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Bilingual 双语

这是一条什么路?What kind of road is this?

Topic:
Speaker:
  • 冯锦涛姐妹
一条通往耶路撒冷城的路 聚光灯照在一条路上,这是一条通往耶路撒冷城的路。镜头聚焦在耶稣身上,他走在前头,12个门徒跟在后面。他转身对12个门徒预言了他的命运,原来他此次去耶路撒冷不是去朝圣,而是去受死。这已经是耶稣第三次对门徒预言他的受苦,受难,受死。第一次他预言会被交在犹太教的领袖手里受苦,被弃绝,受死(8:31);第二次他预言会被交在一般人的手里(9:31);第三次,也就是这一次,他不但预言了会交在犹太宗教领袖手里,还补充了会被交在外邦人手里,也就是当时的罗马政权手里。并且用四个动词来形容这些犹太教领袖和罗马掌权者会如何对待他。这四个动词是:被戏弄,吐唾沫,鞭打,杀害。显然,在这条受难的路上,不是一组人的参与,而是好几组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犹太领袖,外邦政治要人,一般群众都参与在耶稣受难中。 耶稣刚刚预言完他的受难后,两个门徒闯入了镜头里,这是雅各和约翰兄弟俩个。两兄弟就像两个颇有小心机的孩子对着爸爸提要求一样,对耶稣说:“我们无论向你求你什么,愿你都做给我们,好吗?”(参35节)像普通的父母一样,耶稣很谨慎地问他们:“你们要我为你们做什么?”(参36节)他们说:“赐我们在你的荣耀里,一个坐在你的右边,一个坐在你的左边,好吗?”(参37节)看来,虽然耶稣刚刚预言他的受难之路,但兄弟俩似乎只对路的尽头,是否能坐在耶稣左右两边的赏赐最感兴趣。耶稣则尝试把他们拉回来,他问他们俩:【你们既然与我同走这条路,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吗?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吗?】这杯是什么杯呢?14:32-42记载,在客西马尼园,耶稣自己都在挣扎,走上这条受死的路根本不是轻而易举的。他俯伏在地,祷告说:【阿爸,父啊!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最后,他还是顺从了天父的意思,喝下了这苦杯。 耶稣受的洗是什么洗呢?1:8-11节,耶稣在约旦河里受了施洗约翰的洗,之后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他得了圣灵的能力,用圣灵给人施洗。 耶稣想要确认兄弟俩是否明白他先前所说的那番受难的预言,确认他们是否愿意喝耶稣喝的苦杯,受耶稣所受的圣灵的洗?他们说【我们能。】回答相当肯定。 接下来,耶稣明确表示,在这条去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他所喝的杯,门徒要喝,他所受的洗,门徒也要受。不过他提醒门徒,在这条路的尽头,任何的赏赐却不是由他赐下的。【乃是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这在犹太人一听就知道,是指唯有上帝才有权柄赐下。 接着,镜头里又闯入了其他10个门徒,他们看上去很恼怒的样子,原来他们不甘愿这耶稣左右两边的位置只被这兄弟俩抢占去,这两个显赫位置,他们也要! 可是,这耶稣两边的位子,偏偏被两个强盗占去了。耶稣得荣耀的时候,不是像门徒所想象的那种荣耀。耶稣的确是以一个犹太人的王的名义登基了,可是他的皇位却是一个十字架,他的皇冠却是一个荆棘冠。难怪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你们所求的是什么】(38节) 看着满心期待,心存幻想,想得着最后荣耀的12个门徒,耶稣似乎没有惊讶,也没有责备,他反而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听他对门徒说:【你们是知道的,外邦人有尊为君王的,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原来门徒活在罗马政权统治下,他们看到当时的君王,掌权者手里操有权柄,高高在上,治理管束下面的人们。门徒幻想能跟着耶稣,成为君王、掌权者那样的大官形象,可以身居高位,手握权力,尽享人的尊荣。但耶稣却打破了门徒心中的幻象,他说:【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耶稣不想要他的门徒效仿社会普遍流行的权力文化,他告诉他们,【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紧接着,耶稣给出了他的衡量标准,说出他是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伟大,是否成功的标准。他说:【你们中间,谁愿意做大一些的人,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意做那最大的首领,就必作更多人的,众人的仆人。】耶稣的衡量标准与社会上权力争夺的文化格格不入,针锋相对。他不叫门徒紧盯至高的权力,而是告诉门徒,得到高的权力,是用来服侍别人的。