子,没有得罪人,朋友也很多,还以为自己温柔,但是我们的生命有为着一个更高的目的而献上吗?还是我们不过是一个软弱又一事无成,不懂得轻重,不知道什么是需要付出的人,只不过对生命随随便便满街走的时候都有人和你打招呼的人,这样也不叫做温柔,是像耶稣基督有一种更高的理想和目的,生命完全付出, 所以当他为这更高的理想而温柔的时候,他会去付出和牺牲,他也会忍受得心甘情愿而不是没有目的的只为讨人喜欢的,那不是真温柔。 圣经里有些人物被称为温柔的人,亚伯拉罕是一位,摩西是另一位,民数记十二章上帝说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所有的人,摩西受到自己哥哥姐姐的攻击而不争辨,他由上帝全权处理,当上帝惩罚他的姐姐时,摩西还为她哀求上帝使她得痊愈。另外亚伯拉罕与侄儿罗得离开吾珥往应许地去,住了一段时期,两人的产业都增加,以后两家人的牧人就争吵(创十三章),亚伯拉罕对罗得说不要争吵,凡你举目所见之地都属于你的,为什么亚伯拉罕这么大方呢?当他被上帝呼召时,上帝给他一个更大的应许, 他因为相信这个应许,为这个应许全家离开家乡,眼前虽然比较吃亏,但他相信那更大的应许故可以温柔的让罗得先选地。 弟兄姐妹,温柔不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的生命没有一个更高的价值去奉献,我们温柔不起来,可以为一点东西而争到底,新加坡人是为屋子、地皮、物质而拼命,生命里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可以献上的呢? 讲礼貌也是为了帮助旅游业,每一样都是为了计较得着功利,在这样的环境生活,我们温柔不起来,温柔是要放下生命,但不是随便放下任由糟塌,而是像主耶稣基督有一个更崇高的目标,是被呼召的,这样的来献上在这价值里为此而温柔,我们就一定能承受地土, 不但我们承受,别人也能因我们而承受地土,但愿主耶稣基督的温柔成为我们的榜样,永远在我们的前面,引导我们走温柔之道。
Zechariah Wong
November 24, 1996
Mandarin 中文

哀恸的人有福了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马太福音 5:4 的讲道 今天我们继续看登山宝训,每一次我们读登山宝训时,让我们一定把主耶稣基督放在脑海中思想他作为人在世卅多年经过的一切。我们生命里需要这样的耶稣,许多时候我们想到耶稣只想到他的功用,想到他为我们钉十字架,他的功用是为我们赎罪,我们与耶稣的关系若只是维持这样是非常不够的,我们不能只想到他的功用,必须想到他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彰显出来的那种人的生命及体会人所受的一切,这一种丰盛真实的人的生命时时刻刻都会陪伴我们,耶稣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那种功能,他乃是我们生命的主和伴侣,他与我们一样走我们要走的,所以他有资格来作我们的主,所以耶稣说"来跟随我",若我们这样不断跟随主,看见他在我们前面的足迹,不论痛苦、伤心、被误会、受试探种种人世间的一切,我们的主耶稣都跟我们一样亲身经历,让我们跟随他的带领行走。 特别我们读登山宝训时不能脱离主的生命来看,否则登山宝训不过是一套遥不可及高操的理想而已,对你我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们不需要更好的理想,我们已经有够多的教训和教导,单单那些我们都做不到,问题在那里?教训不能帮助人,乃是生命的榜样加上教训才能帮助人,所以耶稣所教的是他所经历与成全的,故登山宝训不是不能做到的理想而是可以体现与操练,不过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而是不断的跟随主在他引导下来完成,所以登山宝训不是另一套教训。当年那一群人听耶稣的宝训时,马太福音五章一节说"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这许多人也能看见耶稣,我们想像自己就是当时那一群人,与那些人一样,在人世间许多劳苦重担,生命的问题,心灵的伤害,我们盼望这位主来告诉我们,当他一开口说话时,人不是只听到他所说的,人已看看见他所做的,他也活在人当中,更进一步把他的生命流露出来,每一句话虽然简单,但有着生命的基础,每一句话都打进人的心,当我们看登山宝训时要把主放在一起来看。 今天我们学习八福的第二个福,在马太福音五章四节"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伤心是我们活在世上许多时候经历的事,并且我们多数时候是伤心多快乐少,耶稣作为人也真实体会这件事。在希腊哲学里所讲的上帝是真、善、美,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基督教与希腊文化脱离不了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也用希腊哲学里的观念来形容我们与上帝的关系,结果把我们的上帝变成一位高超完美却远远离开我们的上帝。旧约与新约所讲的上帝却是深入在人生命的上帝,他是与伤心的亊有关的,我们很少想上帝与伤心的事有关系的,多数时候只想到他是尊贵完美,大有能力与权柄,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样样都能,似乎是一副很大的机器,这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主耶稣的上帝吗?不一定,主耶穌的上帝是一位安慰承担人的伤心痛苦的上帝,或者说人伤心痛苦的事,若没有地方投诉到上帝那里肯定是找对了地方。 主耶穌说"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我们看以赛亚书六十一章一节"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 因为耶和华用膏膏我,教我传好信息给谦卑的人,差遣我医好伤心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被囚的出监牢",这里伤心的人不只是为自己的罪伤心而已,同时也是在生活里遭受劳苦重担创伤的伤心,上帝也顾念我们生活里心灵的创伤,他不只是能够解决我们灵性的问题而已,上帝是我们整个人灵魂体的上帝,以赛亚书所提伤心的人是那些失去家国的人。当时犹太国已经灭亡,上帝的子民遭受极大的打击失去家园成为亡国奴,当中有些是罪有应得的,也有些是正直无辜的,不管那种人,若为自己的罪而悔改伤心,或因为自己无辜受伤害而伤心,上帝说"我要医治",而主耶稣根据这个传统宣告一切受伤害的必得医治与安慰。 弟兄姐妹,在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里,有一件很重要的功课要学,就是如何从上帝那里得安慰,因为当我们不得安慰继续在苦毒里,我们整个人就不正常,上帝很不愿意我们的心灵受苦毒的梱绑,他要释放我们叫我们安慰。如何把我们生活里一切的痛苦感受带到上帝面前得他的安慰呢?以及上帝说必定得安慰,这些旧约所留下的功课,特别在诗篇、先知书里,今天的启应经文和金句,我们从这里来理解耶稣基督所说的,伤心的人一定得安慰。首先让我们翻开诗篇廿二篇,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一句话就引用诗篇廿二篇的一句话,"我的上帝!我的上帝! 为什么离弃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不听我唉哼的言语?"我们看到诗人在极度伤痛里到一个地步似乎感觉到上帝不在,甚至四周围的人讽刺他说"他把自己交托耶和华,耶和华可以救他吧!诗人甚至受打击到一个地步说"我是虫,不是人",我们可以想像他心中的苦毒,所受的压伤何等重,十二节他继续形容攻击他的人"有许多公牛围绕我, 巴珊大力的公牛四面困住我。他们向我张口,好像抓嘶吼叫的狮子。"我们也会遭遇这样的痛苦与伤心,上帝没有因为百姓信他就不必经历痛苦,基督徒在生活中一样会经历痛苦,我们仍旧会遭遇到不公平的对待受委曲,问题是我们如何解决和处理,当这些事情没有很好解决,我们会更加不快乐,我们可能把事情弄得更复杂。 其实诗篇有很多这一类的诗歌,几年前我们提到150篇诗篇超过三分之一的诗篇是这种哀歌,是心灵受创伤带到上帝面前的哀歌,而这样的哀歌在以色列人的崇拜里是赞美诗,这就看到我们的观念与他们的观念不一样,在基督教的赞美诗歌里,没有一篇是这一类哀歌,我们以为赞美一定是对得胜好的一面,但没有想到来上帝面前倾诉,向上帝吐苦情是一种敬拜赞美,上帝顾念我们心灵的需要,他要担当我们生活里种种的难处,不只是救我们的灵魂,他要帮助我们整个人。以色列人在敬拜中来到神面前,将心中一切的委曲和痛苦向上帝诉说。 因此我们第一件要学习的,就是我们受伤时要向上帝来诉说,我们完全相信上帝在听,并且当我们在哭诉时尊重上帝是上帝,把一切都讲给他听而不指使他做什么,我们的伤心不能得安慰是因为我们向上帝倾诉哀痛时又指使他做这个做那个按照我们的意思,当我们看见事情没有照我们的要求改变的时候就说上帝没有安慰我,我们对安慰是订了一个这样的标准,主是主,不一定是要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所以我们要到主的面前得安慰,就必须尊重主是主,我们把我们的苦情向他诉说,把主权交回给他,我们不能指使上帝一定要这样那样,要不断的信靠相信他,那种从上帝而来的安慰才产生。诗篇廿二篇廿二节开始诗人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不再控诉,他说"我要将祢的名传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赞美祢。" 我们不知道诗人这样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但肯定这不是前一分钟或后一分钟的事,虽然这篇诗篇是两部份凑在一起,我们不假设它是诗人一口气写成的,到底中间他经历什么,在诗里找不到足够的资料,但我们可以从另一首诗篇里进一步的了解主怎样安慰。 诗篇七十三篇是最代表到上帝面前诉苦得安慰的诗篇,我们看七十三篇第二节"至于我,我的脚几乎失闪,我的脚险些滑跌。我见恶人和狂傲的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 十二节"看哪,这就是恶人。他们既是常享安逸,財宝便加增,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这是个义人遭受不公义的事,我们在遭受伤害时也感到我们是最惨的,而我们的敌人怎么却那么快乐我们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却受这么多委曲,诗人也是这样,他痛苦到一个地步差一点就要跌倒,但是当他来到上帝面前把这些向上帝倾诉,他内心一切苦情都倒在上帝身上。并且是在敬拜里,他不是只在控诉而已,而是在敬拜中控诉,就是说他在控诉时仍尊重上帝是主,许多时候我们在受委曲在控诉时连上帝也怪在内。"我有读经祷告,有聚会有奉献,上帝为什么还给我遭遇这种事?"当我们是这样控诉时是得不到安慰,这些遭遇痛苦的诗人到上帝面前控诉是在敬拜当中控诉。七十三篇十七节"等我进了上帝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诗人开始转变没有再埋怨,完全从上帝那里得安慰,为什么?他的改变是他不再停留在自己的问题,他从问题中走出来站在上帝那里,对自己的遭遇有不同的看法。 要能够走出自己的问题到上帝那里除非来敬拜上帝,如果我们不把上帝当上帝,不从生命里敬拜他就走不出自己的苦毒和委曲,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围绕在自己的问题上自艾自怜,一个觉得自己是最可怜的人是弃绝一切的安慰,诗人能够脱离是因为他能够走到上帝面前,上帝在那里等候听你一切的苦情,他说"凡劳苦担重担的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得安息。" 旧约上帝的这一切属性在新约藉着耶稣基督的生命表达出来,耶稣基督所彰显的在旧约时代的父上帝已经是这样了,诗人这时候得到安慰,因为他走出自己的苦毒到上帝面前。 弟兄姐妹,敬拜的生命很重要,每一个礼拜天在这里听道并不表示你在敬拜。敬拜与听道还差一大段,敬拜上帝是从宣召开始直到阿们颂,每一项程序都带动人朝向上帝,如果你是等到讲道那一段时间精神才集中来听,这样参加聚会卅年还是没有敬拜上帝,这是很严重的事,当我们没有敬拜的生命时,很多身心灵的问题不能从主那里得帮助,所以参加聚会并不等于有敬拜上帝,不过是在看别人做,有人讲"今天的祷告不好,今天的诗歌不是我喜欢唱的,应启文不知在说什么,算了吧!"这就是没有敬拜, 敬拜是整个人投入,生命藉敬拜向上帝流露,藉着崇拜里每一个程序向上帝说话,也让上帝藉每一程序向我们说话,不是等到讲道时来听教训,这不是敬拜,我们真的是需要敬拜上帝,以一个敬拜上帝的生命将我们的哀痛带到上帝面前,一定得到安慰。 最后我们看哈巴谷书,哈巴谷是一位先知,在第一章上,上帝说要兴起巴比伦来灭掉犹太国,巴比 伦是怎样一种人呢?第―章六节"我必兴起迦勒底人,就是那残忍暴躁之民,通行遍地” ,哈巴谷不能接受上帝为什么用一种更残忍的民族来对付犹太人,上帝若用更残忍的民族来管教教会恐怕我们都担不起,我们一定说上帝不公义不公平,先知也有这个问题和挣扎,他的苦情一直带到上帝面前向上帝倾诉,最后哈巴谷从这痛苦走出来,他最后的一段是优美的赞美诗,若注意看这赞美诗有点凄凉"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很凄惨,哈巴谷说"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哈巴谷在这里不是如共产党所讲的吃了鸦片麻痹无知的百姓,如果他是吃鸦片,历史告诉我们,哈巴谷也经历这惨痛的困难,受亡国之苦,为什么他说"我要因耶和华欢欣",环境没有改变,伤心的事没有改变,痛苦的事没有改变,他仍然能因耶和华欢欣,不是其他,我们虽然不能用语言很充分表达,我们只知道,当他的生命完全和上帝连在一起,当他真的是走出自己的困难环境,他走向上帝得到安慰去面对,他得到安慰不是环境有改变。 主耶稣也一样,他在十字架上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他也跟我们一样经历这种痛苦,所以主引用诗篇廿二篇告诉我们诗人当年那种痛苦作为上帝的儿子耶稣,虽然是上帝的儿子也一样进入人深入的痛苦打击里,他仰头向上帝说"我的上帝,为何离弃我!"表面看起来像是埋怨上帝,其实是交托给上帝,他这样一个呼喊,把自己和上帝连在一起,他已得着了安慰,他说"我将我的灵魂交在手里!"最后他说"成了!"没有埋怨退后继续面对,真的在主里得安慰,苦难没有击倒他站不起,苦难与创伤真的在他身上,但他可以经过并得了真正的安慰,主要这样恩待我们,让我们到他面前得安慰。
Zechariah Wong
November 17, 1996
Mandarin 中文

虚心的人有福了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马太福音 5:1-3 的讲道 让我们打开马太福音第五章一至十一节来读登山宝训的八福,但愿这八种福气都是我们每个人所经验过。每个人在世上都有我们所要追求的福气,但多少时候那些真的是我们的福气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福气,基督徒往往以为我们不需要追求福气,上帝把我们放在世上,真的他要賜福给我们,不只单单是灵性的福而已,真的愿意我们身心灵都蒙福,我们够吃够住够穿够用,心里平安喜乐,每一天都感觉到充实和满足,但许多时候我们在追求福气当中,没有花时间去想到底我们追求的福气怎样,我们只跟着别人走,人家告诉我们这是福气,我们就去追求。当主耶稣看到许多人到他面前他就上山,五章一节我们看见耶稣非常爱群众和世上的人,关心世上的人的生活,所以当他看见许多人的时候,他就上了山教训人,他的教训不是指责,也不是理想高超的道德教育,他是以生命之道教导跟随他的人,因为他知道这是群众所需要的,就在这时主讲了八福,让我们每一个主日来学一个福。 耶穌开始讲就说"虛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这个福摆在第一,也可以说是最关键性的,接下来的七样福就看第一个福有没有实现。什么叫虛心的人?路加解释是贫穷的人,在旧约里虛心和贫穷是连在一起,因为在物质上的缺乏跟贫穷真的使一个人的身心灵都非常痛苦,这个贫穷不是指不够多,而是一无所有完全缺乏,一个在生命上完全缺乏的人,身心灵是受到很大的痛苦和压制,这样的人是上帝所要医治与拯救的人。虚心的人就是指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人,同样也指灵性上贫乏的人,所以全部结合起来的意思,这里耶稣说虚心的人就是一种完全依赖上帝的人,主耶稣说一个完全依赖上帝的人是一个有福的人,主说天国是他们的。天国不等于天堂,所以这句话不是说完全依靠上帝的人就上天堂,如果是这样的意思就太狹窄,耶穌所要说的是比这个更丰富更广的意思。天国指的是一种很不同的生命体会和素质,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体会而这一种不同的生命体会是由耶稣一生所来的。我们来看这样的生命是怎样一种有福的生命。 为什么耶稣说一个完全信靠依賴上帝的人才是一个有福的人呢?这常常使我很难接受和了解,主耶穌用很多不同方式来教导这事,我们翻到第十九章,耶稣用小孩子来形容完全依赖上帝这件事。十九章十三、十四节"那时,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给他们桉手祷告,门徒就责备那些人,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耶稣用小孩子来帮助我们了解什么叫完全依赖上帝,小孩子完全相信父母的那种心态与态度,以这种态度用在上帝身上是有福的人。 