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ombined 联合

壮志未酬?

Topic:
Speaker:
  • Rev. Wong Siow Hwee | 王晓晖牧师
今年,我们通过讲台以及小组讨论来查考罗马书。如果要更好地明白其中的内容,我们就要尽可能了解当时的处境。今年,我就和至立长老搭档,负责介绍罗马书的写信人,也就是保罗。通过使徒行传9章,我们认识了保罗的信主过程。更重要的是过后,保罗对于传福音的热忱。路加有记录:28 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 29 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并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我们所认识的保罗:纵然常常被误会,纵然时不时就活在危难之中,但是保罗对于传福音的信念始终是没有改变的。我们今天要看的经文使徒行传28章,也是一样的情景。 保罗在罗马书曾经对罗马信徒这么说:Romans 15: 20 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 23 但如今在这里再没有可传的地方,而且这好几年,我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的时候,可以到你们那里。 24 盼望从你们那里经过,得见你们,先与你们彼此交往,心里稍微满足,然后蒙你们送行。 罗马教会其实并不是保罗本身建立的教会。不过,他们在保罗的宣教策略上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罗马帝国在东边的省份几乎都已经有了其代表性的教会。但是像西班牙这些西边地区还不算是“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所以保罗当然很希望往西去宣教。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而保罗的宣教西游记就肯定必须经过罗马。偏偏此时罗马就像是火焰山。本来嘛,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当然会有基督徒和非信徒之间的分裂。但是,当时最浓的火药味却是在犹太信徒和外邦人信徒之间的纷争。其中的分歧点也都是神学上几个非常基要却又非常难搞的课题。比如说当时的犹太教和耶稣究竟什么关系?又或者外邦人和犹太传统什么关系?救恩和信徒生活又是什么关系?在这些课题上,保罗作为一个在迦玛列门下,按着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Acts 22:3),又热心侍奉神的犹太人,是当然的神学先锋。保罗每到一个地方,他的神学水平都是可以直接跟当地犹太宗教领袖讨论与争辩的那种。新约其中最早的书信,加拉太书,就是保罗以文字的方式处理这些课题。可以想象,其中的论述或许都已常常被正方反方用来彼此攻击。保罗的宣教西游记也许还真的过不了罗马这个火焰山。不管是敌人还是主内弟兄都想利用他,分一杯羹,咬一块肉。 难怪彼得会这样地提醒他的教会:2 Peter 3: 15 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 16 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 有句话说:任何值得拥有的东西,是值得争取的东西。(Anything worth having is worth fighting for) 我们的福音,就是这种值得拥有,又值得争取的东西。如果要抗衡异端邪说,就得用正道去辩驳。保罗是亲眼看见复活的主耶稣的见证人。他的辩驳能力,除了犹太教还包含了这个属灵经验。彼得提醒教会:18 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后3:18)保罗的书信,罗马书就像一把铁扇,兴起了一股‘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的旋风,但愿能够扑灭这个火焰山。让保罗在罗马能够得到一个往西宣教宝贵的支援站。 但是,大约过了三年,当保罗终于来到罗马的时候,却已经是一个囚犯的身份。出门都有问题,更谈不上往西宣教了。保罗以这样的境况,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出生地罗马。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保罗的心情。如今绑手绑脚的,地位处境又如此潦倒狼狈不堪,凭什么资格来消灭火焰山呢?三年前的愿望看来难以实现了。此时的保罗,可以称他是‘壮志未酬’吗?我希望从今天的经文找到答案。Acts 28: 14 在那里遇见弟兄们,请我们与他们同住了七天。这样,我们来到罗马。 15 那里的弟兄们一听见我们的信息,就出来到亚比乌市和三馆地方迎接我们。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 亚比乌市离罗马城65公里,三馆离罗马城50公里。这样的形容法表示至少有两批地弟兄们在这两处等待,接待他,也千里迢迢地伴随他进入罗马城。