做最大的,就要下来服侍更多的人。耶稣最后以身说法,说到他自己:【人子来,并不是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耶稣第三次预言到此落幕。聚光灯照在这条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 小结 回顾耶稣的三次预言,耶稣很清楚地告诉门徒他去往的耶路撒冷的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这是一条受苦,受死的路,目的很明确,就是去受死。可门徒虽然与耶稣走在同一条路上,可他们却好像走得漫无目的,不明不白,他们似乎对自己的呼召和命运不那么清晰。以至于对这条通往耶路撒冷的路,虽然心有悬念,但还是认为路的尽头最终会是一个荣耀的大结局。他们对自己的野心并没有加以掩饰和隐瞒,他们在乎那最后的荣耀和赏赐,在乎耶稣得荣耀的时候,耶稣左右两边那两个位子。 打个比方,耶稣的三次预言,就好像是耶稣提前播出的一首悲天悯人的受难歌,把他将要在耶路撒冷城遭遇的事情简要述说了一遍。可跟在后面的门徒,把整首音乐都听错了。在他们的心里,太习惯与世界的旋律共舞了,对耶稣的受难歌听不进去。 如果 把这个迈向耶路撒冷的团队画成一幅画,那么,我们会看到团队里的成员个个都全副武装,浩浩荡荡走在这条路上,只是没有按照教练带头的方向走,背着教练他们已经开小差跑到另一个地方了,他们的想法做法与教练不在一个轨道上,他们服从的是另一个游戏规则,与教练所教的很不相同。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跟从耶稣,我们也走在这条路上。耶稣走在前头,我们跟在他的后面。只是无论耶稣在前头怎样拨放悲天悯人的受难歌,想要我们听清楚这个音乐,与他同行,我们都像门徒一样听错,或者说听不进,听不明白。因为我们活在我们自己的幻想中,我们每天是与俗世的音乐共舞,好像这首从天而降的受难歌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我们不喜欢谈受苦,受死,不喜欢!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我们在俗世的成功中颤栗,迷失。我们里面的每个质素都想着往上爬升。我们想要从底层做起,一级级爬上去,做到高层。可耶稣的受难歌,还有他来不是受人服侍,乃是服侍人的仆人之歌却警醒着我们,要我们从上面下来,与耶稣一起向下移动,去服侍别人,服侍周遭的人。这样的向下移动,根本违背了我们的意向,违背了世界给我们的建议,也违背了我们作为这世界其中一部分的文化。 是的,我们是跟从耶稣,走在他走的这条路上,但我们内心却不得不面对我们对追随耶稣受苦,受死的十字架之路的内在抗拒。我们不想走出我们自己的世界,我们只想为我们自己着想,只想追求我们个人的成功。可耶稣却说:【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他要我们从我们的幻想中出来,他要我们从自己设定的人生道路中出来,走出自己的世界,跟从他,像他一样,放下身段,从上面下来,去服侍周围的人。因为我们的主,身为上帝的儿子,本来高高在上,上帝看他是最尊贵的,最荣耀的主,他却甘愿从上面下来,他很确定地说出他来到人世间的目的“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而是要服侍人,甚至为人舍命。” 当年的犹大地,甚至约旦以外的人都听到了耶稣的这首受难歌。其中的一些听到后跟从了他。固然对这首受难歌所播放的受苦受难的内容还不能完全明白,但他们还是跟从了。尽管一路害怕,他们还是一路跟着。 就像加尔文所说,尽管这样的害怕恐惧如影相随,但他们仍然忠心,虔诚地跟从着耶稣。当然如果他们能更快速地转向神的儿子要他们去的地方,耶稣一说,他们就立刻跟上他的思维,义无反顾,毫无遗憾地去做当然好。但他们的有所保留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他们宁可在耶稣面前露出自己的本相,坦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野心,也没有离弃耶稣。 他们还是继续跟从耶稣迈进了耶路撒冷的受死之路。我们看到,耶稣体谅他的跟从者,相信耶稣也体谅今天跟从他的我们。我们和当年的门徒一样,也是在今天社会观念洪流的漩涡中不断挣扎,但仍跌跌绊绊地跟从耶稣。我们时常意志软弱,信心也容易动摇,但在不断动摇和不断得到坚定中,我们仍然可以跟从着耶稣,并且可以像门徒那样,跟从耶稣走到底。 也许别人会问我们,既然跟从耶稣是要走这样一条受苦,受死的路,为什么你们还要跟从祂呢?其实不用等到别人来问我们,我们有时自己也会问自己这个问题。答案似乎蕴含在耶稣的另一处经文里,8:35节,耶稣说:【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看来,这是关于一个人的生与死的性命问题。耶稣的这句话显得有点硬碰硬,非要我们看清楚我们的生死问题不可。他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我们会死,有的人早一些,有的人迟一些,但无论怎样,我们早晚都会死。