另一种人是跟小孩子的这种心态完全相反,十九章十六至廿六节的人就跟小孩子的心态完全相反,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 "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对他说:"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宁诫命。"他说:"什么诫命?"耶稣说: "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当爱人如己。"那少年人说:"这一切我都遵宁了,还缺少, 什么呢?"耶稣说:"你若愿意做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宝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上帝的国还容易呢?”门徒听见这话,就稀奇得很,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是不能,在神凡事都能。"耶稣提的这件事刚好与那小孩的事相反,耶稣是否为难财主呢?到底这段与财主的对话什么意思?这个财主这么好,耶稣似乎没有帮助他,反而把他推更远,问题到底出现在那里?对财主来说,他就像我们一般的人,我们想得天国或进入一种不同的生命体会,我们常常以为自能够做什么,应当去修炼什么,财主就是这种想法,所以他来问耶稣我当作什么?耶穌说要体会天国的生命完全不是人去做什么,而是人要放下自己,完全依赖上帝,那么对于一个财主,他问了我当做什么的问題,耶稣要怎样帮助他明白这个问题,要怎样使他强烈感受到要放下自己,对财主来说就是叫他放下自己的钱.叫他放下别的他可以,但叫他放下钱,真的使他体会什么叫放下,所以耶稣不是在为难他而是在帮他,耶稣如果叫他放下家庭、事业或时间可能他都可以放下,不过在他心里最重要的是钱,若耶稣不直接针对等于没有帮助财主明白问題,所以耶稣并没有为难他,他使到財主真的明白什么叫放下自己不倚靠自己的财力与势力,也不再倚靠自己的道德行为,以为用这些去赚取永生,可能还以为用自己的钱财去做多一点好事积更多劝德,这样可以享有不同的一种生命,耶稣坦白告诉他,人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换驭一种不同的生命,需要放下自己来跟随主,所以主说:"你需要变卖一切,然后来跟从我。" 这就与主所说,虚心的人有福了的意思一样,就是说一个完全倚靠上帝的人。当一个很贫穷,一无所有的人会明白什么是完全倚靠上帝,但我们若什么都有,行为也不错的话,恐怕我们以为不需要倚靠上帝。耶稣所传讲的这个福音是要告诉我们这种福不可能用人的能力做到的,这种生命之福不是人可能以自己的生命达到的,这个福是上帝要白白赐给我的,只有主耶稣才能达到的,是他要赐给我们,而领受的人要有一种完全依赖信靠的态度,从而不觉得有什么其他能力帮助,真的要认识自己是无能为力,这一种天国的生命我们无法靠自己达到,要放下自己完全信靠上帝来领受。我想这样的福音对华人来说是困难的,因为我们有太多丰富的文化教导,有很多完美的道德可以去操练帮助我们的生命到一个美好的境界,结果我们有的好东西反而阻拦我们得到更好的东西,什么时候我们能放下,虛心领受上帝所賜下的?为什么天国的生命是我们只有领受而无法争取到的呢? 我们要来稍微了解这种天国的福是怎样的一种生命。 当主耶稣讲完登山宝训之后,马太福音的安排给我们看到耶稣所带给我们天国的生命是至少有两个主要的方面,天国代表权柄能力,是什么权柄与能力,是胜过邪恶的权柄,胜过肉体败坏的能力,所以马太五至七章讲耶稣的教训,八章至九章耶穌就在他身上充份说明他有这种得胜的生命,请看第八章的标题"洁净长大麻风"接下来是"医治百夫长的仆人",然后是"医彼得的岳母","平静风和海".使"鬼入猪群",第九幸"医治瘫子","医患血漏的女人",使"管会堂的女复活","两个瞎子得医治"及"赶出哑巴鬼",马太很紧凑的把这些事情排在一起给我们看到耶稣要给我们带来的天国的生命是胜过大自然、病痛及邪灵的势力,第十章主差派十二个门徒去彰显他的这个能力,十章一节"耶穌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并医治各种各样的病症。"但不要误会以为这些神迹奇事就是天国的生命,也不要以为当时的人因这些神迹奇事就相信耶穌了,十一章廿节说"耶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异能,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我们不要以为古代的人没有科学头脑比较迷信,相信鬼怪,容易接受神迹,你如果好好读圣经,耶稣许多时候所作的神迹,虽然人是看见,但相信的人不多,而相信他的不是他能行神迹而是来跟随,这样的人不多,这些人有时又不信。 这里要给我们看到一个事实,耶稣所带来的天国生命是一种有权柄和能力的生命,他不只显明这点,在十一章廿八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温柔谦卑,真正的安息是主耶稣带给我们另外一种生命的体会。但这里并不是说耶稣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活在一个美好家庭,和气的环境,他面对的群众都爱他。不是的,主所碰到的是误会讽剌,甚至来自他家里的弟兄,他面对的群众,宗教领䄂要害他,他受许多的伤害与冤屈和压力,但他说:"我心里柔和谦卑,到我这里来必得享安息。"人能够为人来预备这种生命吗?我们信主这么多年,问自己柔和谦卑与安息,自己多少时候经历到?不是说我们信主了不需要再听登山宝训,完全依赖上帝是我们每时每刻要学习的,什么时候我们不觉得需要这样倚靠上帝,柔和谦卑安息就不在我们生命里,更不要讲权柄能力会在我们当中,我们今天多少时候真的整个心向着上帝,我们忙忙碌碌把整个心放在其他事上,不是完全放在我们的工作,要不然就是完全被苦毒不满所占据,我们没有完全倚靠上帝,不真的是一个蒙福的人。 最近在跟一些弟兄妲妹谈话,也有一些弟兄姐妹来跟我谈,不管是事业有成的,或者是老人家,我真的发现我们得不着这种福气,柔和谦卑安息好像离我们很远,在事业上有成就的,到头来发现空虚无助,家庭生活没有满足感,不足够应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在其他事情上显出能力,来到生命的问题,却发现自己不能作什么,不能使自己的生命充满美好快乐充实,而如果心中充满怨恨不平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胜不过,虽然有祷告,却是祷告上帝改变别人,我们也祷告上帝赦免我们,但是还差了一件,而差这一件就是差全部了,就是完全依赖上帝这一件,就是放下自己。当我们心中充满苦毒不平怨恨时,不管是你对别人错或別人对你错。 最后如何得享柔和谦卑与安息?我们再看耶穌,他何尝不曾遭遇误会压迫和讥笑, 他这样一个比你我完美多少倍的人,受到不平的亏待及故意的陷害,但他没有苦毒不平与怨恨,他说:"父啊!救免他们!"是他把温柔谦卑安息表达出来,或者说这种生命真的可以在他身上实现,我不以为人能够做到,但我们能放下自己来跟从他,让他的温柔谦卑成为我们的温柔谦卑,让他的安息成为我们的安息。但我们需要放下自己,完全不再以为我能做什么,我们的心灵完全向主来敞开,让主耶穌来充满我,每一天注目在主身上并跟随他分享他的得胜,权柄与能力,若我以为我想做什么或希望别人做什么,我都会因此得不到这些福份。但我们可以到主面前完全倚靠他,专心一意仰望他,不是仰望他去改变他人,耶稣是完全放下自己,注目在父上帝身上,当他说虛心的人有福的时候,其实他一生人就在做一个虛心的人。他诞生为一个普通的人,没有势力权力,非常卑微的人,但他一生做一个虛心的人,他是上帝的儿子完全倚靠父上帝,天国的生命就在他身上,他先向我们印证,这生命可发生在他身上,然后他叫我们来跟从他分享这一切,但要放下自己.不是上帝要为你改变一切,是你让上帝改变,使你能接受与面对一切,为什么是要上帝按照你的问题改变别人,不是改变自己去面对接受问题呢?上帝没有为耶穌改变他所遭遇的一切,害他的人还是一样害他,骂他不领情的人还是一样骂他不领他的情,上帝没有为耶稣改变这些人,但耶稣在上帝里可以面对和接纳他们,他的生命能够胜过这些,能承受这些人给予他的打击,这一切他能面对接受并求天父赦免他们,是天国生命的彰显,这种生命的得着只有虛心的人,完全放下自己一心依赖上帝的人,正如耶穌,既然他已经可以,他温柔谦卑安息可以分享给跟随他的人,让我们也一心一意来跟随他,天国将是我们的。
Zechariah Wong
November 10, 1996
Mandarin 中文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 让主与你一起经过试探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讲员:陈安牧师 日期:3.11.1996 你最后一次受试探是在什么时候,你在那一次是如何胜过或者是怎样失败,不管是试探或者是试练,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或者面对这些常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也因为这样,主在主祷文也提到这件事,也是我们学习主祷文最后一句提到关于我们的事的最后一件亊。我们看马太福音第六章十三节“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 阿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试探这个功课,我的心情很不一样,特别当我感觉到非常的软弱, 所以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劝课的时候,讲的人不是表示他能够胜过试探,听的人不一定是在领受教训,我们是在一起学习经过试探。弟兄姐妹,在教会当中,我们是一起学习主的话,许多时候,讲的人不是在教训听的人,听的人也不要当作讲话的人是在教训他们,因为在教会里面,关于生命与生活方面的教导,不是以一种教训与被教训的方式进行,因为这一套模式是没有什么帮助的,给人一些教圳不一定能帮助人,乃是与人一起经过才能真正帮助人,这是上帝用的方式。我曾讲过,基督教的道德教导跟我们一般文化的道德教导是不一样,我们相信只有用生命的体会才能真正的帮助人,教的人是他已经走过了,这就是耶稣基督,所以这里主教导我们关于试探,他自己已经在这件事上真实的经历过,我们很多时候很难接受这个事实,就是耶稣也受试探,并且是受各种的试探,虽然圣经里只给我们看见耶穌只受撒旦三次的试探,接下来主在他的事奉里比较间接的遭受苦难,但好像没有讲太多。但在希伯来书有两处经文,我们看希伯来书第二章十六节至十八节“他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怕拉罕的后裔,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神的亊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的祭。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再看四章十五、十六节“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悯,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耶稣跟我们一样,也在凡亊上受过试探,只是他在受试探当中没有犯罪,不记得大家还记得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在新加坡因另一个宗教团体比基督教更强力反对而禁影, 是“耶稣最后的试探”,这部电影在香港放映,我几年前和成人团契到新山一日游时买到这本书,前两天我翻看,作者不是要诽谤耶鲜的形象,他特别想到耶鲜怎样和马利亚结婚生孩子遇到种种的试探,这是形容耶穌在十字架上心灵的挣扎,到底他要挂在十架上还是像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孩子过平淡的生命。我们也许很难接受这样去描写耶稣;但圣经不否认耶稣作为人在人性里的软弱,但圣经很肯定他胜过这些软弱。 如果我们所拜的上帝只是上帝没有办法进入人性里的黑暗和软弱,他一切的道德与教导也只是一种理想而已,对华人来说,我们的道德教导已经够多了,不需要再加上耶稣的,孔子的教导我们已经作不完,所以我们不要用华人的 道德价值观去看耶稣的教导,耶稣不是给我们一些道德教训,登山宝训不是给我们一些更高的道德教训,我们不需要更多的道德教训,除非它在本质上完全不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与实现,主是叫我们来跟从他,他已经走过也能够胜过,他要和我们一起经过他已经过的,这是耶稣!所以当主教导试探的时候,不是关于试探的理论或道德教导, 他一方面体会试探,一方面为我们胜过试探, 主像我们一样经过试探,并且是为我们的缘故特地进入试探,进入人性里最软弱黑暗的一面再从里面走出来,然后转过头来叫我们来跟随他,他知道我们需要面对这一切, 不过他已经走在我们之前。所以当我们在听主耶稣的教训时,他不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场讲, 他是身历其境,他要和我们一起经过,我们不是领受教训,我们是和一个身心灵都能够和我们贴在一起的上帝与我们一起面对。你的软弱他知道,他也能够体恤,他不是在旁边要求你而是要扶持接納你,要从我们那一个情况里接纳我们,我们的程度若很低,他就蹲下来到我们那个程度陪着我们慢慢的站起来。弟兄妲妹,我们都是软弱的,我们在世的试探很多,我们不缺少理论和教导,但我们缺少一份愛我们的心灵和为我们成全的生命,不管你认识或不认识耶酥,已经认识耶稣的还要再学这个功课,如果你不认识耶稣,你的生命里还没有耶稣,常常在试探软弱当中,我请你让耶稣进入你的生命里,让他陪伴你的后半生渡过这种种的试探,他能够帮助你,因为他跟你一样曾经经过这一切试探。 我们在面对试探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是先问一些理性的问題,到底这是试炼还是试探?弟兄妞妹,不管是试炼还是试探,还不足够帮助我们去面对这些问题,在圣经的翻译版本里,不真的在意要把它翻译成试探还是试炼,因为单只是分类没有用,不管是试探或试炼,最根本的一个问題是我们要用什么态度面对,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在那里分析是试探还是试炼,知道了原因又怎样,因为不能帮助我们经过试探或试炼!许多时候我们以为理性才是最重要的,却忘了一个健全的生命才更重要,一个正确中心的生命才能让理性、情感、意志正常发作。故每次我们碰到试探试炼或苦难时,我们理性即刻就问为什么会这样,就好像约伯的那几个朋友,他就是一直要给约伯理性上的解释,但对约伯来说,他从来就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因为他从开始到末了就知道他受苦没有其他的原因,是上帝的缘故,因为整个宇宙上帝是唯一的主宰,他是最大的,什么事情发生就是他负責,反而他的三个朋友不这样认为而给他一些理性的解释,也是一般上基督徒都常用的,以为这样可以安慰和辅导别人,上帝不用这种方式,上帝为我们解释试探和苦难的问題是他告诉我们,我们所受的苦难他也受过,上帝是以这个来解决我们的试探和苦难,所以最后上帝与约伯面对面讲话,他没有向约伯解释,上帝问约伯天文地理的亊,约伯被上帝问得无话可答,也不再问为什么自己受苦,但他满意了,理性不足解答约伯受苦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试探和试炼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得帮助,为什么耶穌要在主祷文放这句话,这句话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叫我们遇见试探”,这句话给我们产生误会以为试探是上帝给我们的,所以最好让我们无灾无难,我想主的意思不是这样,这一句话要由下面一句话“救我们脱离凶恶”来解释,意思是当我们在试探与试炼当中,求主使我们可以胜过,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求神让我们无灾无难,平安度日,平安在基督教的观念不是没有灾难,而是说在灾难时有上帝的同在而能面对,这才叫平安。所以耶稣这样教导我们祷告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在试探与试炼中最重要的就是叫我们的心灵与上帝紧紧连在一起,换一句话说,试探或试炼能不能够胜过最关键的不是我们的道德修炼有多高,过去的表现如何,也不一定是我们的背景不好,作科犯罪很多,所以这一次一定过不了,也不一定牧师就一定胜过试探或试炼,是在那一刹那最关键时候,你有没有让主在你的试探或试炼中,也就是说,在那最关键时刻你的生命有跟主连系在一起吗?还是当时你在单独的面对,企围以你的意志力、道德修养,或者你根本是看轻自己,既然我过去的记录不大好就算了,五次和六次没什么分别,多一次也一样,反正人家都看不起我,不是这样,不管是谁,重要的是在那个时刻上帝在你中间吗?或者你有跟上帝接连在一起吗?如杲你在那一个时刻说“主啊!救我!”整颗心向着主,你胜过试探的机会是非常高的。你认为主耶穌怎样胜过试探?因为他有能力?他被圣灵充满?你发现最关键的问題是他时时刻刻保持父与子的关系,在他出来事奉之前的试探,在客西马尼园的那个时刻,在被试探压制的时候,他心宁不断挣扎,父在那时刻没有一时不在他心中,主也让父在当中,他在挣扎受试探当中把父拉进来,然后他说“不照我的意思,照你的意思行。”当他被挂在十字架,人揶揄他,叫他从十字架上下来,请天使来救他,主在那时刻没有跟父脱离关系,也没有与父有一分钟稍微离开,你听主在十字架上最后七句的祷告,每一句都向着父,是这样使主胜过试探。 弟兄姐妹,是上帝使我们胜过试探,这句话有时讲不清楚,“使”这个字我们总有许多的解释,但我们想到耶稣的一生的时候,我们要常常及多默想他的一生,特别是主作为人在世上的经验,耶稣整颗心向着父使他能胜过试探与试炼。创世纪廿一章上帝要亚伯拉罕献独生子,亚伯拉罕能在这事上得胜就是他一心一意向着上帝,他不问为什么。