保罗二十多年的宣教之旅虽然波折重重,但是途中总缺少不了处处弟兄姐妹的恩典。但是这次的迎接却意义重大。因为在那种神学议论纷纷的时代,这次的迎接代表了罗马信徒肯定了他的福音。就算他如今是囚犯,他们肯定了他的属灵领袖身份。难怪“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 也难怪过后,保罗告诉腓利比教会:Philippians 1: 12 弟兄们,我愿意你们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 13 以致我受的捆锁在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中,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 14 并且那在主里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锁就笃信不疑,越发放胆传神的道,无所惧怕。 在保罗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壮志未酬’。他的捆锁反而成为了他的力量。而这个胆识,我觉得跟罗马会友的热情接待很有关系。而因为有了这样的定心丸,保罗就要处理那最棘手的麻烦事:犹太人的问题。我们继续来看故事发展。 Acts 28: 16 进了罗马城,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17 过了三天,保罗请犹太人的首领来。他们来了,就对他们说:“弟兄们,我虽没有做什么事干犯本国的百姓和我们祖宗的规条,却被锁绑,从耶路撒冷解在罗马人的手里。 18 他们审问了我,就愿意释放我,因为在我身上并没有该死的罪。 19 无奈犹太人不服,我不得已,只好上告于恺撒,并非有什么事要控告我本国的百姓。 20 因此,我请你们来见面说话。我原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这链子捆锁。” 21 他们说:“我们并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你的信,也没有弟兄到这里来报给我们说你有什么不好处。 22 但我们愿意听你的意见如何,因为这教门我们晓得是到处被毁谤的。”…
Zechariah Wong
April 26, 2015
Combined 联合

言明这事

Topic:
Speaker:
  • Rev. Wong Siow Hwee | 王晓晖牧师
从整个大斋节的开始,我们就以诗篇成为我们对于受苦受难的反思过程。 今天是复活节主日。我们也同样以诗篇成为我们的总结。虽然主耶稣在受难日当天确实是死了。但三天后,神却叫他死里复活。复活的恩典不单是为了耶稣,神这样的作为也同时改变了我们。而因为复活为我们带来了改变,我们就得有相应的回应。诗篇22篇描述了这样的过程。希伯来书的作者显然也有同样的想法。希伯来书Hebrews 2: 9 唯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因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叫他因着神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 10 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使救他们的元帅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 11 因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于一,所以他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 12 说:“我要将你的名传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颂扬你。”所以,因着耶稣的死里复活,耶稣本身‘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因着耶稣的死里复活,许多人就得以被‘领进荣耀里去’。也因着耶稣的死里复活,耶稣成为‘那使人成圣的’,而我们成为‘那些得以成圣的’。所以耶稣才说:“我要将你的名传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颂扬你。”神在耶稣的身上,也借着耶稣在我们的身上,完成了奇妙而可称颂传扬的事。而耶稣引用的这句话,就出自今天的经文:诗篇22篇下半段。耶稣说得出,做得到。他的话一点也不假,就在复活日当天,耶稣就把好消息宣告了。 Matthew 28: 5 天使对妇女说:“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 6 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已经复活了。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 7 快去告诉他的门徒,说他从死里复活了,并且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他。看哪,我已经告诉你们了!” 8 妇女们就急忙离开坟墓,又害怕又大大地欢喜,跑去要报给他的门徒。 9 忽然,耶稣遇见她们,说:“愿你们平安!”她们就上前抱住他的脚拜他。 10 耶稣对她们说:“不要害怕!你们去告诉我的弟兄,叫他们往加利利去,在那里必见我。” 马太的记录里,重复地强调‘告诉’与‘报给’的吩咐。天使这么吩咐。耶稣也是同样的吩咐。先是妇女,然后是门徒们,他们都得快快把这消息传开来。这就是见证。这样的中心点也和今天的经文完全吻合。所以今天的主题就是“言明这事”。“这事是(神)所行的”。我们如今来看诗篇22篇下半段。而且要特别留意任何关于表达或传话的字眼。 Psalm 22: 22 我要将你的名传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赞美你。…