你如果想要自己救自己的生命,为自己而活,到头来,你会发现,你无法救自己的生命,因为你肯定会死。就算我们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想要挽留自己的生命,为此而担忧,焦虑,我们还是肯定会死。人生有大大小小的苦难,我们在其中挣扎,求生。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有时我们禁不住埋怨,感到苦毒,失落无望,不论怎样,最终我们还会在失落中死去。这就是【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的道理。 如果你为了福音而活,你最后也会死。在这死里,却蕴含着一个生的奥秘。当你活着的时候,为了耶稣而活,服侍别人,你会发现你仍然无法从你的苦毒,苦难,失落的情境中逃离出去,你还会受苦,也还会受死,但你会为了跟从耶稣,为祂而活,你去听祂的劝勉,想方设法地从自我封闭的生活里走出来,服侍别人。/你会去努力睁开眼睛,去看去服侍周围人生命里实实在在的需要,去打开耳朵,努力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调整。因为耶稣与你同走这条路,他会不断地引导和激励你,使你渐渐活出一个超越自己本来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那就是耶稣的生命进入了你的生活,你在活他的生命,你走的是他走过的生命之路。当死的时候,你毫无遗憾地对主交账,你对那造你,赐你生命的那位自有永有的至圣者说,“主啊,感谢你陪伴我度过这有意义的,丰盛的,不后悔的生命,现在我将我的生命最终交在你的手中,生死都在你,生死也不分离。”你为自己总结说,“这一生跟从主值得!”这就是【凡要为耶稣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的道理。 我们到底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还是耶稣的缘故,来过我们的生活?我们到底是走自己的路,还是走耶稣的路,来度过这一生?这个选择就是关于生或死的选择,生路或死路的选择,是关于一个生命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在这农历新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思索,在新春佳节开始的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做怎样的选择?让我们借着耶稣第三次预言的受难歌和他来是要服侍众人的仆人之歌,彼此勉励,都像门徒那样选择走上这条跟从耶稣的道路,在受苦,受死的旅程中,坚持服侍他人,并在这条路上,跟从耶稣到底,与祂生死永不分离。 祷告: 主啊,这是一条什么路呢?原来这是一条受苦、受死中仍有主与我们同行的,有保障有依靠的恩典之路。原来这是一条在受苦、受死的旅程中要从高处下来,谦卑承担他人生命,服侍他人的仆人之路。原来这是一条要把今生和永生的生命都放心地交在上帝手中,专心跟从耶稣的生命之路。 求主保守我们的弟兄姐妹走上这条你借着你的爱子为我们预备的生之路。求主保守走上这条路的人,会看清生命的本质,会从社会洪流文化的漩涡中警醒过来,从里到外跟从耶稣,愿意像你的爱子那样,不是受人的服侍,乃是去服侍人。相信这也是你对我们每个基督徒,也是对我们禧年堂整体作为基督的身体所发出的呼召,求主保守我们铭记主呼召,下定决心在新的一年里跟从耶稣走在他的路上,以服侍他人走到底。 奉耶稣的名祷告。 阿门。
Zechariah Wong
February 21, 2016
Mandarin 中文

这是一条什么路?What kind of road is this?

Topic:
Speaker:
  • 冯锦涛姐妹
一条通往耶路撒冷城的路 聚光灯照在一条路上,这是一条通往耶路撒冷城的路。镜头聚焦在耶稣身上,他走在前头,12个门徒跟在后面。他转身对12个门徒预言了他的命运,原来他此次去耶路撒冷不是去朝圣,而是去受死。这已经是耶稣第三次对门徒预言他的受苦,受难,受死。第一次他预言会被交在犹太教的领袖手里受苦,被弃绝,受死(8:31);第二次他预言会被交在一般人的手里(9:31);第三次,也就是这一次,他不但预言了会交在犹太宗教领袖手里,还补充了会被交在外邦人手里,也就是当时的罗马政权手里。并且用四个动词来形容这些犹太教领袖和罗马掌权者会如何对待他。这四个动词是:被戏弄,吐唾沫,鞭打,杀害。显然,在这条受难的路上,不是一组人的参与,而是好几组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犹太领袖,外邦政治要人,一般群众都参与在耶稣受难中。 耶稣刚刚预言完他的受难后,两个门徒闯入了镜头里,这是雅各和约翰兄弟俩个。两兄弟就像两个颇有小心机的孩子对着爸爸提要求一样,对耶稣说:“我们无论向你求你什么,愿你都做给我们,好吗?”(参35节)像普通的父母一样,耶稣很谨慎地问他们:“你们要我为你们做什么?”(参36节)他们说:“赐我们在你的荣耀里,一个坐在你的右边,一个坐在你的左边,好吗?”(参37节)看来,虽然耶稣刚刚预言他的受难之路,但兄弟俩似乎只对路的尽头,是否能坐在耶稣左右两边的赏赐最感兴趣。