我想起当年我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等两个面试,在那段期间,一间机构的同工打电话邀我去那机构工作;我在还没毕业时已经决定全时间亊奉,我记得那位同工用亚伯拉罕献以撤的事邀请我说“亚伯拉罕献以撒没有告诉太太,上帝呼召他就去了,”是否这祥解释还有争论,但你若看整件亊情,重要是看到亚伯拉罕整颗心向着上帝,他什么都不问,比较他对所多玛和俄摩拉的事件(创十八、十九章),他问上帝很多问题,直到他最后很清楚上帝是不会让义人牺牲,所以到上帝要他献独生子时,他没有问什么,也不向他的孩子仆人讲什么,完全照吩咐作,甚至到最后他拿起刀向孩子身上落下时是上帝的声音阻止他,这个试探他能经过,中间没有节外生枝的事,是他整顆心向着上帝。试探是要使我们跌倒,武炼是要考验我们的生命,不论试探或试炼要胜过,少不了的一个最关键的事,就是整顆心向着上帝,我们平常就要多操练这件事,祷告就是操练,叫我们的心向着上帝,使我们在关键的时候,能带领我们经过试探。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的个性、道德修养和背景,对自己有一点点的把握,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不好的过去,就以为罪恶的亊一定有自己的份,一定让罪胜过。不一定也不需要,把你的生命交给上帝,让主在你的试探与试炼中间与你一起经过,从心灵深处呼叫主救你,让主陪你走过这条路面对试探,把自己交给主,不断向主敞开,生命不断向着主使我们胜过试探,连主耶稣也是这样胜过试探的,我们不可能不跟他一样,主说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主走过的我们也一样要走,主已经胜过试探,宝贵的是圣经说他跟我们一样受过各种试探,既然这样,我生命若没有主,我为什么不把生命交给耶稣呢?如果我已经有耶稣,是否过去灵性的操练使自己以为不需要主了 ? 弟兄姐妹,基督徒对这事要很小心,不因为我们是基督徒就表现得很好,我们常常听到“为什么他是基督徒也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本来就是软弱的,所以我们才需要耶稣!主在马太福音教导登山宝训时就是要带出一个重点“你们的义一定要胜过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义。”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义不是假冒为善,而是他们以为自己有优良的道德传统,长期被此熏陶也遵守这些传統,自己应该不错了,上帝说不是这样,是耶稣基督的义,不是那种自以为足够把信心建立在道德灵性的训练上,而忘了生命真实很危弱很复杂,只有生命不断向着上帝敞开,只有这样才能胜过,以色列人在旷野领取吗哪充份告诉我们一个基督徒的生命不管过去如何的操练都不足,吗哪是为当天的需要而供应的,想收多一点到次日都坏了,为什么上帝只供应以色列人吗哪,就是要他们学习天天倚靠神,不要以为倚靠他一段时间灵命好了,可以累积灵性,没有这一回亊,我们可以在一分钟前是天使,下一分钟是魔鬼,不管是谁都不稀奇,到头来我们生命所以会正常,乃是我们时刻与这个正常的生命接连,不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能产生正常的生命,我们是接在这葡萄树上,我们是枝子会结果子,是因为我们与这葡萄树耶稣完美的生命接连,所以什么时刻我们与主的生命脱节,我们就在败坏黑暗中,不管我们作了许多年的基督徒,听了多少篇的道,参加多少的培灵会都不堪一击。让我们认清这个亊实,我们是很软弱的,因此主教我们天天用主祷文祷告,把我们的心向着上帝,上帝的灵就不断来更新塑造我们,但愿我们都得着这个福音,若你还不认识耶稣,为你的生命有一个新的起点,让耶稣来到你生命中间,用主祷文向着他,让他作你的主。
Zechariah Wong
November 3, 1996
Mandarin 中文

免我们的债: 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讲员:陈长安牧师 日期:27.10.1996 诗班献的诗“光要照在人前,爱要行动表现,人们因此能看见,天父在你们中间。”我们常常讲要去爱,也知道不容易作,但在我们还没有去愛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课要学习就是去赦免,能够赦免就已经是能去爱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劝课,所以它也出现在主祷文里。我们看马太福音第六章十二节“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这句话的意思是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赦免别人。在路加福音这句话是用更清楚的方式表达,但初看时或许会产生一些误会,好像上帝给我们一些条件怎样赦免人,让我们看马太六章十四、十五节“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这里上帝好像设立一个条件,似乎我们若不饶恕人就得不到上帝的饶恕。马太福音是比较特殊的一本福音书,每一本福音书的作者都有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路加福音的作者比较照顾到读者, 就更清楚的把意思表达出来,马太福音也许保留了某一种语文的表达方式,熟悉那种语文的读者就明白他真正的意思,我们则恐怕产生误会。所以我们读圣经要记得一些原则,上帝的话不会自相矛盾的,如果看起来是矛盾的时候,就表示我们需要更深入去查考它,因为原文不是华文,也不是写给华人,是给当时犹太人第一代信徒。比如“和尚打伞”是指“无发无天”,如果你不是华人就不明白它的意思,你去解释和尚为什么打伞就错了,这是每一种民族语言的特别表达方式,所以上帝不会自相矛盾的,上帝赦免我们完全是无条件的,完全是因着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我们真的接受主耶稣的救恩就蒙上帝的赦免。为什么耶稣在第六章又要这样教导呢?重点乃是告诉我们要去赦免人, 强调我们领受上帝的恩典也要去赦免别人, 一个蒙上帝赦免的人,在我们的生命里面, 要常常去赦免别人。不要只是领受上帝的赦免,在生活里却不愿意赦免别人。耶稣这句话也可以这样了解,如果我们不愿意去赦免人,也等于我们不清楚知道上帝怎样赦免我们,你对上帝的赦免体会不够深和觉得真实,因为一个真正被爱的人就知道怎样去爱人,他有这种经历使到他有办法作在别人身上,如杲他没有办法作到,可能就是他的经历体会不够。 今天我们要藉这句主祷文来学习这个宝贵的功课,对我们大多数的人来说,在平常的日子里最令我们不高兴的事是我们的心灵受捆绑、压力,最普遍的是怒气,我们受到刺激与伤害或许我们去刺激与伤害别人,当我们在这些怒气底下,平安与喜乐就远远的离开我们,特别稀奇的一件事,基督教的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我们的上帝是讲赦免,我不爱讲基督教的上帝是讲博爱,我觉的不大能带出基督教的精华。保罗常常说上帝藉着耶稣基督使到人与天上、地下的都与上帝和好。我们本来与上帝是处于一种仇敌的关系,但现在可以和好了;这可说是保罗信仰的一个中心点,当我们这样去了解和好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作为教会整体的生命见证,和好是我们不能够没有的一件事,我们既然相信这位主动与人和好的上帝,我们也应该在生活里去表达与人和好的生命。 让我们先更深一层了解上帝怎样赦免我们,这句话说免我们的债也就是赦免我们的罪,当我们用这句话祷告时,我们停下来默想让圣灵对我们光照说话,把我们带到上帝赦免我们这件事。祷告其中一个很重要操练就是默祷,祷告不是我们不停的对上帝讲话,然后奉耶稣的名阿们,就等于当天有祷告,这种祷告只是提醒上帝不要忘记你的请求,但你有想到上帝要藉着我们的祷告对我们说话吗?上帝要藉着祷告更新我们的生命。许多时候我们发觉自己太忽略孩子的声音,我们太忙也有很多经验,有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事,忘记孩子需要经历,我们要陪他们经过,而不是一句话“不要这样想是不对的!”久了你的孩子不再告诉你什么事情,你就告诉别人你的孩子不会想,别人的孩子真乖,这样下去你的孩子就离你越远,只有当你蹲下问他什么事,你这样开始跟他讲话,你才有可能在他的身上产生影响;上帝就是蹲下来和我们说话的。长老宗创始人加尔文有一个很重要的了解,他说上帝为了人能明白他的缘故,为了能进入人的生命里,他用一种方式进入人当中,就是道成了肉身。 是的,上帝不只是以作为神自居,他还是到我们这边来,才能帮助我们。所以我们想到上帝的赦免时,我们要让上帝向我们说话。祷告是安静的时间,用一节或一段经文或者是关于上帝自己,我们静默集中思想在上帝身上,祈求圣灵光照对自己说话,若经年累月这样的默祷,上帝就不断慢慢感化我们,我们若让上帝告诉我们什么叫赦免,我们就更深入体会上帝赦免人的心意与慈愛。当上帝赦免我们是他采取主动,今天的启应经文说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当他赦免我们是由他自己为我们付出代价。犯罪的一方却是我们,不是他得罪我们,他却主动来跟我们和好,我们的上帝是这样的一种生命,我们领受这种生命就要学习去活出这种生命,所以保罗在歌罗西书说“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弟兄姐妹,我们要认真来学习这件事,这件事若学得不好,就不会像刚才诗歌所说的“光照在人前。”因为这个光不亮,爱要行动表现,我们领受了爱与赦免却没有能力赦免,上帝的爱就变成没有行动表现出来,人就看不见天父在我们中间。 前一阵子我们也讲过赦免,今天从主耶稣的教导继续学这个劝课。讲到赦免不是谁对谁錯,到头来对的要原谅犯错的,犯錯的要向对的道歉,是否錯的一方要先向对的道歉,那不一定,因为我们是错的,上帝是对的,他却先来与我们和好,你看到主能帮助我们胜过一般的传统,叫我们的生命有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我们的身心灵更加丰盛,当讲到彼此赦免,是不是我们就包容错误,随随便便对待错误?我们就是去救免?不是这样,主耶稣给的教训是很平衡与全面的,请看马太福音十八章十五至二十节“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指出他的错误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 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力的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因为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中间。”我们先来处理十九节所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前面的经文是关于如何处理冲突以及饶恕的问题,到十九、二十节好像是讲祷告的事,研究圣经的人告诉我们,那节经文同心合意求什么事的什么事不是指一般祷告的事,而是指关于判断是非的事,与上下文的主題一样,十五节说若你的弟兄得罪你可以指出他的错,因此我们讲到彼此包容与赦免没有随便对待错的事,但有一个原则,指出他的错不是要给他感到羞愧难堪不能立足,圣经说“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上帝管教的原则,在旧约时代,上帝很严厉鞭打他的子民,从几本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和以西结书,以赛亚书一至卅九章是上帝控诉以色列民,但有一节非常宝责的话“你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 必白如羊毛。”指出人的错不是要使人无地自容行毁坏,乃是要得回人,诗篇一〇三篇处理两个主题,就是罪恶感与上帝的慈愛, 诗人说虽然我们自己不能胜过罪,因着上帝的慈爱,要涂抹遮盖我们的罪。但诗篇第一篇却说不要像恶人要像义人一样,要昼夜思想耶和华的律法,这人便为有福,像一棵树栽在溪水边,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第一章给我们一个印象好像只要我们做得好,做得对就会得到祝福,但我们发现我们做不到,一〇三篇说纵使我们做不到,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指出别人的错误不是为使他人难堪,主耶稣也给教会一个重要的权柄,若这人不听劝,就两三个人一起,不过句句都可定准指出他的错,若还是不听就交给教会处理,若他还是不听,就把他看成外邦人。 讲到这里我们很少有印象教会执行纪律,因为我们觉得自己也是软弱的,主耶稣把这个权柄交给教会,凡在地上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弟兄妲妹,我们来到教会要有纪律,信耶稣是你个人的事,作为一间教会的会友属于一个团体是大家的事,我们要受纪律的约束,教会也要勇敢执行纪律,这是主耶稣所托付的,但执行纪律绝对不是要毁掉人,当彼得问主“若我的弟兄得罪我, 我当饶恕他几次?”耶稣回答“七十个七次”,等于无限期的饶恕,那么既然要饶恕为什么又需要纪律呢?我们要懂得平衡,执行纪律是不让恶扩散,让错的人知道错,希望他就停在那里不再错下去,但他知错以后,我们要完全赦免与饶恕,并且使他从新再来过,不是让他没有面子的静静离开我们,如果他这样,我们就没有做到七十个七次的赦免,如果我们做到完全的赦免,又没有制止错误,我们就是在包容罪而不是包容软弱的人,我们要平衡这两件事。弟兄妞妹,我们要学习这件事,我要提一些很实际的建议,我认为禧年堂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问题,我们不是不能绕恕人,就是闲话满天飞,我们要学习怎样制止这样的事。当某一个人得罪另一个人的时候,最好与这个当事人直接面谈,如果他是向你讲,你要怎样来听,一件冲突矛盾的事是两方面不会是单方面的,所以你不能听一面之词,我给一个建议,告诉自己这件事就停在我这里,请不要再打电话告诉另外一个人。我常觉得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时间讲闲话而没有时间传福音,这本没有什么好传的,当有人向你控诉某人的话,你叫他自己去向那人说,若他不敢,你陪他去或建议一个人陪他去,你只要作这两样就够了,不要打电话传给另一个人加上自己一两句话使本来两个人的事变成四十个人的事使整个教会在误会里,人那里还有心传福音?那里还有健康的心灵敬拜?有人告诉我他的同工怎样,我听我也不会说他搬弄是非,但我也不会传给他们,因为不完整,最好是当事人自己去讲,我不去猜人家的暗示。有一次我家里的人打电话问我有空吗?我告诉他我要作的事,家人就放下电话,我太太就说一定是有什么事要找我,我说为什么不直接讲,这样猜测很辛苦。同样我们如果弄到大家心情都很坏如何去赦免, 让我们告诉自己,两个人之间有问题若传到自己这里,就让它停在自己这里,要传的话去传福音不要传闲话,教会要采取纪律,我们要制止不必要的传话,不然两方面有事情的人不能够真正和好,因为渗了很多外面的人,那个得罪人的会更生气,因为原来只得罪一个人,现在变成另外卅个人也不喜欢自己!弟兄妞妹,如果我们不能帮助亊情简化,我们不要把事情弄大。 另一方面,处理人事问题这一方面,我们还要学习一个劝课,就是某某人说你怎样,听到这样的话不要太快生气,你永远记住,传话的人永远是传不准的,不管传话的人用心如何,他是好意把事情告诉你,但你永远不要先生气,先问自己本来是这样吗? 如果你很有把握不是这样,是对方误会怎么办呢?不是即刻去向对方澄清,是先去消除你心中的怒气,因为被人误会是令人生气的,不要带着怒气去澄清,到头来只是为自已的名声不让别人误会而已,有时候去解释时又没有智慧把事情弄得更乱,所以我们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怒气不计较对方,有必要时才去澄清。我本人是不会去澄清,有人就对我说这样很危险,你的名声会很坏,我另外想,我的名声是一回事,我也趁此机会了解我的会友的成熟度,会友的成熟度也是要被考验的。我们大家彼此学习不会误会人,常常误会别人的人要学习不会误会人,常常被误会的人,要学习不再给人误会,不过不是即刻去澄清,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还有很多重要事做,不必为传话和澄清忙得不做天国的事,主耶稣要帮助我们不掉在这种捆绑里,我们真的要学习彼此赦免,但要正确对待错的事情,指出别人的错不是要让人没面子或者是要灭掉人家,被人误会时先赦免别人,不是想先去澄清对质,我们做人要对自己有一点信心,使自己能够去面对不必要的误会,被误会时能够赦免,有时候我们斤斤计较人家怎样讲我们,到头来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不大好不可爱,所以很怕别人讲自己,但我们要永远记得,我们是天父上帝所爱的,我们不管再怎么差,父上帝已经把我们当宝了,让我们对自己要有自信心,不要求全世界的人都不误会我们,那是不可能的,给人一点余地来误会你不要计较,让对方长一点的时间更认识你把误会消除。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去传福音,学习生命成长,服事人服事上帝,让我们想更多这些事,把自己个人的得失放下, 学习真正赦免别人,不管我们如何,上帝已经赦免我们,为什么我们不能赦免弟兄呢? 是不是我们不能够赦免,正如耶稣所说的因为我们也不真的知道耶稣已经赦免了我们, 如果我们真知道自己如何蒙上帝赦免,我们也能够去赦免别人,让我们学习这个功课, 主就在我们中间,别人也看见主在我们中间。
Zechariah Wong
October 27, 1996
Mandarin 中文