Cathy Tan
April 5, 2015
Bilingual 双语

忏悔的求助者

Topic:
Speaker:
  • 冯锦涛姐妹
Title: 忏悔的求助者——从深处的求告 一、经文诠释 1、诗本体诠释 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聚焦在【从深处】这几个字上,【耶和华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深处”带出了诗人的处境。诗篇69:2也提到一个【深处】,诗人说【我陷在深淤泥中,没有立脚之地;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过我身】。可见,【深处】意味着诗人正处在极大的患难、绝望中,向主求告。这里2节前半句诗人向主求告【主啊,求你听我的声音】,紧接着诗人又加了【愿】、【侧耳】、【恳求】的字眼,【愿你侧耳听我恳求的声音!】再次迫切向耶和华发出诚挚的呼求。 接着,诗人好像是一个犯错的孩子,跪在父亲的面前,求得父亲的原谅。3节诗人说【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可见,这个孩子很了解他父亲的性情,他知道父亲就像是一个明察秋毫,黑白分明,廉洁公正的法官。父亲知道他所犯的所有错,如果他要一一究查和清算的话,没有一个人能在他的面前站立得住,包括诗人自己。紧接着4节诗人接着说【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这表明,这位父亲虽然知道他所有的错,却有极大的怜悯心,愿意给他的孩子恩典,赦免他的罪过。这就是诗人体会的耶和华的性情。诗篇51:16-17说【忧伤痛悔的心,他必不轻看。】诗人知道只要人诚心悔罪,耶和华必会向人施怜悯,行赦罪,使人在祂无尽的恩惠里重新站立,过属于祂,敬畏祂的生活。 因此,在这样一位耶和华的面前,诗人愿意等候,等候耶和华的赦免,安慰,和拯救。所以,5节诗人说【我等候耶和华】,并用心等候,【我的心等候】。 其实,诗人也只能等候,因为在大能的耶和华面前,没有人知道他何时赦免,何时拯救?因为耶和华才是掌管时间的主,掌管历史的主。没有人能用任何方式操控这位大能的主。在这一位主的面前,诗人能做的就只有恳求和等候。 等候谈何容易?参照其他的诗篇,我们看到诗人在等候中情绪的大起大落。有时是对现状的不满和抱怨;有时是对处境的无奈和感到绝望;有时是情绪的低落和压抑太久后迸发的愤怒;有时是流泪控诉,声嘶力竭大喊无助……我们看到,诗人在主的面前,都全然敞开,毫无遮拦,真情流露,即使是在犯罪的时候,甚至把自己感到最羞愧的一面也展露无遗。另一方面,从诗篇的种种祷告中,我们也看到,好像耶和华也允许诗人在他面前一切情绪的爆发,他所看重的是一个“真”性情的流露。(Liu lu) 除了将一个真实无伪的生命敞露在耶和华的面前,诗人在5节的后半句这样写道:【我也仰望他的话。】也就是说,诗人在等候中,不仅祷告,也紧抓住主的话和应许。在其他诗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诗篇25:5节【求你以你的真理引导我、教训我,因为你是救我的神,我终日等候你。】诗篇119:43【求你叫真理的话总不离开我口,因我仰望你的典章。】81节【我心渴望你的救恩,仰望你的应许】114【你是我藏身之处,又是我的盾牌;我甚仰望你的话语。】147【我趁天未亮呼求,我仰望了你的话语。】也就是说,诗人知道,在逆境中更要紧抓住主的话语,让主的话语成为他困境中的指引,引导他从现在的迷失中重新找到新的生命方向。/也让主的话语成为他绝望中的盼望,相信耶和华必会成就他曾许下的一切承诺。主的话语也能激励等候中的人,使他们更有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 在这样每日真诚的祷告呼求和每日仰望上帝的话中,诗人继续等候,而且心情是迫切的。6节诗人说【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胜过守夜的】,对于诗人来说,他的处境就好像是一个【守夜的人】的处境,甚至心情还胜过一个守夜的等候天亮的迫切。那么,什么是诗人的“黑夜”呢? 诗人作为希伯来人,是在遭受民族性的毁灭中,等候耶和华的,整个民族,包括诗人,正处在一个漫漫长夜,深切盼望着黎明的到来。那么,什么是他们所期盼的“天亮”呢?对于一个遭遇国难,人民流落他乡,丧失了自己国家的根,这样的民族,能够复国就是他们所期盼的“天亮”。 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这个“天亮”就必然会来到呢? 