耶稣则尝试把他们拉回来,他问他们俩:【你们既然与我同走这条路,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吗?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吗?】这杯是什么杯呢?14:32-42记载,在客西马尼园,耶稣自己都在挣扎,走上这条受死的路根本不是轻而易举的。他俯伏在地,祷告说:【阿爸,父啊!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最后,他还是顺从了天父的意思,喝下了这苦杯。 耶稣受的洗是什么洗呢?1:8-11节,耶稣在约旦河里受了施洗约翰的洗,之后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他得了圣灵的能力,用圣灵给人施洗。 耶稣想要确认兄弟俩是否明白他先前所说的那番受难的预言,确认他们是否愿意喝耶稣喝的苦杯,受耶稣所受的圣灵的洗?他们说【我们能。】回答相当肯定。 接下来,耶稣明确表示,在这条去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他所喝的杯,门徒要喝,他所受的洗,门徒也要受。不过他提醒门徒,在这条路的尽头,任何的赏赐却不是由他赐下的。【乃是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这在犹太人一听就知道,是指唯有上帝才有权柄赐下。 接着,镜头里又闯入了其他10个门徒,他们看上去很恼怒的样子,原来他们不甘愿这耶稣左右两边的位置只被这兄弟俩抢占去,这两个显赫位置,他们也要! 可是,这耶稣两边的位子,偏偏被两个强盗占去了。耶稣得荣耀的时候,不是像门徒所想象的那种荣耀。耶稣的确是以一个犹太人的王的名义登基了,可是他的皇位却是一个十字架,他的皇冠却是一个荆棘冠。难怪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你们所求的是什么】(38节) 看着满心期待,心存幻想,想得着最后荣耀的12个门徒,耶稣似乎没有惊讶,也没有责备,他反而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听他对门徒说:【你们是知道的,外邦人有尊为君王的,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原来门徒活在罗马政权统治下,他们看到当时的君王,掌权者手里操有权柄,高高在上,治理管束下面的人们。门徒幻想能跟着耶稣,成为君王、掌权者那样的大官形象,可以身居高位,手握权力,尽享人的尊荣。但耶稣却打破了门徒心中的幻象,他说:【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耶稣不想要他的门徒效仿社会普遍流行的权力文化,他告诉他们,【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紧接着,耶稣给出了他的衡量标准,说出他是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伟大,是否成功的标准。他说:【你们中间,谁愿意做大一些的人,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意做那最大的首领,就必作更多人的,众人的仆人。】耶稣的衡量标准与社会上权力争夺的文化格格不入,针锋相对。他不叫门徒紧盯至高的权力,而是告诉门徒,得到高的权力,是用来服侍别人的。做最大的,就要下来服侍更多的人。耶稣最后以身说法,说到他自己:【人子来,并不是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耶稣第三次预言到此落幕。聚光灯照在这条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 小结 回顾耶稣的三次预言,耶稣很清楚地告诉门徒他去往的耶路撒冷的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这是一条受苦,受死的路,目的很明确,就是去受死。可门徒虽然与耶稣走在同一条路上,可他们却好像走得漫无目的,不明不白,他们似乎对自己的呼召和命运不那么清晰。以至于对这条通往耶路撒冷的路,虽然心有悬念,但还是认为路的尽头最终会是一个荣耀的大结局。他们对自己的野心并没有加以掩饰和隐瞒,他们在乎那最后的荣耀和赏赐,在乎耶稣得荣耀的时候,耶稣左右两边那两个位子。 打个比方,耶稣的三次预言,就好像是耶稣提前播出的一首悲天悯人的受难歌,把他将要在耶路撒冷城遭遇的事情简要述说了一遍。可跟在后面的门徒,把整首音乐都听错了。在他们的心里,太习惯与世界的旋律共舞了,对耶稣的受难歌听不进去。 如果 把这个迈向耶路撒冷的团队画成一幅画,那么,我们会看到团队里的成员个个都全副武装,浩浩荡荡走在这条路上,只是没有按照教练带头的方向走,背着教练他们已经开小差跑到另一个地方了,他们的想法做法与教练不在一个轨道上,他们服从的是另一个游戏规则,与教练所教的很不相同。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跟从耶稣,我们也走在这条路上。耶稣走在前头,我们跟在他的后面。