赐我们日用的饮食: 谁是老板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讲员:陈长安牧师 日期:20.10.1996 经文:马太福音第六章十一节 主耶稣教导“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在新加坡恐怕我们祷告这句话时心不易激动,因为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也可能觉得在新加坡是不必祷告这句话;或者有些人因怕输心理觉得还是要这样祷告,担保供应不会断绝。主耶稣教导我们把这句话放在祷告里面,是不是要我们存着我刚才所提到的那些心态呢?我想不完全是,我们不要认为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记得向上帝祈求,使我们吃的穿的不至于缺少,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又怎么与主说过的“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连系?上帝很清楚的不要我们把重点放在食物,但为什么这句话却在主祷文出现成为祷告里不可缺少的一句话?我想我们要更进一步来了解主的心意。 当我们祷告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其实我们是在作一个很重要的生命操练,当然是操练我们完全倚赖上帝的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当我们这样祷告的时候,我们的中心点和整个人放在一个重点上,可说是一种生命完全的改变,我们没有想到吃与喝的事竟然成为主祷文的祷告,也成为我们生命的转捩点,我们常常以为这些是很普通的事,只有当我们很缺少的时候才会想到向上帝求,当我们有能力机会我们只想到这些事自己来处理就够, 没有想把这些事放在祷告里面,不知不觉可能还以为这比较属世不够属灵,不需要太过注意。弟兄姐妹,我们今天的问题就在这里,就是把我们吃与用的事用一种不够属灵的态度和生命去处理它,就是因为它太平常了,也因为它看起来太属世反而影响我们更厉害,其实它深深影响我们每一个人,上帝比我们更了解认识我们,所以他提醒我们这事若不用很认真的态度处理恐怕我们就不知不觉在当中迷失,甚至失落渐渐离开主还不自觉,所以主告诉我们祷告“日用的饮食,今日賜给我们”,要成为我们一个生命的转捩点,到头来这个祷告要问我们一件事,到底谁是我们的老板? 弟兄杻妹,如果这件事我们能够处理得好,坦白说我们生命的见证也能做得好,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搞不清楚谁是我们的老板,以为这些事是自己去处理与上帝没有什么关系,只有在出问题、有危机才会想到跟上帝有关系,在我们很富足时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处理,往往问题就出在这里。主耶稣要我们藉这句祷文祷告,用祷告操练父上帝才真正是我们的老板,你把谁当老板就决定你怎样用时间怎样做事以及怎样生活,所以你如果认错老板,肯定就影响你作为上帝几女的见证,但是我们也不要误会上帝要来我们心中抢位子争一席之地,特别如果你自己是老板,以为上帝要来跟你抢位子,我们千万不要这样以为。上帝要作我们的老板是为了我们的好处,如果我们真的把上帝当老板,我们会有一种不同的生命去处理我们的吃和穿的,管理我们的物质生命。弟兄妞妹,物质本身不是问题,有人以为穷一点会属灵,有钱就不会爱主,我想这样讲是太过简单,圣经从来没有这样讲,箴言说财富是上帝所賜的是义人的奖赏。貧穷可能是懒惰,也可能是上帝管教你,不过箴言没有说所有的富人都是因上帝奖赏,所有的穷人都是因上帝审判,但至少圣经给我们看见富有或貧穷跟属灵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种不同的生命去处理物质的事。 打一个比方,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是最危险的,他开始有走路的能力,但是他的智慧判断不够,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走近什么地方不可以靠近,所以看顾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非常吃力,不要说我放松一下子没有看住他,在十秒之内他可以栽进一个水桶里就这样淹死,在过去的报紙我们看见这样的报导。我们也是这样,生命不够成熟,而当我们拥有太多物质的时候,或者说我们追求物质没有同时培养我们属灵的生命的成熟,我们就好象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我们拥有的是大过我们能力去处理的,所以我们迷失了自己和人生的方向,我们灵性软弱就在此。 因此主耶稣需要帮助我们,让我们的生命藉这句主祷文能够被建立,我们这样祷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賜给我们”。这个祷告提醒我们许多事,它帮助我们真正认识谁是我们的老板,我自己不是老板,我地上的老板也不是我的老板,我老板背后还有一个真正的老板,这有什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上帝是我们的老板的时候,我们才会很正确的看待我们要做的事,我们拼命的时候才不会是为自己,努力去賺钱的时候不会完全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发挥我们的能力。你说这有什么不同?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忧虑,忧虑不一定是欠缺的人才有的,拥有很多的人也有很多的忧虑,就是我们的生命失去很多的重点,当我们认识上帝是我们的老板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眼前所拥有的不是我的,是老板交给我保管的,如杲万一我管得不好失去了,我可以向这位老板交待,我可以放下,我可以面对失败面对跟以前不一样,我得失的心不再是那么大。同样的,我知道我的老板是上帝,他所给我的恩賜、才干、能力及我所处的时代和机会,我去应用和发挥,我不是为了自己,既然上帝给我这个恩賜、才干、能力叫我去工作、去投资, 在事业上我有一种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不是因为我拥有,是因为我能够发挥,我尽我所能去发挥,当我有收成时我感恩,当我失败时不致于意志消沉,因为这本来就不是我的,我能够承认这次我做的不好,当作是一个功课,我反省检讨后再来过。 弟兄妞妹, 这一种生命的态度,健康的心灵是在上帝面前被他培养,若我们不把他当老板,我们得失的心很重,失败成功或拥有缺少我们都看得太重,我们承受不起打击,成功时也得意忘形,整个生命可能迷失,可能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做人的原则,到头来非常可惜,我们应该认识到他是我们的老板,吃与穿的不是属世的事,这是属于上帝的事。今天早上的启应经文很清楚让我们的看见,在创造的事件里,神很清楚的给我们看见这个物质真正的位置在那里,物质是上帝给人用的,但是上帝要人去管理它,而人能不能够管理物质,还是到头来被物质操纵,就要看他明不明白什么叫做照上帝的形象样式造人,我们是照着上帝的形象样式造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地上上帝选我们作他的代表管理一切,用现代管理学和名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CEO(高级经理),董事只有一个就是他自己,我们是向他负责管理,我们就应该用他所给我们的去发挥,也就在我们发挥与劳力中,我们能享用所得到的报酬,所以在传道书里“人人吃喝,在他劳碌中享福,这也是神的恩赐”,但为什么今天很多人拥有很多却又不知足,没有满足感?在新加坡我们其实到一个地步饥饿饱足都抱怨,为什么这样?问题不是我们不够,是我们的生命没有中心点,当你不知道接下来几天要做什么,你就觉得很烦闷,因生命里没有目标重点,我们常常以为貧穷的人才会有很多问题,其实有钱人问题更多,那种忧虑与精神压力,心中的空虛,已经拥有很多还要求更多没有满足,问题不在物质,我们生命里缺欠了中心点,主耶稣要让我们藉这句话来操练,不是我们需要才向上帝求,而是常常提醒我们有一位真正的老板,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足,多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正如箴言所说“使我也不貧穷,也不富足,赐给我需要的饮食。恐怕我饱足不认祢说:耶和华是谁呢?又恐怕我貧穷就偷窃,以至亵渎我神的名”,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生命, 这个生命一定要与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成一个比例。弟兄妞妹,如果我们花在自己的事业与前途的时间与我们花在生命培养不平衡的话,你拥很多物质也不一定会很快乐的, 因为你不懂得更好的去使用和享受它。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我们新加坡人这几年都很富足,不过在艺术方面的修养都很差,你发现我们有钱买得起很贵的东西来装修家居, 但没有美感与和协,颜色也不对称,我们就只会用贵的东西,但看起来一点也不和谐。但你到圣淘沙海底世界看咸水鱼,你会发现那些热带鱼强烈的紫色与黄色配搭在一起很美,是上帝配的,每一种热带鱼的颜色都是很浓,但看的时候却又是那么的美,许多时候我们没有那种生命的素质,我们只会买贵的东西而已。我认识一个中药店的老板,他以很公道的价钱卖洋参,一些不熟他的顾客以为太便宜就对他说要一些更好的,他很生气就进入店后面再拿相同的东西出来加多十块,顾客就认定这是真的好的。我们不会分别真与假,好与坏,以为富足有钱了,贵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也渐渐不会欣赏普通但真的是好的东西,到头来我们去追求名牌又觉得没有满足感,因为我们知道还有更贵的。玩音响的人就有这种倾向,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我在高中毕业以前,我盼望有一天有一笔钱买我心目中的一套音响器材,我订的价钱是五万块,后来我跟我太太讲起时,她不同意我用五万块去买音响器材,我说她不识货,另一方面这么多年来,一些弟兄妞妹和朋友知道我对音响有兴趣,要买这些器材时就找我带他们去看,我常常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买者说要找一套最好的音响而不在意价钱,我说买音响不是这样买的,因为你若听不出音响有什么不同,就不要浪费金钱,如果一个手提的音响会使你很高兴就买一个手提的好了,听觉若不是很敏锐就不要因为虚荣心买很贵的音响器材摆在客厅中间天天告诉自己这套音响器材是最好的却又听不出好在那里,其实很多搞音乐的人家里都没有很好的音响器材,我起初觉得很奇怪,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在听音乐不是在听音响,所以人生命的素质不同,对东西的要求与重点也不同。 弟兄妲妹,上帝是要帮助我们有个健康的心灵,使我们面对物质的时候,有多一份的感谢和欣赏,不是整天只觉得不满足,另一方面,耶稣说“日用的饮食”,让我们谈谈吃的问题。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亚当和夏娃是华人,就不会给那条蛇引诱,早就把那条蛇拿去煲汤吃了。吃是我们每一天都在做的事,但有时候会捆绑我们,当我们的胃口越来越挑剔的时候,舌头越来越讲究的时候要小心,当年长的时候,这样的情形会害你天天不快乐,所以如果你今年已经五十多岁对吃又挑剔,最好开始学习随意一点,你现在想去那里吃还可以自己去,以后你吃什么就要看别人的脸色,你的心会很不高兴,因为你的孩子忙到没有时间带你去吃,于是不孝顺不爱自己的抱怨就出来了,没有得吃已经不快乐,加上儿子不孝顺就更加不快乐。但是我们可以胜过,我们培养仰望的生命,就是有的时候就吃,没有的时候也可以,这个需要提早学习与操练的,到时候你才会认命,如果个性较纯和的人会认命,如果你天生性子烈的就不见得,我看到很多这种例子。另外,那些从中年开始步入老年的弟兄妲妹,真的要学习主祷文这句话,开始要操练那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灵。年龄是一个事实,我们不可能天天都是精力充沛的,也不是随时都在顶峰状态,我们会力不从心,各方面慢慢衰弱的,我们要预备自己接受这种情形,使到退化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年纪大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你觉的可怕是你一直想要以年青的方式去过年老的生活,在心理上接受不来放不下。研究老人学的专家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用二十年的时间预备将来的退休,年轻时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学习操练预备年青力壮的日子,从廿五岁到五十五岁在发挥,难道从六十岁到八十岁的那段日子不需要学习操练?可能我们需要从这个时候开始学习适应那个时候,现在你若不培养一些嗜好,天天只有作工和坐飞机,有一天你不能工作时就只有坐在家里发呆面壁,说自己没有用, 不是你没有用,现在是另一种环境,是我们可以放下的,再拿起另一种新的。老板给我们的工作,不同的时候不一样的事,若我们随着自己的年龄来作调整,每时每刻天父给我们的都会是最好的,当我们知道他真正是我们的老板,我们就发现生活每时都是可愛和美好的,我们就会有多一份的感恩,肉体虽然衰弱,心灵却越来越富足,很有满足感,这是主要赐给我们的,愿我们藉这主祷文来操练这样的生命,使我们每时每刻都以感恩的心过日子。
Zechariah Wong
October 20, 1996

Sermons 讲道

Mandarin 中文

温柔的人有福了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马太福音5:5的讲道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你们会不会觉得生活的压力太重,近来很容易生气不耐烦?我们常常都会这样,这有很多的因素,而这也令我们很不快乐,每当我们的心非常宽畅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有平安,我们有时需要爬高看一看宽阔之处,如果你有机会出国旅行,尽量看看高山面向大海来舒发我们的心胸,若我们的心感觉很窄会觉得很痛苦。今天主要教导我们"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如果我们是当年听耶稣讲这句话的人,我们也看见耶稣也认识他,我相信我们一定很容易明白这句话,很可惜我们不是当年那一群人。 讲到温柔,我们有很多误会,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美德,但也是最被误解的一种美德,我们的文化生活里常提到温柔,我们对温柔也有一套自己的定义和看法,所以我们看耶稣这里所讲的温柔以为就是自己所想的温柔,我们对温柔的定义可能是指那人讲话很小声,从来不生气,很容易妥协,凡事好商量,不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想法,身上没有刺却像海绵那样软绵绵,是不是这样的人就是温柔的人?如果这样的人是耶稣所说的温柔那就很多问题了,这种类型的温柔的个性一定无法成全上帝的救恩!我想那些脾气较刚硬激烈的人听到这里有点安慰吧!这廿多年我听到关于温柔的教导,常常觉得不舒服,因为讲到温柔,那些比较有个性,脾气较烈,有主见和不易与人妥协的好像要靠边站,似乎耶稣讲的温柔不会是这样的人而是那性情很软的人。我们要小心,耶稣讲的温柔不是这样的。 到底什么叫温柔?这一句话出现在诗篇卅七篇第一节"不要为作恶的人心怀不平,也不要向那不义的人出忌妒", 接下来诗人一直讲述义人不要为恶人而心中不平,因为那行义的人受了委曲又看到作恶的人很顺利且很猖狂,整首诗处在这个问题 里,诗人带着这样的问题向上帝祷告敬拜, 也从上帝那里有不同的领受。到十一节有一个总结"但谦卑的人必承受地土,以丰盛的平安为乐。"这里所说的谦卑的人就是马太福音五章所说"温柔的人",温柔这两个字也出现在马太福音十一章廿九节"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另外在廿一章五节"要对锡安的居民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这是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城, 马太引用撒迦利亚书的一句话,这里的温柔与登山宝训的温柔是同一个字,我们从耶稣的身上来了解温柔,才能比较正确了解主耶稣所说的温柔。这个温柔的王进入耶路撒冷后接下来就发脾气,廿一章十二节"耶穌进了上帝的殿,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兗子;”廿三章耶稣责备法利赛人说他们有祸了,所以温柔肯定不是指不会发脾气,我们常常把温柔想成是一种行为的美德,以为温柔是不会发脾气,不会攻击人,但耶穌这位温柔的王一进入耶路撒冷就生气责备人,是不是他这样的行为就破坏了他温柔的形象呢?绝对不是,他的温柔不是这样解释,耶稣为什么要在圣殿发怒呢?这又和他作为温柔的王骑着驴驹子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把这些凑合在一起看,对温柔就能有较正确的了解。 