是因为这个民族曾经经历过。“从黑夜——天亮”的经历是希伯来民族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这个民族曾在埃及身处过黑夜,他们在为奴之家受苦,耶和华听到了他们的呼声,用大能的膀臂救他们出了埃及国,使他们盼到了“天亮”(申命记4:34)。进入旷野后,金牛犊等事件以色列人屡屡犯罪,他们再次陷入过黑夜,可耶和华并没有按他们的罪过待他们,也没有照他们的罪孽报应他们(诗篇103:10),反而以丰盛的慈爱待他们,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天亮”(8节)。他们在埃及和旷野所屡屡经历的“从黑夜——天亮”的生命故事,也是耶和华对他们施怜悯的爱的故事。因此,诗人深信在他们过去的历史里,耶和华能救他们脱离黑暗入了光明,今天他们虽然又一次身处在黑暗,但他们相信,耶和华必会拯救他们,让他们重新看到光明。那时拯救的光亮必会划破等待的黑夜。 因此,这时诗人呼吁所有以色列百姓,一起来等候主,仰望耶和华。7节说【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因他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最后8节是整首诗的高潮,呐喊出以色列相信耶和华必然会在祂自己的时间拯救他们,有力地宣告了他们对拯救的光明必会来到的信心和盼望,8节说【他必救赎以色列脱离一切的罪孽。】 2、引申诠释 这就是整首诗的内容和意境。这首诗是诗人在深度苦难中,【在深处】向耶和华求告,在求告并仰望耶和华的话中,坚定了等候的心志。并在追忆他的民族记忆中,找回对耶和华必会带他们出黑暗入光明的信心,相信上帝一定会赦免他们的罪过,对他们施慈爱,给怜悯,最终施行拯救,让他们看到复国的“天亮”了。 首先,我想说,在苦难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诗人一样去求助于上帝。在苦难中,我们自己忧伤,自己痛哭,埋怨自己命不好,这么苦命。有时也拉住周围的人,向他们诉苦。我们只会自己痛苦,自我折磨。但我们却很少,也很难愿意来到上帝面前诉说。 但我们从诗人身上看到,在苦难中,苦难还在,但因着默想那位他者——耶和华本身,回忆他们在历史中经历祂的大能作为,体会了耶和华的赦免宽恕,那无尽的慈爱。这样回忆之后,居然能使诗人从忧伤转为等候,从绝望转向盼望,从逆境转向宣告。这就是诗人的“深处求告”的故事,也是他以及与他一起落难的人的“深处求告”的心路历程。这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深处求告”的故事,成为我们每个人、每个信仰群体的痛苦挣扎中的求告。 人在苦难中是无法,也无力求告的。但诗人以“他深处求告”的亲身经历告诉你,给苦难中的你一道亮光:即使是在苦难中,当你愿意直面上帝本身,并回顾上帝在你生命里的大能和作为,重新体会祂心的温度,你的心可以重燃盼望,能更加渴慕耐心地等候神。 例:一个癌症病人。《有光照耀住在死荫之地的人》 2011年12月出版的三一神学院院报《角声》,封面第一版登载了余清杰老师的一篇文章《有光照耀住在死荫之地的人》。这篇文章记录了她在2011年圣诞节之际,回顾在1月患癌症以来的经历和她的心路历程。文中写了她『在深处』苦难的体验,她写道【黑暗若可分为若干程度,那么,今年,我也算体会到人生几个不同程度的黑暗了。第一个程度是灰暗,我在这种灰暗中整理、接受自己患癌的事实并考虑治疗的思绪。第二个程度的黑暗是漆黑,四个多月内接受十八次化疗,身心灵日趋软弱无力,犹如即将烧尽的蜡烛。第三个程度是黎明时分的黑暗,我在这样的黑暗中体会到神的慈爱与同在比生命更美好。】 她写道:【有时候由于呼吸困难辗转难眠,只能眼睁睁望着黑漆漆的夜晚,一边呼吸,一边念诵缩短了的祷文:“耶稣,求怜悯我!”也常想,我的低谷究竟多深?我的黎明几时来到?】 【后来,我等到了黎明。我所谓的“黎明”不是医生说“你的癌细胞大致没有了”,我所等待的黎明始于一个深夜。那天晚上,感觉那是我最艰辛的一刻。人躺在床上,全身发烫,喘不过气来。忽然一股微微凉流,又似凉风流入喉咙,沁人心脾,全身顿时松解。感觉神向我吹了一口气,使我重获生之勇气来面对最深沉的黑暗。我无从解释是神在施行医治或是圣灵在动工,垂听了众人的代祷,让我可以安然休息,但非常肯定的是我深刻领悟到“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我深信神不仅赐我力量,也扶持所有在水深火热中的人,给他们一线曙光。】她继续写道:【当然,我不是只在那一天看到曙光,因为有主与我同在,我每一天都可以坦然面对抗癌药物的副作用所给我的限制和威胁。患癌若是我的黑暗,我就拥抱自己的黑暗吧!黑暗可以遮盖的大地和人心,却无法遮蔽上帝的荣光和慈爱。】【身处黑暗的时刻也是经历神救赎的时段,因为即使处在黑暗死荫之地,有了神就有光明。】 最后,她劝勉身处黑暗中的人们:【正视并接纳自己人生中的黑暗,/然后接受神的光,/并经历蒙神光照而展开的改变。】 余老师经历,使我们看到,在苦难中,抬头仰望神和他的话语,能够使我们超越眼前的苦难。神是我们苦难中的亮光,安慰和依靠,也是我们苦难最终极的救赎者。 例2 自闭忧郁症的孩子。…
Zechariah Wong
March 29,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