只是无论耶稣在前头怎样拨放悲天悯人的受难歌,想要我们听清楚这个音乐,与他同行,我们都像门徒一样听错,或者说听不进,听不明白。因为我们活在我们自己的幻想中,我们每天是与俗世的音乐共舞,好像这首从天而降的受难歌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我们不喜欢谈受苦,受死,不喜欢!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我们在俗世的成功中颤栗,迷失。我们里面的每个质素都想着往上爬升。我们想要从底层做起,一级级爬上去,做到高层。可耶稣的受难歌,还有他来不是受人服侍,乃是服侍人的仆人之歌却警醒着我们,要我们从上面下来,与耶稣一起向下移动,去服侍别人,服侍周遭的人。这样的向下移动,根本违背了我们的意向,违背了世界给我们的建议,也违背了我们作为这世界其中一部分的文化。 是的,我们是跟从耶稣,走在他走的这条路上,但我们内心却不得不面对我们对追随耶稣受苦,受死的十字架之路的内在抗拒。我们不想走出我们自己的世界,我们只想为我们自己着想,只想追求我们个人的成功。可耶稣却说:【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他要我们从我们的幻想中出来,他要我们从自己设定的人生道路中出来,走出自己的世界,跟从他,像他一样,放下身段,从上面下来,去服侍周围的人。因为我们的主,身为上帝的儿子,本来高高在上,上帝看他是最尊贵的,最荣耀的主,他却甘愿从上面下来,他很确定地说出他来到人世间的目的“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而是要服侍人,甚至为人舍命。” 当年的犹大地,甚至约旦以外的人都听到了耶稣的这首受难歌。其中的一些听到后跟从了他。固然对这首受难歌所播放的受苦受难的内容还不能完全明白,但他们还是跟从了。尽管一路害怕,他们还是一路跟着。 就像加尔文所说,尽管这样的害怕恐惧如影相随,但他们仍然忠心,虔诚地跟从着耶稣。当然如果他们能更快速地转向神的儿子要他们去的地方,耶稣一说,他们就立刻跟上他的思维,义无反顾,毫无遗憾地去做当然好。但他们的有所保留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他们宁可在耶稣面前露出自己的本相,坦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野心,也没有离弃耶稣。 他们还是继续跟从耶稣迈进了耶路撒冷的受死之路。我们看到,耶稣体谅他的跟从者,相信耶稣也体谅今天跟从他的我们。我们和当年的门徒一样,也是在今天社会观念洪流的漩涡中不断挣扎,但仍跌跌绊绊地跟从耶稣。我们时常意志软弱,信心也容易动摇,但在不断动摇和不断得到坚定中,我们仍然可以跟从着耶稣,并且可以像门徒那样,跟从耶稣走到底。 也许别人会问我们,既然跟从耶稣是要走这样一条受苦,受死的路,为什么你们还要跟从祂呢?其实不用等到别人来问我们,我们有时自己也会问自己这个问题。答案似乎蕴含在耶稣的另一处经文里,8:35节,耶稣说:【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看来,这是关于一个人的生与死的性命问题。耶稣的这句话显得有点硬碰硬,非要我们看清楚我们的生死问题不可。他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我们会死,有的人早一些,有的人迟一些,但无论怎样,我们早晚都会死。你如果想要自己救自己的生命,为自己而活,到头来,你会发现,你无法救自己的生命,因为你肯定会死。就算我们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想要挽留自己的生命,为此而担忧,焦虑,我们还是肯定会死。人生有大大小小的苦难,我们在其中挣扎,求生。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有时我们禁不住埋怨,感到苦毒,失落无望,不论怎样,最终我们还会在失落中死去。这就是【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的道理。 如果你为了福音而活,你最后也会死。在这死里,却蕴含着一个生的奥秘。当你活着的时候,为了耶稣而活,服侍别人,你会发现你仍然无法从你的苦毒,苦难,失落的情境中逃离出去,你还会受苦,也还会受死,但你会为了跟从耶稣,为祂而活,你去听祂的劝勉,想方设法地从自我封闭的生活里走出来,服侍别人。/你会去努力睁开眼睛,去看去服侍周围人生命里实实在在的需要,去打开耳朵,努力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调整。因为耶稣与你同走这条路,他会不断地引导和激励你,使你渐渐活出一个超越自己本来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那就是耶稣的生命进入了你的生活,你在活他的生命,你走的是他走过的生命之路。当死的时候,你毫无遗憾地对主交账,你对那造你,赐你生命的那位自有永有的至圣者说,“主啊,感谢你陪伴我度过这有意义的,丰盛的,不后悔的生命,现在我将我的生命最终交在你的手中,生死都在你,生死也不分离。”