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鲁哀公约孔子及其弟子宰予交谈社祭(祭土地神)之事。哀公问宰予:“供奉土地神的神土(木牌位)用什么木料?” 宰予回答:“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周代用栗木的意思是使黎民百姓害怕得战战栗栗。” 对此,哀公请孔子加以评说。 孔子说:“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说了;正在顺势办的事,就不要再劝阻;而对已经过去的事,应既往不咎,不必再予追究了。” 宰予问:“老师,您谈到‘既往不咎’,对已经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是广义的,还是专指周代的做法?” 孔子认为周朝的做法及其用意是不妥当的,但又不便明讲,所以,只好用较为模糊的语言回答:“对于既成事实的事,何必再去追究责备呢?把‘既往不咎’的含义推而广之,又有何不可呢?” 宰予又问:“对于曾伤害过您的感情而后来又认错的人,您能对他宽容吗?” 孔子果断地回答:“能,也可以既往不咎!” 哀公、宰予点头微笑。 以上就是‘既往不咎’的典故。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既往不咎’的意思。‘既往不咎’表示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从此就不再追究责备。孔子的弟子宰予问孔子:“对于曾伤害过您的感情而后来又认错的人,您能对他宽容吗?” 孔子果断地回答:“能,也可以既往不咎!” 所以,‘既往不咎’就是对愿意认错的人宽容。今天,我把题目命为‘既往不咎的神’,因为经文就是如此说的。“21恶人若回头离开所做的一切罪恶,谨守我一切的律例,行正直与合理的事,他必定存活,不致死亡。22他所犯的一切罪过都不被记念,因所行的义,他必存活。”这段经文清楚表明,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一个人不管以前犯过什么错,只要愿意过新的生活,正直的生活,神就不会因为以往的罪审判这人。同样的,一个人不管以前做过多少好事,如果离开以前的道路,现在的行为是恶人的行为,神就以他现在恶人的行为来审判他。如此看来,在神的审判里,并没有所谓可以累积功德的理论,当义人变成恶人的时候,以前的所谓“功德”并算不了什么。另一方面,在神的审判里,同样也没有罪无可赦的事,只要一个人愿意改变,神就以他新的行为,新的生命来审判他。 这样的神学也许对我们多年的基督徒看来显得是理所当然的。神是既往不咎的神。当我们接触福音的时候,我们了解,只要我们愿意到上帝面前悔改,那么神就会饶恕我们的过犯。而当我们对福音更明白得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生命应该是‘披上基督’的生命,神就会以基督的义算为我们的义。这是我们熟悉的神学,这是我们一贯的教导。然而,对当时候的以色列人,他们正在面临神的审判,他们却有不同的想法。他们认为他们当时一切的遭遇都是命定的。他们以为是前人的罪恶,导致现今的祸害。他们以为是过去的过错,导致今日的苦难。他们认为那些所累积的祸根,是逃不了,也甩不掉的。他们以为必须承受这些恶果。他们以为这是他们的命运。他们以为这也是为什么神如今在审判他们。因为如此,他们埋怨神的道不公平。神为什么把别人的过犯放在他们身上。神如果纪念过去的错,那为什么不纪念过去的好,为什么不纪念亚伯拉罕的好,不纪念大卫的好,不纪念所罗门的好?为什么神没有因为与以色列人的约而赦免他们一切的罪,救赎他们脱离一切的审判?所以他们认为神不公平。 对此,以西结如此回复。他们的神学完全错了。他们完全不了解神的心意。“23主耶和华说:恶人死亡,岂是我喜悦的麽?不是喜悦他回头离开所行的道存活麽?32主耶和华说:我不喜悦那死人之死,所以你们当回头而存活。”神清楚地表明他的心愿是不喜悦恶人死亡。如果神是这样的神,他就必须是既往不咎的神。公义的神当然不容许罪人逍遥法外。但是如果恶人愿意改变生命,神就会既往不咎,因为神的心愿不是让他们死,而是让他们有生命。他们说是神不公平,结果神说明明是他们自己不公平。这些以色列人行恶,却又不愿意悔改,却要神因为祖先亚伯拉罕,大卫的约而网开一面。神质问他们“这公平吗?”明明是自己犯罪受审判,却说神因为上一代的罪审判他们,他们是很无奈,这公平吗?以西结告诉他们,神才是公平的。一人做事一人当。他们可以离开上一代的恶行。他们甚至可以卸下自己罪恶的过去,重新再来。只要他们愿意改变生命,追求公义。神愿意既往不咎,就让恶人因为悔改,重新得到生命。这是神的心意。 四个回应 – 恢,回,悔,慧 (Four Responses – Revive, Return, Repent and Renew) 从今天的经文,明白了这样一个既往不咎得神,我想提出四个回应。这四个回应我把它们简称“恢回悔慧”。第一是恢复的恢。今天的经文提醒了我们,身体有身体的健康,灵命也有灵命的健康。身体的健康取决于我们的饮食,灵命的健康取决于我们的行为。我们基督徒有时只强调信心,我们以为审判的时候就是信主和不信主的分别。其实,灵命的健康和你我的行为同样也是分不开的。“30所以主耶和华说:以色列家啊,我必按你们各人所行的审判你们。”义人的行为会带来生命,而恶人的行为会带来死亡。特别是在古时候,审判恶人的方法就是死刑。行恶的人难逃死亡。所以在箴言多处如此说: 11:19 恒 心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