耶稣要进耶路撒冷作以色列人的王,也要作全地的王,圣经说他骑驴子并且是温柔的,给我们看见他要作的王与一般的王不相同,他是为上帝更高的旨意来作王,所以当来到圣殿看见人所做的完全违背上帝的旨意, 把一个敬拜与祷告的圣殿变成作买卖的也方,身为宗教的领袖教导人来追随上帝却傲冒伪善,违背了上帝的原则和理想,所以耶穌生气,但另一方面,耶稣甘心作一个温柔的王而不作一个意气风发的王,他不骑着战马进来,使别人觉得他很威风,反而温柔又卑微,为什么?因为上帝有一个更高的旨意要透过主受苦受难救人脱离罪恶。主因为上帝这个更高的旨意,他的生命也为父上帝这个旨意而摆上自己,所以他能够温柔,他向那些吐他口水的人温柔,向那些讥笑他的人温柔,向那些出卖他要杀他的人温柔, 而且他能来到社会当中让那些被人看轻、被人拒绝的人很释放自己的到他面前,从他那里得回自尊和接纳,重新得力,虽然主与这样的人接触时周围有很多人讲闲话,说他不知分寸,不珍惜自己的身份和面子与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但耶稣对这些人温柔,为什么?主的温柔不是一种美德,也不是一种理想美好的行为,而是另外一种生命的流露, 这种生命之所以能够流露因为是为一种更高的目标摆上,所以他愿意接纳罪人和有病的人,所以主进入耶路撒冷就是为他们,纵使他要面对羞辱和人的讥笑及很多委曲,也能够温柔的接受。诗篇卅七篇也把这个中心思想表达出来说"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 但是也不是教我们要去忍受痛苦而已,而是教我们去信靠上帝,是信靠了上帝之后才来忍,不是为忍而忍,否则会忍到非常痛苦,一边忍又一边发怨言。诗篇的教导是要信赖上帝,交托给他,他一定能带领你经过一切,而我们也才能面对委曲。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忍呢?除非我们的生命是为着一个更高的目标献上,我们才能去面对一切,耶稣所说的温柔是必须生命已经有一个奉献的目标。如果这个生命没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可以奉献和投入,我们没有办法可以温柔,温柔是一种生命的流露,因为这样才能够明白另一句"必能承受地土"上帝把以色列人从埃及带出来,赐给他们应许地,就是给他们一块生存的地方,不单是给他们能存活,也是给他们重新过新的生活, 但能否过新的生活流露新的生命就决定他们是否愿意把自己奉献给上帝。我们一起看申命记第四章第一节"以色列哪,现在我所教训你们的律例、典章、你们要听从遵行,好叫你们存活,得以进入耶和华你们列祖之神所赐给你们的地,承受为业。"这地不但他们得着且要去经验,体会一种不同的生命, 除非他们真的去遵行耶和华的话,把自己摆上。 温柔是另外一种生命的体会,温柔不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如果耶稣基督如我们所讲的这种温柔,他可能不坚持自己的立场,随时可与当时的人妥协,息事宁人不引起什么争论,他也不需要反驳当时的宗教领䄂错误的观念,如果主是这种温柔,我们的救恩一定没有把握,也一定看不清什么是真理。主的立场非常坚定,个性也非常鲜明,必要时非常的坚决不妥协,这不是不温柔,当他被宗教领袖审问时什么话都不回答,因为没有必要回答,可是当他们问他"你是上帝的儿子吗?"他却回答是,本来主若不回答这句话或许不会受害,因为那些宗教领袖根本找不到证据来控告他,耶稣一讲完,那些人马上就指控主亵渎上帝,把自己与上帝看为同等,如果主面对这群宗教领袖是马马虎虎不计较,不坚持自己的身份,今天恐怕我们也没有把握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就因主坚持甚至牺牲,他是这种的温柔,不是没有立场的温柔,他有上帝更高的旨意把自己完全付上并以此为中心,而他的不妥协、计较却不是拿来攻击别人,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生命。 今天我们许多时候温柔不起来是我们太为自己,可能是权力、面子、家庭、体面、名气而温柔不起来,因这些东西是我们要去保护去争取的,另一方面我们可能太马虎懒散糊里糊涂过日子,没有得罪人,朋友也很多,还以为自己温柔,但是我们的生命有为着一个更高的目的而献上吗?还是我们不过是一个软弱又一事无成,不懂得轻重,不知道什么是需要付出的人,只不过对生命随随便便满街走的时候都有人和你打招呼的人,这样也不叫做温柔,是像耶稣基督有一种更高的理想和目的,生命完全付出, 所以当他为这更高的理想而温柔的时候,他会去付出和牺牲,他也会忍受得心甘情愿而不是没有目的的只为讨人喜欢的,那不是真温柔。 圣经里有些人物被称为温柔的人,亚伯拉罕是一位,摩西是另一位,民数记十二章上帝说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所有的人,摩西受到自己哥哥姐姐的攻击而不争辨,他由上帝全权处理,当上帝惩罚他的姐姐时,摩西还为她哀求上帝使她得痊愈。另外亚伯拉罕与侄儿罗得离开吾珥往应许地去,住了一段时期,两人的产业都增加,以后两家人的牧人就争吵(创十三章),亚伯拉罕对罗得说不要争吵,凡你举目所见之地都属于你的,为什么亚伯拉罕这么大方呢?当他被上帝呼召时,上帝给他一个更大的应许, 他因为相信这个应许,为这个应许全家离开家乡,眼前虽然比较吃亏,但他相信那更大的应许故可以温柔的让罗得先选地。 弟兄姐妹,温柔不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的生命没有一个更高的价值去奉献,我们温柔不起来,可以为一点东西而争到底,新加坡人是为屋子、地皮、物质而拼命,生命里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可以献上的呢? 讲礼貌也是为了帮助旅游业,每一样都是为了计较得着功利,在这样的环境生活,我们温柔不起来,温柔是要放下生命,但不是随便放下任由糟塌,而是像主耶稣基督有一个更崇高的目标,是被呼召的,这样的来献上在这价值里为此而温柔,我们就一定能承受地土, 不但我们承受,别人也能因我们而承受地土,但愿主耶稣基督的温柔成为我们的榜样,永远在我们的前面,引导我们走温柔之道。
Zechariah Wong
November 24, 1996
Mandarin 中文

哀恸的人有福了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马太福音 5:4 的讲道 今天我们继续看登山宝训,每一次我们读登山宝训时,让我们一定把主耶稣基督放在脑海中思想他作为人在世卅多年经过的一切。我们生命里需要这样的耶稣,许多时候我们想到耶稣只想到他的功用,想到他为我们钉十字架,他的功用是为我们赎罪,我们与耶稣的关系若只是维持这样是非常不够的,我们不能只想到他的功用,必须想到他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彰显出来的那种人的生命及体会人所受的一切,这一种丰盛真实的人的生命时时刻刻都会陪伴我们,耶稣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那种功能,他乃是我们生命的主和伴侣,他与我们一样走我们要走的,所以他有资格来作我们的主,所以耶稣说"来跟随我",若我们这样不断跟随主,看见他在我们前面的足迹,不论痛苦、伤心、被误会、受试探种种人世间的一切,我们的主耶稣都跟我们一样亲身经历,让我们跟随他的带领行走。 特别我们读登山宝训时不能脱离主的生命来看,否则登山宝训不过是一套遥不可及高操的理想而已,对你我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们不需要更好的理想,我们已经有够多的教训和教导,单单那些我们都做不到,问题在那里?教训不能帮助人,乃是生命的榜样加上教训才能帮助人,所以耶稣所教的是他所经历与成全的,故登山宝训不是不能做到的理想而是可以体现与操练,不过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而是不断的跟随主在他引导下来完成,所以登山宝训不是另一套教训。当年那一群人听耶稣的宝训时,马太福音五章一节说"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这许多人也能看见耶稣,我们想像自己就是当时那一群人,与那些人一样,在人世间许多劳苦重担,生命的问题,心灵的伤害,我们盼望这位主来告诉我们,当他一开口说话时,人不是只听到他所说的,人已看看见他所做的,他也活在人当中,更进一步把他的生命流露出来,每一句话虽然简单,但有着生命的基础,每一句话都打进人的心,当我们看登山宝训时要把主放在一起来看。 今天我们学习八福的第二个福,在马太福音五章四节"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伤心是我们活在世上许多时候经历的事,并且我们多数时候是伤心多快乐少,耶稣作为人也真实体会这件事。在希腊哲学里所讲的上帝是真、善、美,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基督教与希腊文化脱离不了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也用希腊哲学里的观念来形容我们与上帝的关系,结果把我们的上帝变成一位高超完美却远远离开我们的上帝。旧约与新约所讲的上帝却是深入在人生命的上帝,他是与伤心的亊有关的,我们很少想上帝与伤心的事有关系的,多数时候只想到他是尊贵完美,大有能力与权柄,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样样都能,似乎是一副很大的机器,这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主耶稣的上帝吗?不一定,主耶穌的上帝是一位安慰承担人的伤心痛苦的上帝,或者说人伤心痛苦的事,若没有地方投诉到上帝那里肯定是找对了地方。 主耶穌说"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我们看以赛亚书六十一章一节"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 因为耶和华用膏膏我,教我传好信息给谦卑的人,差遣我医好伤心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被囚的出监牢",这里伤心的人不只是为自己的罪伤心而已,同时也是在生活里遭受劳苦重担创伤的伤心,上帝也顾念我们生活里心灵的创伤,他不只是能够解决我们灵性的问题而已,上帝是我们整个人灵魂体的上帝,以赛亚书所提伤心的人是那些失去家国的人。当时犹太国已经灭亡,上帝的子民遭受极大的打击失去家园成为亡国奴,当中有些是罪有应得的,也有些是正直无辜的,不管那种人,若为自己的罪而悔改伤心,或因为自己无辜受伤害而伤心,上帝说"我要医治",而主耶稣根据这个传统宣告一切受伤害的必得医治与安慰。 弟兄姐妹,在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里,有一件很重要的功课要学,就是如何从上帝那里得安慰,因为当我们不得安慰继续在苦毒里,我们整个人就不正常,上帝很不愿意我们的心灵受苦毒的梱绑,他要释放我们叫我们安慰。如何把我们生活里一切的痛苦感受带到上帝面前得他的安慰呢?以及上帝说必定得安慰,这些旧约所留下的功课,特别在诗篇、先知书里,今天的启应经文和金句,我们从这里来理解耶稣基督所说的,伤心的人一定得安慰。首先让我们翻开诗篇廿二篇,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一句话就引用诗篇廿二篇的一句话,"我的上帝!我的上帝! 为什么离弃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不听我唉哼的言语?"我们看到诗人在极度伤痛里到一个地步似乎感觉到上帝不在,甚至四周围的人讽刺他说"他把自己交托耶和华,耶和华可以救他吧!诗人甚至受打击到一个地步说"我是虫,不是人",我们可以想像他心中的苦毒,所受的压伤何等重,十二节他继续形容攻击他的人"有许多公牛围绕我, 巴珊大力的公牛四面困住我。他们向我张口,好像抓嘶吼叫的狮子。"我们也会遭遇这样的痛苦与伤心,上帝没有因为百姓信他就不必经历痛苦,基督徒在生活中一样会经历痛苦,我们仍旧会遭遇到不公平的对待受委曲,问题是我们如何解决和处理,当这些事情没有很好解决,我们会更加不快乐,我们可能把事情弄得更复杂。 其实诗篇有很多这一类的诗歌,几年前我们提到150篇诗篇超过三分之一的诗篇是这种哀歌,是心灵受创伤带到上帝面前的哀歌,而这样的哀歌在以色列人的崇拜里是赞美诗,这就看到我们的观念与他们的观念不一样,在基督教的赞美诗歌里,没有一篇是这一类哀歌,我们以为赞美一定是对得胜好的一面,但没有想到来上帝面前倾诉,向上帝吐苦情是一种敬拜赞美,上帝顾念我们心灵的需要,他要担当我们生活里种种的难处,不只是救我们的灵魂,他要帮助我们整个人。以色列人在敬拜中来到神面前,将心中一切的委曲和痛苦向上帝诉说。 因此我们第一件要学习的,就是我们受伤时要向上帝来诉说,我们完全相信上帝在听,并且当我们在哭诉时尊重上帝是上帝,把一切都讲给他听而不指使他做什么,我们的伤心不能得安慰是因为我们向上帝倾诉哀痛时又指使他做这个做那个按照我们的意思,当我们看见事情没有照我们的要求改变的时候就说上帝没有安慰我,我们对安慰是订了一个这样的标准,主是主,不一定是要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所以我们要到主的面前得安慰,就必须尊重主是主,我们把我们的苦情向他诉说,把主权交回给他,我们不能指使上帝一定要这样那样,要不断的信靠相信他,那种从上帝而来的安慰才产生。诗篇廿二篇廿二节开始诗人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不再控诉,他说"我要将祢的名传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赞美祢。" 我们不知道诗人这样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但肯定这不是前一分钟或后一分钟的事,虽然这篇诗篇是两部份凑在一起,我们不假设它是诗人一口气写成的,到底中间他经历什么,在诗里找不到足够的资料,但我们可以从另一首诗篇里进一步的了解主怎样安慰。 诗篇七十三篇是最代表到上帝面前诉苦得安慰的诗篇,我们看七十三篇第二节"至于我,我的脚几乎失闪,我的脚险些滑跌。我见恶人和狂傲的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 十二节"看哪,这就是恶人。他们既是常享安逸,財宝便加增,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这是个义人遭受不公义的事,我们在遭受伤害时也感到我们是最惨的,而我们的敌人怎么却那么快乐我们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却受这么多委曲,诗人也是这样,他痛苦到一个地步差一点就要跌倒,但是当他来到上帝面前把这些向上帝倾诉,他内心一切苦情都倒在上帝身上。并且是在敬拜里,他不是只在控诉而已,而是在敬拜中控诉,就是说他在控诉时仍尊重上帝是主,许多时候我们在受委曲在控诉时连上帝也怪在内。"我有读经祷告,有聚会有奉献,上帝为什么还给我遭遇这种事?"当我们是这样控诉时是得不到安慰,这些遭遇痛苦的诗人到上帝面前控诉是在敬拜当中控诉。七十三篇十七节"等我进了上帝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诗人开始转变没有再埋怨,完全从上帝那里得安慰,为什么?他的改变是他不再停留在自己的问题,他从问题中走出来站在上帝那里,对自己的遭遇有不同的看法。 要能够走出自己的问题到上帝那里除非来敬拜上帝,如果我们不把上帝当上帝,不从生命里敬拜他就走不出自己的苦毒和委曲,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围绕在自己的问题上自艾自怜,一个觉得自己是最可怜的人是弃绝一切的安慰,诗人能够脱离是因为他能够走到上帝面前,上帝在那里等候听你一切的苦情,他说"凡劳苦担重担的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得安息。" 旧约上帝的这一切属性在新约藉着耶稣基督的生命表达出来,耶稣基督所彰显的在旧约时代的父上帝已经是这样了,诗人这时候得到安慰,因为他走出自己的苦毒到上帝面前。 弟兄姐妹,敬拜的生命很重要,每一个礼拜天在这里听道并不表示你在敬拜。敬拜与听道还差一大段,敬拜上帝是从宣召开始直到阿们颂,每一项程序都带动人朝向上帝,如果你是等到讲道那一段时间精神才集中来听,这样参加聚会卅年还是没有敬拜上帝,这是很严重的事,当我们没有敬拜的生命时,很多身心灵的问题不能从主那里得帮助,所以参加聚会并不等于有敬拜上帝,不过是在看别人做,有人讲"今天的祷告不好,今天的诗歌不是我喜欢唱的,应启文不知在说什么,算了吧!"这就是没有敬拜, 敬拜是整个人投入,生命藉敬拜向上帝流露,藉着崇拜里每一个程序向上帝说话,也让上帝藉每一程序向我们说话,不是等到讲道时来听教训,这不是敬拜,我们真的是需要敬拜上帝,以一个敬拜上帝的生命将我们的哀痛带到上帝面前,一定得到安慰。 最后我们看哈巴谷书,哈巴谷是一位先知,在第一章上,上帝说要兴起巴比伦来灭掉犹太国,巴比 伦是怎样一种人呢?第―章六节"我必兴起迦勒底人,就是那残忍暴躁之民,通行遍地” ,哈巴谷不能接受上帝为什么用一种更残忍的民族来对付犹太人,上帝若用更残忍的民族来管教教会恐怕我们都担不起,我们一定说上帝不公义不公平,先知也有这个问题和挣扎,他的苦情一直带到上帝面前向上帝倾诉,最后哈巴谷从这痛苦走出来,他最后的一段是优美的赞美诗,若注意看这赞美诗有点凄凉"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很凄惨,哈巴谷说"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哈巴谷在这里不是如共产党所讲的吃了鸦片麻痹无知的百姓,如果他是吃鸦片,历史告诉我们,哈巴谷也经历这惨痛的困难,受亡国之苦,为什么他说"我要因耶和华欢欣",环境没有改变,伤心的事没有改变,痛苦的事没有改变,他仍然能因耶和华欢欣,不是其他,我们虽然不能用语言很充分表达,我们只知道,当他的生命完全和上帝连在一起,当他真的是走出自己的困难环境,他走向上帝得到安慰去面对,他得到安慰不是环境有改变。 主耶稣也一样,他在十字架上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他也跟我们一样经历这种痛苦,所以主引用诗篇廿二篇告诉我们诗人当年那种痛苦作为上帝的儿子耶稣,虽然是上帝的儿子也一样进入人深入的痛苦打击里,他仰头向上帝说"我的上帝,为何离弃我!"表面看起来像是埋怨上帝,其实是交托给上帝,他这样一个呼喊,把自己和上帝连在一起,他已得着了安慰,他说"我将我的灵魂交在手里!"最后他说"成了!"没有埋怨退后继续面对,真的在主里得安慰,苦难没有击倒他站不起,苦难与创伤真的在他身上,但他可以经过并得了真正的安慰,主要这样恩待我们,让我们到他面前得安慰。