你为自己总结说,“这一生跟从主值得!”这就是【凡要为耶稣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的道理。 我们到底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还是耶稣的缘故,来过我们的生活?我们到底是走自己的路,还是走耶稣的路,来度过这一生?这个选择就是关于生或死的选择,生路或死路的选择,是关于一个生命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在这农历新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思索,在新春佳节开始的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做怎样的选择?让我们借着耶稣第三次预言的受难歌和他来是要服侍众人的仆人之歌,彼此勉励,都像门徒那样选择走上这条跟从耶稣的道路,在受苦,受死的旅程中,坚持服侍他人,并在这条路上,跟从耶稣到底,与祂生死永不分离。 祷告: 主啊,这是一条什么路呢?原来这是一条受苦、受死中仍有主与我们同行的,有保障有依靠的恩典之路。原来这是一条在受苦、受死的旅程中要从高处下来,谦卑承担他人生命,服侍他人的仆人之路。原来这是一条要把今生和永生的生命都放心地交在上帝手中,专心跟从耶稣的生命之路。 求主保守我们的弟兄姐妹走上这条你借着你的爱子为我们预备的生之路。求主保守走上这条路的人,会看清生命的本质,会从社会洪流文化的漩涡中警醒过来,从里到外跟从耶稣,愿意像你的爱子那样,不是受人的服侍,乃是去服侍人。相信这也是你对我们每个基督徒,也是对我们禧年堂整体作为基督的身体所发出的呼召,求主保守我们铭记主呼召,下定决心在新的一年里跟从耶稣走在他的路上,以服侍他人走到底。 奉耶稣的名祷告。 阿门。
Zechariah Wong
February 21, 2016
Combined 联合

彼此和睦

Topic:
Speaker:
  • Rev. Wong Siow Hwee | 王晓晖牧师
今天是我们的新年联合崇拜,祝大家新年蒙恩。正好正月初七也是人日,祝大家生日快乐。二月14日又是情人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今天也是大斋节的第一个主日,所以我们的经文都是关于耶稣第二次预言他的受难,以及过后相关的故事。不过,既然是新年,我就特别选了经文里面最吉祥的字句作为题目,那就是:彼此和睦。我们过年都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一家人若能和气团圆,那也是人人都渴慕的事。耶稣也希望门徒们可以彼此和睦。同门师兄弟若能够好好相处,那该多好。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不和睦呢?马可9:34 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这种门徒之间争大小的事情其实在各门各派都是常有的事。每个师父都迟早要面对这个难题。若处理得当,那这个门派就会兴旺起来。毕竟,团结就是力量。处理不当,那就面临自相残杀的结局。又或者会导致有人另起炉灶。到时候就你南拳我北腿,彼此势不两立。那么,争大小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呢?这是一条许多人所走过的路。我可以为大家介绍市面上的三个惯用的路径。 第一个路径是设立一个系统。就比如韩国人。韩国由于受儒家文化影响,长幼有序的尊卑思想非常明显。所以他们一般会按年龄分大小。除了年龄,他们也看重前辈后辈的分别,也就是资历的差异。所以,耶稣可以效法韩国人用年龄解决问题。安德烈是长兄,应该排名前面。然后才是弟弟彼得。约翰应该是老幺(Maknae),因为他年纪最轻。耶稣又或则可以用资历。先入门的是大师兄,最后的闭门弟子是小师弟。总之,耶稣就是选择一个系统,让后门徒们就可以依次排名。 不过这条路径虽然普遍,但是也有许多人不赞同。他们认为这样的系统很不公平。凭什么说年纪大,或资历深就能排在前面?他们会选择第二条道路,那就是任人唯贤,唯才是用(Meritocracy)。所以领袖应该是有能者居之。而最公平的方法就是设一个擂台。我们可以比武来选出掌门继承人。在耶稣的时代,这种事情就是这样解决的。罗马政权如何称霸?那就是扫平所有的周边蛮夷。而那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罗马帝国把他尊为Augustus,意思就是‘众人以上最尊贵的那一位’。罗马人的彼此和睦的定义就是镇压所有的反叛。技压群雄就可以带来和平。杜琪峰导演有一部得奖的电影叫《以和为贵》(Election2)。 里面的和平是讲诉一个黑社会份子如何勾心斗角,心狠手辣,最后铲除异己成为黑社会老大。我们的彼此和睦是否也是一种消灭敌人的和睦。耶稣如果要在门徒之间分大小,不如就设下一个门徒训练的PSLE。然后按成绩,或比较一下彰显神迹的能力来定夺。 这条道路你认为如何?你有想过你的道路吗?也许你很反对第二条道路。你觉得,基督徒哪里可以这样打打杀杀,彼此竞争。那你又会如何处理呢?有些人也因此走出了第三条道路。也许耶稣应该把大家都好好坐下来,然后可以告诉他们:你们有什么好争的?大家和和气气不是很好吗?我不是告诉过你们要彼此相爱吗?有什么争执,彼此一人让一步就对了。这第三条的道路就是与世无争。所以也不必分大小,谁来带领也无所谓。耶稣可以告诉门徒们‘我们一家人没有大小。大家平辈就好。’也许你本身的性格就比较淡泊名利。那种争大小的事情你也不放在眼里。也许你觉得做基督徒就是应该毫无野心,最重要就是大家好来好去就行了。这真是耶稣的道路吗? 弟兄姐妹,我觉得不是。至少在今天的经文,我找不到。那种‘大家和和气气’的处理方式,也许对一些人可以管用。但我们在这里不是要选出一个小社团的团长。这些门徒有如一个国家领袖,是神的国的开国栋梁。而这个课题不是大家伤和气,闹别扭的琐碎事。这可是牵涉到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和指导原则。所以,在马可福音的第一篇讲道,我就留下了一个伏笔。我问大家,这些门徒是为了什么跟随耶稣。经文的答案是:因为耶稣呼召他们来‘得人如得鱼一样’。这群人和普罗大众不一样,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其中一个还是奋锐党(Zealot)的人,随时可以拼死命也在所不惜的。这样的一组人,为了成就这样的大事业,争大小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的决定可以主导这个国家的命运。你想想新加坡当年建国一代的领袖就好。他们是那种对彼此之间如何分大小的事情轻描淡写的人吗?绝不可能。一个国家何人为大,就是这个国家何事为重。所以,什么是耶稣的道路呢?耶稣到底怎么看待门徒之间争大小的事呢? 9:35 耶稣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仆人。」然后在整段经文的结尾,耶稣又说,10:31 然而,许多现在领先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反要领先。耶稣前后一致性的提出同样的原则,所以这个原则就是神的国的指导原则。当然,耶稣的生命就彰显这个原则。今天的经文,耶稣一开始就预言自己的受难 。当然,到了故事的结局,当看清除了耶稣所完成的救恩,又再次领会这个道理。「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仆人。」所以耶稣没有说你们不要作首先的,没有说你们不要得荣耀,没有说你们不要为大。门徒们愿意挺身而出跟随耶稣,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们不是庸庸碌碌,随随便便的人。他们是要来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最后成为了建国一代的领袖。所以耶稣是告诉他们,凡是要在这个国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仆人。而众人的仆人首先的就是耶稣本身。 有点抽象对不对?这个原则什么意思呢?9:36 于是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抱起他来,对他们说: 37 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现今社会,孩子是宝贝。所以,接待小孩子也许对你我没什么大不了。不过当时,小孩子是没有身份的,比佣人或奴隶还不起眼。当时的社会没有人会理会他们的存在,更不用说接待他们。所以,耶稣是告诉他们,你要作最大的,那就看你是如何对待那最卑微的。耶稣的话会不会让你联想到当年旧约里面先知常用的责备?国家的领袖怎么样,就看你的孤儿寡妇怎么样。「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仆人。」 再举一个例子。当时罗马社会派系之分是很明显的。你要嘛就是属于这个党,要嘛就是属于那个家族。9: 38 约翰对耶稣说:「老师,我们看见有人奉你的名赶鬼,就上前阻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 约翰争执的不是耶稣的品牌的版权问题,其实就是派系不同的偏见。这个人不是他们这一党的。39 耶稣却说:不要阻止他。40 凡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耶稣在乎的是心意,而不是派系。一个作领袖的,能够放下这样的成见吗?如果一个人不是你这一伙的,你愿意包容他吗? 再举一个例子。耶稣说42 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犯罪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扔在海里。这里的‘小子’不是指孩童,而是初信耶稣的人。他们的信心也许比较脆弱。所谓‘犯罪’是说他们信了没多久,就放弃离开主。你也许会觉得,别人犯罪关我什么事?耶稣又说43 倘若你一只手叫你犯罪,砍下来! 44 你缺了肢体进入永生,总胜过有两只手落到地狱,入那不灭的火里去。明明前面一节是说使人犯罪,为什么后一句却是讲到自己犯罪呢?明明前面是说绊倒人,为什么后一句是讲自己被绊倒呢?