Zechariah Wong
November 17, 1996
Mandarin 中文

虚心的人有福了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马太福音 5:1-3 的讲道 让我们打开马太福音第五章一至十一节来读登山宝训的八福,但愿这八种福气都是我们每个人所经验过。每个人在世上都有我们所要追求的福气,但多少时候那些真的是我们的福气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福气,基督徒往往以为我们不需要追求福气,上帝把我们放在世上,真的他要賜福给我们,不只单单是灵性的福而已,真的愿意我们身心灵都蒙福,我们够吃够住够穿够用,心里平安喜乐,每一天都感觉到充实和满足,但许多时候我们在追求福气当中,没有花时间去想到底我们追求的福气怎样,我们只跟着别人走,人家告诉我们这是福气,我们就去追求。当主耶稣看到许多人到他面前他就上山,五章一节我们看见耶稣非常爱群众和世上的人,关心世上的人的生活,所以当他看见许多人的时候,他就上了山教训人,他的教训不是指责,也不是理想高超的道德教育,他是以生命之道教导跟随他的人,因为他知道这是群众所需要的,就在这时主讲了八福,让我们每一个主日来学一个福。 耶穌开始讲就说"虛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这个福摆在第一,也可以说是最关键性的,接下来的七样福就看第一个福有没有实现。什么叫虛心的人?路加解释是贫穷的人,在旧约里虛心和贫穷是连在一起,因为在物质上的缺乏跟贫穷真的使一个人的身心灵都非常痛苦,这个贫穷不是指不够多,而是一无所有完全缺乏,一个在生命上完全缺乏的人,身心灵是受到很大的痛苦和压制,这样的人是上帝所要医治与拯救的人。虚心的人就是指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人,同样也指灵性上贫乏的人,所以全部结合起来的意思,这里耶稣说虚心的人就是一种完全依赖上帝的人,主耶稣说一个完全依赖上帝的人是一个有福的人,主说天国是他们的。天国不等于天堂,所以这句话不是说完全依靠上帝的人就上天堂,如果是这样的意思就太狹窄,耶穌所要说的是比这个更丰富更广的意思。天国指的是一种很不同的生命体会和素质,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体会而这一种不同的生命体会是由耶稣一生所来的。我们来看这样的生命是怎样一种有福的生命。 为什么耶稣说一个完全信靠依賴上帝的人才是一个有福的人呢?这常常使我很难接受和了解,主耶穌用很多不同方式来教导这事,我们翻到第十九章,耶稣用小孩子来形容完全依赖上帝这件事。十九章十三、十四节"那时,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给他们桉手祷告,门徒就责备那些人,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耶稣用小孩子来帮助我们了解什么叫完全依赖上帝,小孩子完全相信父母的那种心态与态度,以这种态度用在上帝身上是有福的人。 另一种人是跟小孩子的这种心态完全相反,十九章十六至廿六节的人就跟小孩子的心态完全相反,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 "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对他说:"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宁诫命。"他说:"什么诫命?"耶稣说: "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当爱人如己。"那少年人说:"这一切我都遵宁了,还缺少, 什么呢?"耶稣说:"你若愿意做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宝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上帝的国还容易呢?”门徒听见这话,就稀奇得很,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是不能,在神凡事都能。"耶稣提的这件事刚好与那小孩的事相反,耶稣是否为难财主呢?到底这段与财主的对话什么意思?这个财主这么好,耶稣似乎没有帮助他,反而把他推更远,问题到底出现在那里?对财主来说,他就像我们一般的人,我们想得天国或进入一种不同的生命体会,我们常常以为自能够做什么,应当去修炼什么,财主就是这种想法,所以他来问耶稣我当作什么?耶穌说要体会天国的生命完全不是人去做什么,而是人要放下自己,完全依赖上帝,那么对于一个财主,他问了我当做什么的问題,耶稣要怎样帮助他明白这个问题,要怎样使他强烈感受到要放下自己,对财主来说就是叫他放下自己的钱.叫他放下别的他可以,但叫他放下钱,真的使他体会什么叫放下,所以耶稣不是在为难他而是在帮他,耶稣如果叫他放下家庭、事业或时间可能他都可以放下,不过在他心里最重要的是钱,若耶稣不直接针对等于没有帮助财主明白问題,所以耶稣并没有为难他,他使到財主真的明白什么叫放下自己不倚靠自己的财力与势力,也不再倚靠自己的道德行为,以为用这些去赚取永生,可能还以为用自己的钱财去做多一点好事积更多劝德,这样可以享有不同的一种生命,耶稣坦白告诉他,人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换驭一种不同的生命,需要放下自己来跟随主,所以主说:"你需要变卖一切,然后来跟从我。" 这就与主所说,虚心的人有福了的意思一样,就是说一个完全倚靠上帝的人。当一个很贫穷,一无所有的人会明白什么是完全倚靠上帝,但我们若什么都有,行为也不错的话,恐怕我们以为不需要倚靠上帝。耶稣所传讲的这个福音是要告诉我们这种福不可能用人的能力做到的,这种生命之福不是人可能以自己的生命达到的,这个福是上帝要白白赐给我的,只有主耶稣才能达到的,是他要赐给我们,而领受的人要有一种完全依赖信靠的态度,从而不觉得有什么其他能力帮助,真的要认识自己是无能为力,这一种天国的生命我们无法靠自己达到,要放下自己完全信靠上帝来领受。我想这样的福音对华人来说是困难的,因为我们有太多丰富的文化教导,有很多完美的道德可以去操练帮助我们的生命到一个美好的境界,结果我们有的好东西反而阻拦我们得到更好的东西,什么时候我们能放下,虛心领受上帝所賜下的?为什么天国的生命是我们只有领受而无法争取到的呢? 我们要来稍微了解这种天国的福是怎样的一种生命。 当主耶稣讲完登山宝训之后,马太福音的安排给我们看到耶稣所带给我们天国的生命是至少有两个主要的方面,天国代表权柄能力,是什么权柄与能力,是胜过邪恶的权柄,胜过肉体败坏的能力,所以马太五至七章讲耶稣的教训,八章至九章耶穌就在他身上充份说明他有这种得胜的生命,请看第八章的标题"洁净长大麻风"接下来是"医治百夫长的仆人",然后是"医彼得的岳母","平静风和海".使"鬼入猪群",第九幸"医治瘫子","医患血漏的女人",使"管会堂的女复活","两个瞎子得医治"及"赶出哑巴鬼",马太很紧凑的把这些事情排在一起给我们看到耶稣要给我们带来的天国的生命是胜过大自然、病痛及邪灵的势力,第十章主差派十二个门徒去彰显他的这个能力,十章一节"耶穌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并医治各种各样的病症。"但不要误会以为这些神迹奇事就是天国的生命,也不要以为当时的人因这些神迹奇事就相信耶穌了,十一章廿节说"耶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异能,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我们不要以为古代的人没有科学头脑比较迷信,相信鬼怪,容易接受神迹,你如果好好读圣经,耶稣许多时候所作的神迹,虽然人是看见,但相信的人不多,而相信他的不是他能行神迹而是来跟随,这样的人不多,这些人有时又不信。 这里要给我们看到一个事实,耶稣所带来的天国生命是一种有权柄和能力的生命,他不只显明这点,在十一章廿八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温柔谦卑,真正的安息是主耶稣带给我们另外一种生命的体会。但这里并不是说耶稣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活在一个美好家庭,和气的环境,他面对的群众都爱他。不是的,主所碰到的是误会讽剌,甚至来自他家里的弟兄,他面对的群众,宗教领䄂要害他,他受许多的伤害与冤屈和压力,但他说:"我心里柔和谦卑,到我这里来必得享安息。"人能够为人来预备这种生命吗?我们信主这么多年,问自己柔和谦卑与安息,自己多少时候经历到?不是说我们信主了不需要再听登山宝训,完全依赖上帝是我们每时每刻要学习的,什么时候我们不觉得需要这样倚靠上帝,柔和谦卑安息就不在我们生命里,更不要讲权柄能力会在我们当中,我们今天多少时候真的整个心向着上帝,我们忙忙碌碌把整个心放在其他事上,不是完全放在我们的工作,要不然就是完全被苦毒不满所占据,我们没有完全倚靠上帝,不真的是一个蒙福的人。 最近在跟一些弟兄妲妹谈话,也有一些弟兄姐妹来跟我谈,不管是事业有成的,或者是老人家,我真的发现我们得不着这种福气,柔和谦卑安息好像离我们很远,在事业上有成就的,到头来发现空虚无助,家庭生活没有满足感,不足够应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在其他事情上显出能力,来到生命的问题,却发现自己不能作什么,不能使自己的生命充满美好快乐充实,而如果心中充满怨恨不平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胜不过,虽然有祷告,却是祷告上帝改变别人,我们也祷告上帝赦免我们,但是还差了一件,而差这一件就是差全部了,就是完全依赖上帝这一件,就是放下自己。当我们心中充满苦毒不平怨恨时,不管是你对别人错或別人对你错。 最后如何得享柔和谦卑与安息?我们再看耶穌,他何尝不曾遭遇误会压迫和讥笑, 他这样一个比你我完美多少倍的人,受到不平的亏待及故意的陷害,但他没有苦毒不平与怨恨,他说:"父啊!救免他们!"是他把温柔谦卑安息表达出来,或者说这种生命真的可以在他身上实现,我不以为人能够做到,但我们能放下自己来跟从他,让他的温柔谦卑成为我们的温柔谦卑,让他的安息成为我们的安息。但我们需要放下自己,完全不再以为我能做什么,我们的心灵完全向主来敞开,让主耶穌来充满我,每一天注目在主身上并跟随他分享他的得胜,权柄与能力,若我以为我想做什么或希望别人做什么,我都会因此得不到这些福份。但我们可以到主面前完全倚靠他,专心一意仰望他,不是仰望他去改变他人,耶稣是完全放下自己,注目在父上帝身上,当他说虛心的人有福的时候,其实他一生人就在做一个虛心的人。他诞生为一个普通的人,没有势力权力,非常卑微的人,但他一生做一个虛心的人,他是上帝的儿子完全倚靠父上帝,天国的生命就在他身上,他先向我们印证,这生命可发生在他身上,然后他叫我们来跟从他分享这一切,但要放下自己.不是上帝要为你改变一切,是你让上帝改变,使你能接受与面对一切,为什么是要上帝按照你的问题改变别人,不是改变自己去面对接受问题呢?上帝没有为耶穌改变他所遭遇的一切,害他的人还是一样害他,骂他不领情的人还是一样骂他不领他的情,上帝没有为耶稣改变这些人,但耶稣在上帝里可以面对和接纳他们,他的生命能够胜过这些,能承受这些人给予他的打击,这一切他能面对接受并求天父赦免他们,是天国生命的彰显,这种生命的得着只有虛心的人,完全放下自己一心依赖上帝的人,正如耶穌,既然他已经可以,他温柔谦卑安息可以分享给跟随他的人,让我们也一心一意来跟随他,天国将是我们的。
Zechariah Wong
November 10, 1996
Mandarin 中文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 让主与你一起经过试探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讲员:陈安牧师 日期:3.11.1996 你最后一次受试探是在什么时候,你在那一次是如何胜过或者是怎样失败,不管是试探或者是试练,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或者面对这些常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也因为这样,主在主祷文也提到这件事,也是我们学习主祷文最后一句提到关于我们的事的最后一件亊。我们看马太福音第六章十三节“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 阿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试探这个功课,我的心情很不一样,特别当我感觉到非常的软弱, 所以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劝课的时候,讲的人不是表示他能够胜过试探,听的人不一定是在领受教训,我们是在一起学习经过试探。弟兄姐妹,在教会当中,我们是一起学习主的话,许多时候,讲的人不是在教训听的人,听的人也不要当作讲话的人是在教训他们,因为在教会里面,关于生命与生活方面的教导,不是以一种教训与被教训的方式进行,因为这一套模式是没有什么帮助的,给人一些教圳不一定能帮助人,乃是与人一起经过才能真正帮助人,这是上帝用的方式。我曾讲过,基督教的道德教导跟我们一般文化的道德教导是不一样,我们相信只有用生命的体会才能真正的帮助人,教的人是他已经走过了,这就是耶稣基督,所以这里主教导我们关于试探,他自己已经在这件事上真实的经历过,我们很多时候很难接受这个事实,就是耶稣也受试探,并且是受各种的试探,虽然圣经里只给我们看见耶穌只受撒旦三次的试探,接下来主在他的事奉里比较间接的遭受苦难,但好像没有讲太多。但在希伯来书有两处经文,我们看希伯来书第二章十六节至十八节“他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怕拉罕的后裔,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神的亊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的祭。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再看四章十五、十六节“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悯,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耶稣跟我们一样,也在凡亊上受过试探,只是他在受试探当中没有犯罪,不记得大家还记得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在新加坡因另一个宗教团体比基督教更强力反对而禁影, 是“耶稣最后的试探”,这部电影在香港放映,我几年前和成人团契到新山一日游时买到这本书,前两天我翻看,作者不是要诽谤耶鲜的形象,他特别想到耶鲜怎样和马利亚结婚生孩子遇到种种的试探,这是形容耶穌在十字架上心灵的挣扎,到底他要挂在十架上还是像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孩子过平淡的生命。我们也许很难接受这样去描写耶稣;但圣经不否认耶稣作为人在人性里的软弱,但圣经很肯定他胜过这些软弱。 如果我们所拜的上帝只是上帝没有办法进入人性里的黑暗和软弱,他一切的道德与教导也只是一种理想而已,对华人来说,我们的道德教导已经够多了,不需要再加上耶稣的,孔子的教导我们已经作不完,所以我们不要用华人的 道德价值观去看耶稣的教导,耶稣不是给我们一些道德教训,登山宝训不是给我们一些更高的道德教训,我们不需要更多的道德教训,除非它在本质上完全不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与实现,主是叫我们来跟从他,他已经走过也能够胜过,他要和我们一起经过他已经过的,这是耶稣!所以当主教导试探的时候,不是关于试探的理论或道德教导, 他一方面体会试探,一方面为我们胜过试探, 主像我们一样经过试探,并且是为我们的缘故特地进入试探,进入人性里最软弱黑暗的一面再从里面走出来,然后转过头来叫我们来跟随他,他知道我们需要面对这一切, 不过他已经走在我们之前。所以当我们在听主耶稣的教训时,他不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场讲, 他是身历其境,他要和我们一起经过,我们不是领受教训,我们是和一个身心灵都能够和我们贴在一起的上帝与我们一起面对。你的软弱他知道,他也能够体恤,他不是在旁边要求你而是要扶持接納你,要从我们那一个情况里接纳我们,我们的程度若很低,他就蹲下来到我们那个程度陪着我们慢慢的站起来。弟兄妲妹,我们都是软弱的,我们在世的试探很多,我们不缺少理论和教导,但我们缺少一份愛我们的心灵和为我们成全的生命,不管你认识或不认识耶酥,已经认识耶稣的还要再学这个功课,如果你不认识耶稣,你的生命里还没有耶稣,常常在试探软弱当中,我请你让耶稣进入你的生命里,让他陪伴你的后半生渡过这种种的试探,他能够帮助你,因为他跟你一样曾经经过这一切试探。 我们在面对试探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是先问一些理性的问題,到底这是试炼还是试探?