原来作为领袖,有时就像在一场二人三足赛跑一样。我们的奔跑过程被联系在一起。你的跌倒,也会导致同行的人的跌倒。而如何不跌倒,有时就是要舍弃一些你觉得很宝贵的东西。手、脚、眼睛,都是宝贵的。但有时一些宝贵的东西反而却阻拦你如何对待人。有人告诉我,他有一次邀请一位弟兄参与停车场的服侍。那位弟兄回复说他在公司是上司。他刚好有几个下属也是在同一间教会聚会。他说,因为这样他不可以参与这样的服侍。我不清楚他在公司有没有标榜自己是基督徒。不过,我想如果这样的话让他的下属听到。那肯定是他自己跌倒,又绊倒人。 弟兄姐妹,天国就是这样一个原则。「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仆人。」有时就是必须有所牺牲,而这样才能服侍人。你自己不至跌倒,别人也不被你绊倒。可能是牺牲你的社会地位,可能是牺牲你的长辈的尊严。在罗马书,我们提到牺牲你的自由,甚至牺牲你更正确的神学,或牺牲你所受的冤枉和委屈。不管这东西对你多珍贵,倘若阻拦你服侍人,是否应该搁下,救自己,也救了别人。这也许就是让一个财主面对耶稣,最纠结的地方。现今社会的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很好,有钱人很多,没钱也不是一辈子潦倒的事。不过以前,就是一小撮的财主是特别阶层,其他人都是一天过一天,混口饭吃。钱财代表了社会地位,身份,自由,而最重要的,是代表了你是蒙神祝福的人。倘若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霎那间,你失去的不是钱,而是你从一个有身份的人,变成了不起眼的普通人。(from somebody to…
Zechariah Wong
February 14, 2016
Mandarin 中文

怎样怜悯你

Topic:
Speaker:
  • Rev. Wong Siow Hwee | 王晓晖牧师
马可福音5:1-20 的灵修分享 5:18耶稣上船的时候,那被鬼附过的人,恳求要和祂同在。 5:19耶稣不许,却对他说,你回家去,到你的亲属那里,将主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并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 5:20那人走了,就在低加波利,传扬耶稣为他作了何等大的事,众人就都希奇。 这段经文是一段耳熟能详的故事。我每次都会被故事的戏剧性所震动。故事的主角除了耶稣,就是那位被污灵附着的格拉森人。那污灵众多,且大有能力,可以弄碎锁链。耶稣赶它们到猪群,两千多只猪就闯下山崖,掉在海里淹死了。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场面! 可是,我这次重新阅读这段故事的时候,却是被故事的一句话所感动。当耶稣要离开的时候,那人要求跟随耶稣。耶稣不许,却对他说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你回家到你亲属那里去,把主为你作了多么大的事,并他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想到这里,我才更深一层的明白这故事的重点。耶稣清楚地讲明他为什么会做这件事。那是因为怜悯。所以,故事的重点超越了离奇的情节。故事的焦点不是匪夷所思的奇迹。故事的中心应该带出神的怜悯。 这位格拉森人,因为众污灵的影响,是疯癫,是狂野的。他昼夜喊叫,用石头砍自己,锁链也绑不住。一般地说,对于这样的疯子,人人都会觉得可怕。这不是人,是凶猛的野兽。我们看到的是他按奈不住的举动,我们想到的是怎么避开他,怎么辖制他到最小的干扰程度。但是神看到的,不是可怕。神感受到的,是可怜。耶稣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这人不是可怕,而是可怜! 心魔的缠绕往往比肉体上的疼痛更为难受。我们观察忧郁症的病患者就能够体会心灵的折磨和煎熬的痛苦。这位格拉森人不只受到一个污灵的搅扰。这污灵名叫‘群’,意思就是一个五六千人的罗马军队。几千个污灵附在此人身上,那已经不是搅扰,那是蹂躏。就象一个战乱沦陷后的国家,这个人只剩下一个残骸,赤身裸体,众叛亲离,自我毁灭。这人代表了人面对强大的恶势力的无助。他也代表了被无情的征服后的窘态。他没有了自己,没有了生命。 然而,在人看来是无可救药的境况,在神却是起死回生的希望。此人是外邦人,住在低加波利也就是外邦人的地方,地点是墓地,也就是最不洁净的地方,而且又靠近不洁净的猪群。这人简直就是处在离开恩典最遥远的所在。然而,耶稣却是遇见了他,仿佛是特地找他,为他施行拯救,把生命还给了他。老实说,若不是彻底的了解这个人原来的处境,看到神如何千里迢迢的来行大能,我以前还没有真正体会这人所领受的恩典是何等的可贵。很有趣的,连这位喂饱五千人、平定风浪的耶稣本身都强调神在这里作了‘多么大’的事。 让我们在这大斋节期间,再次被神的爱感动。就象这人一样,把神在历史和我生命所作的大事与人分享。 操练:让我们学习神如何怜悯人。不以人的外表、举动论断他们,而懂得了解人心灵的创伤和需要。
Zechariah Wong
January 27,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