弟兄妞妹,不管是试炼还是试探,还不足够帮助我们去面对这些问题,在圣经的翻译版本里,不真的在意要把它翻译成试探还是试炼,因为单只是分类没有用,不管是试探或试炼,最根本的一个问題是我们要用什么态度面对,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在那里分析是试探还是试炼,知道了原因又怎样,因为不能帮助我们经过试探或试炼!许多时候我们以为理性才是最重要的,却忘了一个健全的生命才更重要,一个正确中心的生命才能让理性、情感、意志正常发作。故每次我们碰到试探试炼或苦难时,我们理性即刻就问为什么会这样,就好像约伯的那几个朋友,他就是一直要给约伯理性上的解释,但对约伯来说,他从来就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因为他从开始到末了就知道他受苦没有其他的原因,是上帝的缘故,因为整个宇宙上帝是唯一的主宰,他是最大的,什么事情发生就是他负責,反而他的三个朋友不这样认为而给他一些理性的解释,也是一般上基督徒都常用的,以为这样可以安慰和辅导别人,上帝不用这种方式,上帝为我们解释试探和苦难的问題是他告诉我们,我们所受的苦难他也受过,上帝是以这个来解决我们的试探和苦难,所以最后上帝与约伯面对面讲话,他没有向约伯解释,上帝问约伯天文地理的亊,约伯被上帝问得无话可答,也不再问为什么自己受苦,但他满意了,理性不足解答约伯受苦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试探和试炼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得帮助,为什么耶穌要在主祷文放这句话,这句话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叫我们遇见试探”,这句话给我们产生误会以为试探是上帝给我们的,所以最好让我们无灾无难,我想主的意思不是这样,这一句话要由下面一句话“救我们脱离凶恶”来解释,意思是当我们在试探与试炼当中,求主使我们可以胜过,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求神让我们无灾无难,平安度日,平安在基督教的观念不是没有灾难,而是说在灾难时有上帝的同在而能面对,这才叫平安。所以耶稣这样教导我们祷告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在试探与试炼中最重要的就是叫我们的心灵与上帝紧紧连在一起,换一句话说,试探或试炼能不能够胜过最关键的不是我们的道德修炼有多高,过去的表现如何,也不一定是我们的背景不好,作科犯罪很多,所以这一次一定过不了,也不一定牧师就一定胜过试探或试炼,是在那一刹那最关键时候,你有没有让主在你的试探或试炼中,也就是说,在那最关键时刻你的生命有跟主连系在一起吗?还是当时你在单独的面对,企围以你的意志力、道德修养,或者你根本是看轻自己,既然我过去的记录不大好就算了,五次和六次没什么分别,多一次也一样,反正人家都看不起我,不是这样,不管是谁,重要的是在那个时刻上帝在你中间吗?或者你有跟上帝接连在一起吗?如杲你在那一个时刻说“主啊!救我!”整颗心向着主,你胜过试探的机会是非常高的。你认为主耶穌怎样胜过试探?因为他有能力?他被圣灵充满?你发现最关键的问題是他时时刻刻保持父与子的关系,在他出来事奉之前的试探,在客西马尼园的那个时刻,在被试探压制的时候,他心宁不断挣扎,父在那时刻没有一时不在他心中,主也让父在当中,他在挣扎受试探当中把父拉进来,然后他说“不照我的意思,照你的意思行。”当他被挂在十字架,人揶揄他,叫他从十字架上下来,请天使来救他,主在那时刻没有跟父脱离关系,也没有与父有一分钟稍微离开,你听主在十字架上最后七句的祷告,每一句都向着父,是这样使主胜过试探。 弟兄姐妹,是上帝使我们胜过试探,这句话有时讲不清楚,“使”这个字我们总有许多的解释,但我们想到耶稣的一生的时候,我们要常常及多默想他的一生,特别是主作为人在世上的经验,耶稣整颗心向着父使他能胜过试探与试炼。创世纪廿一章上帝要亚伯拉罕献独生子,亚伯拉罕能在这事上得胜就是他一心一意向着上帝,他不问为什么。我想起当年我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等两个面试,在那段期间,一间机构的同工打电话邀我去那机构工作;我在还没毕业时已经决定全时间亊奉,我记得那位同工用亚伯拉罕献以撤的事邀请我说“亚伯拉罕献以撒没有告诉太太,上帝呼召他就去了,”是否这祥解释还有争论,但你若看整件亊情,重要是看到亚伯拉罕整颗心向着上帝,他什么都不问,比较他对所多玛和俄摩拉的事件(创十八、十九章),他问上帝很多问题,直到他最后很清楚上帝是不会让义人牺牲,所以到上帝要他献独生子时,他没有问什么,也不向他的孩子仆人讲什么,完全照吩咐作,甚至到最后他拿起刀向孩子身上落下时是上帝的声音阻止他,这个试探他能经过,中间没有节外生枝的事,是他整顆心向着上帝。试探是要使我们跌倒,武炼是要考验我们的生命,不论试探或试炼要胜过,少不了的一个最关键的事,就是整顆心向着上帝,我们平常就要多操练这件事,祷告就是操练,叫我们的心向着上帝,使我们在关键的时候,能带领我们经过试探。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的个性、道德修养和背景,对自己有一点点的把握,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不好的过去,就以为罪恶的亊一定有自己的份,一定让罪胜过。不一定也不需要,把你的生命交给上帝,让主在你的试探与试炼中间与你一起经过,从心灵深处呼叫主救你,让主陪你走过这条路面对试探,把自己交给主,不断向主敞开,生命不断向着主使我们胜过试探,连主耶稣也是这样胜过试探的,我们不可能不跟他一样,主说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主走过的我们也一样要走,主已经胜过试探,宝贵的是圣经说他跟我们一样受过各种试探,既然这样,我生命若没有主,我为什么不把生命交给耶稣呢?如果我已经有耶稣,是否过去灵性的操练使自己以为不需要主了 ? 弟兄姐妹,基督徒对这事要很小心,不因为我们是基督徒就表现得很好,我们常常听到“为什么他是基督徒也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本来就是软弱的,所以我们才需要耶稣!主在马太福音教导登山宝训时就是要带出一个重点“你们的义一定要胜过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义。”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义不是假冒为善,而是他们以为自己有优良的道德传统,长期被此熏陶也遵守这些传統,自己应该不错了,上帝说不是这样,是耶稣基督的义,不是那种自以为足够把信心建立在道德灵性的训练上,而忘了生命真实很危弱很复杂,只有生命不断向着上帝敞开,只有这样才能胜过,以色列人在旷野领取吗哪充份告诉我们一个基督徒的生命不管过去如何的操练都不足,吗哪是为当天的需要而供应的,想收多一点到次日都坏了,为什么上帝只供应以色列人吗哪,就是要他们学习天天倚靠神,不要以为倚靠他一段时间灵命好了,可以累积灵性,没有这一回亊,我们可以在一分钟前是天使,下一分钟是魔鬼,不管是谁都不稀奇,到头来我们生命所以会正常,乃是我们时刻与这个正常的生命接连,不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能产生正常的生命,我们是接在这葡萄树上,我们是枝子会结果子,是因为我们与这葡萄树耶稣完美的生命接连,所以什么时刻我们与主的生命脱节,我们就在败坏黑暗中,不管我们作了许多年的基督徒,听了多少篇的道,参加多少的培灵会都不堪一击。让我们认清这个亊实,我们是很软弱的,因此主教我们天天用主祷文祷告,把我们的心向着上帝,上帝的灵就不断来更新塑造我们,但愿我们都得着这个福音,若你还不认识耶稣,为你的生命有一个新的起点,让耶稣来到你生命中间,用主祷文向着他,让他作你的主。
Zechariah Wong
November 3, 1996
Mandarin 中文

免我们的债: 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讲员:陈长安牧师 日期:27.10.1996 诗班献的诗“光要照在人前,爱要行动表现,人们因此能看见,天父在你们中间。”我们常常讲要去爱,也知道不容易作,但在我们还没有去愛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课要学习就是去赦免,能够赦免就已经是能去爱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劝课,所以它也出现在主祷文里。我们看马太福音第六章十二节“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这句话的意思是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赦免别人。在路加福音这句话是用更清楚的方式表达,但初看时或许会产生一些误会,好像上帝给我们一些条件怎样赦免人,让我们看马太六章十四、十五节“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这里上帝好像设立一个条件,似乎我们若不饶恕人就得不到上帝的饶恕。马太福音是比较特殊的一本福音书,每一本福音书的作者都有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路加福音的作者比较照顾到读者, 就更清楚的把意思表达出来,马太福音也许保留了某一种语文的表达方式,熟悉那种语文的读者就明白他真正的意思,我们则恐怕产生误会。所以我们读圣经要记得一些原则,上帝的话不会自相矛盾的,如果看起来是矛盾的时候,就表示我们需要更深入去查考它,因为原文不是华文,也不是写给华人,是给当时犹太人第一代信徒。比如“和尚打伞”是指“无发无天”,如果你不是华人就不明白它的意思,你去解释和尚为什么打伞就错了,这是每一种民族语言的特别表达方式,所以上帝不会自相矛盾的,上帝赦免我们完全是无条件的,完全是因着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我们真的接受主耶稣的救恩就蒙上帝的赦免。为什么耶稣在第六章又要这样教导呢?重点乃是告诉我们要去赦免人, 强调我们领受上帝的恩典也要去赦免别人, 一个蒙上帝赦免的人,在我们的生命里面, 要常常去赦免别人。不要只是领受上帝的赦免,在生活里却不愿意赦免别人。耶稣这句话也可以这样了解,如果我们不愿意去赦免人,也等于我们不清楚知道上帝怎样赦免我们,你对上帝的赦免体会不够深和觉得真实,因为一个真正被爱的人就知道怎样去爱人,他有这种经历使到他有办法作在别人身上,如杲他没有办法作到,可能就是他的经历体会不够。 今天我们要藉这句主祷文来学习这个宝贵的功课,对我们大多数的人来说,在平常的日子里最令我们不高兴的事是我们的心灵受捆绑、压力,最普遍的是怒气,我们受到刺激与伤害或许我们去刺激与伤害别人,当我们在这些怒气底下,平安与喜乐就远远的离开我们,特别稀奇的一件事,基督教的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我们的上帝是讲赦免,我不爱讲基督教的上帝是讲博爱,我觉的不大能带出基督教的精华。保罗常常说上帝藉着耶稣基督使到人与天上、地下的都与上帝和好。我们本来与上帝是处于一种仇敌的关系,但现在可以和好了;这可说是保罗信仰的一个中心点,当我们这样去了解和好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作为教会整体的生命见证,和好是我们不能够没有的一件事,我们既然相信这位主动与人和好的上帝,我们也应该在生活里去表达与人和好的生命。 让我们先更深一层了解上帝怎样赦免我们,这句话说免我们的债也就是赦免我们的罪,当我们用这句话祷告时,我们停下来默想让圣灵对我们光照说话,把我们带到上帝赦免我们这件事。祷告其中一个很重要操练就是默祷,祷告不是我们不停的对上帝讲话,然后奉耶稣的名阿们,就等于当天有祷告,这种祷告只是提醒上帝不要忘记你的请求,但你有想到上帝要藉着我们的祷告对我们说话吗?上帝要藉着祷告更新我们的生命。许多时候我们发觉自己太忽略孩子的声音,我们太忙也有很多经验,有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事,忘记孩子需要经历,我们要陪他们经过,而不是一句话“不要这样想是不对的!”久了你的孩子不再告诉你什么事情,你就告诉别人你的孩子不会想,别人的孩子真乖,这样下去你的孩子就离你越远,只有当你蹲下问他什么事,你这样开始跟他讲话,你才有可能在他的身上产生影响;上帝就是蹲下来和我们说话的。长老宗创始人加尔文有一个很重要的了解,他说上帝为了人能明白他的缘故,为了能进入人的生命里,他用一种方式进入人当中,就是道成了肉身。 是的,上帝不只是以作为神自居,他还是到我们这边来,才能帮助我们。所以我们想到上帝的赦免时,我们要让上帝向我们说话。祷告是安静的时间,用一节或一段经文或者是关于上帝自己,我们静默集中思想在上帝身上,祈求圣灵光照对自己说话,若经年累月这样的默祷,上帝就不断慢慢感化我们,我们若让上帝告诉我们什么叫赦免,我们就更深入体会上帝赦免人的心意与慈愛。当上帝赦免我们是他采取主动,今天的启应经文说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当他赦免我们是由他自己为我们付出代价。犯罪的一方却是我们,不是他得罪我们,他却主动来跟我们和好,我们的上帝是这样的一种生命,我们领受这种生命就要学习去活出这种生命,所以保罗在歌罗西书说“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弟兄姐妹,我们要认真来学习这件事,这件事若学得不好,就不会像刚才诗歌所说的“光照在人前。”因为这个光不亮,爱要行动表现,我们领受了爱与赦免却没有能力赦免,上帝的爱就变成没有行动表现出来,人就看不见天父在我们中间。 前一阵子我们也讲过赦免,今天从主耶稣的教导继续学这个劝课。讲到赦免不是谁对谁錯,到头来对的要原谅犯错的,犯錯的要向对的道歉,是否錯的一方要先向对的道歉,那不一定,因为我们是错的,上帝是对的,他却先来与我们和好,你看到主能帮助我们胜过一般的传统,叫我们的生命有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我们的身心灵更加丰盛,当讲到彼此赦免,是不是我们就包容错误,随随便便对待错误?我们就是去救免?不是这样,主耶稣给的教训是很平衡与全面的,请看马太福音十八章十五至二十节“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指出他的错误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 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力的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因为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中间。”我们先来处理十九节所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前面的经文是关于如何处理冲突以及饶恕的问题,到十九、二十节好像是讲祷告的事,研究圣经的人告诉我们,那节经文同心合意求什么事的什么事不是指一般祷告的事,而是指关于判断是非的事,与上下文的主題一样,十五节说若你的弟兄得罪你可以指出他的错,因此我们讲到彼此包容与赦免没有随便对待错的事,但有一个原则,指出他的错不是要给他感到羞愧难堪不能立足,圣经说“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上帝管教的原则,在旧约时代,上帝很严厉鞭打他的子民,从几本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和以西结书,以赛亚书一至卅九章是上帝控诉以色列民,但有一节非常宝责的话“你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 必白如羊毛。”指出人的错不是要使人无地自容行毁坏,乃是要得回人,诗篇一〇三篇处理两个主题,就是罪恶感与上帝的慈愛, 诗人说虽然我们自己不能胜过罪,因着上帝的慈爱,要涂抹遮盖我们的罪。但诗篇第一篇却说不要像恶人要像义人一样,要昼夜思想耶和华的律法,这人便为有福,像一棵树栽在溪水边,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第一章给我们一个印象好像只要我们做得好,做得对就会得到祝福,但我们发现我们做不到,一〇三篇说纵使我们做不到,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指出别人的错误不是为使他人难堪,主耶稣也给教会一个重要的权柄,若这人不听劝,就两三个人一起,不过句句都可定准指出他的错,若还是不听就交给教会处理,若他还是不听,就把他看成外邦人。 讲到这里我们很少有印象教会执行纪律,因为我们觉得自己也是软弱的,主耶稣把这个权柄交给教会,凡在地上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弟兄妲妹,我们来到教会要有纪律,信耶稣是你个人的事,作为一间教会的会友属于一个团体是大家的事,我们要受纪律的约束,教会也要勇敢执行纪律,这是主耶稣所托付的,但执行纪律绝对不是要毁掉人,当彼得问主“若我的弟兄得罪我, 我当饶恕他几次?”耶稣回答“七十个七次”,等于无限期的饶恕,那么既然要饶恕为什么又需要纪律呢?我们要懂得平衡,执行纪律是不让恶扩散,让错的人知道错,希望他就停在那里不再错下去,但他知错以后,我们要完全赦免与饶恕,并且使他从新再来过,不是让他没有面子的静静离开我们,如果他这样,我们就没有做到七十个七次的赦免,如果我们做到完全的赦免,又没有制止错误,我们就是在包容罪而不是包容软弱的人,我们要平衡这两件事。弟兄妞妹,我们要学习这件事,我要提一些很实际的建议,我认为禧年堂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问题,我们不是不能绕恕人,就是闲话满天飞,我们要学习怎样制止这样的事。当某一个人得罪另一个人的时候,最好与这个当事人直接面谈,如果他是向你讲,你要怎样来听,一件冲突矛盾的事是两方面不会是单方面的,所以你不能听一面之词,我给一个建议,告诉自己这件事就停在我这里,请不要再打电话告诉另外一个人。我常觉得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时间讲闲话而没有时间传福音,这本没有什么好传的,当有人向你控诉某人的话,你叫他自己去向那人说,若他不敢,你陪他去或建议一个人陪他去,你只要作这两样就够了,不要打电话传给另一个人加上自己一两句话使本来两个人的事变成四十个人的事使整个教会在误会里,人那里还有心传福音?那里还有健康的心灵敬拜?有人告诉我他的同工怎样,我听我也不会说他搬弄是非,但我也不会传给他们,因为不完整,最好是当事人自己去讲,我不去猜人家的暗示。有一次我家里的人打电话问我有空吗?我告诉他我要作的事,家人就放下电话,我太太就说一定是有什么事要找我,我说为什么不直接讲,这样猜测很辛苦。同样我们如果弄到大家心情都很坏如何去赦免, 让我们告诉自己,两个人之间有问题若传到自己这里,就让它停在自己这里,要传的话去传福音不要传闲话,教会要采取纪律,我们要制止不必要的传话,不然两方面有事情的人不能够真正和好,因为渗了很多外面的人,那个得罪人的会更生气,因为原来只得罪一个人,现在变成另外卅个人也不喜欢自己!弟兄妞妹,如果我们不能帮助亊情简化,我们不要把事情弄大。 另一方面,处理人事问题这一方面,我们还要学习一个劝课,就是某某人说你怎样,听到这样的话不要太快生气,你永远记住,传话的人永远是传不准的,不管传话的人用心如何,他是好意把事情告诉你,但你永远不要先生气,先问自己本来是这样吗? 如果你很有把握不是这样,是对方误会怎么办呢?不是即刻去向对方澄清,是先去消除你心中的怒气,因为被人误会是令人生气的,不要带着怒气去澄清,到头来只是为自已的名声不让别人误会而已,有时候去解释时又没有智慧把事情弄得更乱,所以我们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怒气不计较对方,有必要时才去澄清。我本人是不会去澄清,有人就对我说这样很危险,你的名声会很坏,我另外想,我的名声是一回事,我也趁此机会了解我的会友的成熟度,会友的成熟度也是要被考验的。我们大家彼此学习不会误会人,常常误会别人的人要学习不会误会人,常常被误会的人,要学习不再给人误会,不过不是即刻去澄清,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还有很多重要事做,不必为传话和澄清忙得不做天国的事,主耶稣要帮助我们不掉在这种捆绑里,我们真的要学习彼此赦免,但要正确对待错的事情,指出别人的错不是要让人没面子或者是要灭掉人家,被人误会时先赦免别人,不是想先去澄清对质,我们做人要对自己有一点信心,使自己能够去面对不必要的误会,被误会时能够赦免,有时候我们斤斤计较人家怎样讲我们,到头来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不大好不可爱,所以很怕别人讲自己,但我们要永远记得,我们是天父上帝所爱的,我们不管再怎么差,父上帝已经把我们当宝了,让我们对自己要有自信心,不要求全世界的人都不误会我们,那是不可能的,给人一点余地来误会你不要计较,让对方长一点的时间更认识你把误会消除。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去传福音,学习生命成长,服事人服事上帝,让我们想更多这些事,把自己个人的得失放下, 学习真正赦免别人,不管我们如何,上帝已经赦免我们,为什么我们不能赦免弟兄呢? 是不是我们不能够赦免,正如耶稣所说的因为我们也不真的知道耶稣已经赦免了我们, 如果我们真知道自己如何蒙上帝赦免,我们也能够去赦免别人,让我们学习这个功课, 主就在我们中间,别人也看见主在我们中间。
Zechariah Wong
October 27, 1996
Mandarin 中文

赐我们日用的饮食: 谁是老板

Topic:
Speaker:
  • Rev.Tan Tiong Ann | 陈长安牧师
讲员:陈长安牧师 日期:20.10.1996 经文:马太福音第六章十一节 主耶稣教导“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在新加坡恐怕我们祷告这句话时心不易激动,因为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也可能觉得在新加坡是不必祷告这句话;或者有些人因怕输心理觉得还是要这样祷告,担保供应不会断绝。主耶稣教导我们把这句话放在祷告里面,是不是要我们存着我刚才所提到的那些心态呢?我想不完全是,我们不要认为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记得向上帝祈求,使我们吃的穿的不至于缺少,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又怎么与主说过的“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连系?上帝很清楚的不要我们把重点放在食物,但为什么这句话却在主祷文出现成为祷告里不可缺少的一句话?我想我们要更进一步来了解主的心意。 当我们祷告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其实我们是在作一个很重要的生命操练,当然是操练我们完全倚赖上帝的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当我们这样祷告的时候,我们的中心点和整个人放在一个重点上,可说是一种生命完全的改变,我们没有想到吃与喝的事竟然成为主祷文的祷告,也成为我们生命的转捩点,我们常常以为这些是很普通的事,只有当我们很缺少的时候才会想到向上帝求,当我们有能力机会我们只想到这些事自己来处理就够, 没有想把这些事放在祷告里面,不知不觉可能还以为这比较属世不够属灵,不需要太过注意。弟兄姐妹,我们今天的问题就在这里,就是把我们吃与用的事用一种不够属灵的态度和生命去处理它,就是因为它太平常了,也因为它看起来太属世反而影响我们更厉害,其实它深深影响我们每一个人,上帝比我们更了解认识我们,所以他提醒我们这事若不用很认真的态度处理恐怕我们就不知不觉在当中迷失,甚至失落渐渐离开主还不自觉,所以主告诉我们祷告“日用的饮食,今日賜给我们”,要成为我们一个生命的转捩点,到头来这个祷告要问我们一件事,到底谁是我们的老板? 弟兄杻妹,如果这件事我们能够处理得好,坦白说我们生命的见证也能做得好,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搞不清楚谁是我们的老板,以为这些事是自己去处理与上帝没有什么关系,只有在出问题、有危机才会想到跟上帝有关系,在我们很富足时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处理,往往问题就出在这里。主耶稣要我们藉这句祷文祷告,用祷告操练父上帝才真正是我们的老板,你把谁当老板就决定你怎样用时间怎样做事以及怎样生活,所以你如果认错老板,肯定就影响你作为上帝几女的见证,但是我们也不要误会上帝要来我们心中抢位子争一席之地,特别如果你自己是老板,以为上帝要来跟你抢位子,我们千万不要这样以为。上帝要作我们的老板是为了我们的好处,如果我们真的把上帝当老板,我们会有一种不同的生命去处理我们的吃和穿的,管理我们的物质生命。弟兄妞妹,物质本身不是问题,有人以为穷一点会属灵,有钱就不会爱主,我想这样讲是太过简单,圣经从来没有这样讲,箴言说财富是上帝所賜的是义人的奖赏。貧穷可能是懒惰,也可能是上帝管教你,不过箴言没有说所有的富人都是因上帝奖赏,所有的穷人都是因上帝审判,但至少圣经给我们看见富有或貧穷跟属灵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种不同的生命去处理物质的事。 打一个比方,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是最危险的,他开始有走路的能力,但是他的智慧判断不够,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走近什么地方不可以靠近,所以看顾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非常吃力,不要说我放松一下子没有看住他,在十秒之内他可以栽进一个水桶里就这样淹死,在过去的报紙我们看见这样的报导。我们也是这样,生命不够成熟,而当我们拥有太多物质的时候,或者说我们追求物质没有同时培养我们属灵的生命的成熟,我们就好象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我们拥有的是大过我们能力去处理的,所以我们迷失了自己和人生的方向,我们灵性软弱就在此。 因此主耶稣需要帮助我们,让我们的生命藉这句主祷文能够被建立,我们这样祷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賜给我们”。这个祷告提醒我们许多事,它帮助我们真正认识谁是我们的老板,我自己不是老板,我地上的老板也不是我的老板,我老板背后还有一个真正的老板,这有什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上帝是我们的老板的时候,我们才会很正确的看待我们要做的事,我们拼命的时候才不会是为自己,努力去賺钱的时候不会完全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发挥我们的能力。你说这有什么不同?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忧虑,忧虑不一定是欠缺的人才有的,拥有很多的人也有很多的忧虑,就是我们的生命失去很多的重点,当我们认识上帝是我们的老板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眼前所拥有的不是我的,是老板交给我保管的,如杲万一我管得不好失去了,我可以向这位老板交待,我可以放下,我可以面对失败面对跟以前不一样,我得失的心不再是那么大。同样的,我知道我的老板是上帝,他所给我的恩賜、才干、能力及我所处的时代和机会,我去应用和发挥,我不是为了自己,既然上帝给我这个恩賜、才干、能力叫我去工作、去投资, 在事业上我有一种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不是因为我拥有,是因为我能够发挥,我尽我所能去发挥,当我有收成时我感恩,当我失败时不致于意志消沉,因为这本来就不是我的,我能够承认这次我做的不好,当作是一个功课,我反省检讨后再来过。 弟兄妞妹, 这一种生命的态度,健康的心灵是在上帝面前被他培养,若我们不把他当老板,我们得失的心很重,失败成功或拥有缺少我们都看得太重,我们承受不起打击,成功时也得意忘形,整个生命可能迷失,可能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做人的原则,到头来非常可惜,我们应该认识到他是我们的老板,吃与穿的不是属世的事,这是属于上帝的事。今天早上的启应经文很清楚让我们的看见,在创造的事件里,神很清楚的给我们看见这个物质真正的位置在那里,物质是上帝给人用的,但是上帝要人去管理它,而人能不能够管理物质,还是到头来被物质操纵,就要看他明不明白什么叫做照上帝的形象样式造人,我们是照着上帝的形象样式造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地上上帝选我们作他的代表管理一切,用现代管理学和名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CEO(高级经理),董事只有一个就是他自己,我们是向他负责管理,我们就应该用他所给我们的去发挥,也就在我们发挥与劳力中,我们能享用所得到的报酬,所以在传道书里“人人吃喝,在他劳碌中享福,这也是神的恩赐”,但为什么今天很多人拥有很多却又不知足,没有满足感?在新加坡我们其实到一个地步饥饿饱足都抱怨,为什么这样?问题不是我们不够,是我们的生命没有中心点,当你不知道接下来几天要做什么,你就觉得很烦闷,因生命里没有目标重点,我们常常以为貧穷的人才会有很多问题,其实有钱人问题更多,那种忧虑与精神压力,心中的空虛,已经拥有很多还要求更多没有满足,问题不在物质,我们生命里缺欠了中心点,主耶稣要让我们藉这句话来操练,不是我们需要才向上帝求,而是常常提醒我们有一位真正的老板,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足,多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正如箴言所说“使我也不貧穷,也不富足,赐给我需要的饮食。恐怕我饱足不认祢说:耶和华是谁呢?又恐怕我貧穷就偷窃,以至亵渎我神的名”,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生命, 这个生命一定要与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成一个比例。弟兄妞妹,如果我们花在自己的事业与前途的时间与我们花在生命培养不平衡的话,你拥很多物质也不一定会很快乐的, 因为你不懂得更好的去使用和享受它。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我们新加坡人这几年都很富足,不过在艺术方面的修养都很差,你发现我们有钱买得起很贵的东西来装修家居, 但没有美感与和协,颜色也不对称,我们就只会用贵的东西,但看起来一点也不和谐。但你到圣淘沙海底世界看咸水鱼,你会发现那些热带鱼强烈的紫色与黄色配搭在一起很美,是上帝配的,每一种热带鱼的颜色都是很浓,但看的时候却又是那么的美,许多时候我们没有那种生命的素质,我们只会买贵的东西而已。我认识一个中药店的老板,他以很公道的价钱卖洋参,一些不熟他的顾客以为太便宜就对他说要一些更好的,他很生气就进入店后面再拿相同的东西出来加多十块,顾客就认定这是真的好的。我们不会分别真与假,好与坏,以为富足有钱了,贵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也渐渐不会欣赏普通但真的是好的东西,到头来我们去追求名牌又觉得没有满足感,因为我们知道还有更贵的。玩音响的人就有这种倾向,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我在高中毕业以前,我盼望有一天有一笔钱买我心目中的一套音响器材,我订的价钱是五万块,后来我跟我太太讲起时,她不同意我用五万块去买音响器材,我说她不识货,另一方面这么多年来,一些弟兄妞妹和朋友知道我对音响有兴趣,要买这些器材时就找我带他们去看,我常常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买者说要找一套最好的音响而不在意价钱,我说买音响不是这样买的,因为你若听不出音响有什么不同,就不要浪费金钱,如果一个手提的音响会使你很高兴就买一个手提的好了,听觉若不是很敏锐就不要因为虚荣心买很贵的音响器材摆在客厅中间天天告诉自己这套音响器材是最好的却又听不出好在那里,其实很多搞音乐的人家里都没有很好的音响器材,我起初觉得很奇怪,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在听音乐不是在听音响,所以人生命的素质不同,对东西的要求与重点也不同。 弟兄妲妹,上帝是要帮助我们有个健康的心灵,使我们面对物质的时候,有多一份的感谢和欣赏,不是整天只觉得不满足,另一方面,耶稣说“日用的饮食”,让我们谈谈吃的问题。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亚当和夏娃是华人,就不会给那条蛇引诱,早就把那条蛇拿去煲汤吃了。吃是我们每一天都在做的事,但有时候会捆绑我们,当我们的胃口越来越挑剔的时候,舌头越来越讲究的时候要小心,当年长的时候,这样的情形会害你天天不快乐,所以如果你今年已经五十多岁对吃又挑剔,最好开始学习随意一点,你现在想去那里吃还可以自己去,以后你吃什么就要看别人的脸色,你的心会很不高兴,因为你的孩子忙到没有时间带你去吃,于是不孝顺不爱自己的抱怨就出来了,没有得吃已经不快乐,加上儿子不孝顺就更加不快乐。但是我们可以胜过,我们培养仰望的生命,就是有的时候就吃,没有的时候也可以,这个需要提早学习与操练的,到时候你才会认命,如果个性较纯和的人会认命,如果你天生性子烈的就不见得,我看到很多这种例子。另外,那些从中年开始步入老年的弟兄妲妹,真的要学习主祷文这句话,开始要操练那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灵。年龄是一个事实,我们不可能天天都是精力充沛的,也不是随时都在顶峰状态,我们会力不从心,各方面慢慢衰弱的,我们要预备自己接受这种情形,使到退化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年纪大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你觉的可怕是你一直想要以年青的方式去过年老的生活,在心理上接受不来放不下。研究老人学的专家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用二十年的时间预备将来的退休,年轻时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学习操练预备年青力壮的日子,从廿五岁到五十五岁在发挥,难道从六十岁到八十岁的那段日子不需要学习操练?可能我们需要从这个时候开始学习适应那个时候,现在你若不培养一些嗜好,天天只有作工和坐飞机,有一天你不能工作时就只有坐在家里发呆面壁,说自己没有用, 不是你没有用,现在是另一种环境,是我们可以放下的,再拿起另一种新的。老板给我们的工作,不同的时候不一样的事,若我们随着自己的年龄来作调整,每时每刻天父给我们的都会是最好的,当我们知道他真正是我们的老板,我们就发现生活每时都是可愛和美好的,我们就会有多一份的感恩,肉体虽然衰弱,心灵却越来越富足,很有满足感,这是主要赐给我们的,愿我们藉这主祷文来操练这样的生命,使我们每时每刻都以感恩的心过日子。
Zechariah Wong
October 20,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