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have just heard is the reading of a list of foreign-sounding names. Friends, brothers and sisters, do we find it interesting or helpful as you listen to the…
Reach Us
+65 6223 5203
What we have just heard is the reading of a list of foreign-sounding names. Friends, brothers and sisters, do we find it interesting or helpful as you listen to the…
引言 弟兄姐妹平安,在刚刚过去的家庭日的庆祝活动中,我们禧年堂的几位年轻人在导师的带领下,在利未室筹划并举办了一次很有历史意义的老照片展。很感谢他们的创意和辛勤付出,使我们的教会生活多姿多彩!在那里年长者看着照片,回顾着他们的过去,寻索着他们在禧年堂这百年老店久远醇香的信仰厚度。年轻人看着照片,心里在默默地寻根。在展览室一进门,我们会看到一张平铺的画布,上面画着一棵禧年堂的寻根树,树上长满了写着各个家庭名字的树叶,这棵寻根树被称为《禧年堂的家谱》,有点禧年堂的震堂之宝的感觉。 谈到家谱,先景长老说他有一年专门带家人回中国寻根,原来他是赫赫有名的宋朝杨家将,杨六郎之后的第16代,出生在将才名门之家,好特别。后来,娟珍执事说她家的祖宗也很特别,是一侠女。家谱中出现女人已经很少见了,更别说侠女。后来我借来她家的族谱看后,了解到原来这位侠女,是家族的一位姑姑,幸亏会武功,保护了陈氏一家,才使他们这一族保留下来,是位有义的女子,所以家谱上写着“义姑”,到娟珍执事的先生是第三十四代,那么娟珍执事的儿子将会成为这位义姑的第三十五代传人,真是特别。 原来家谱不仅是罗列出一些人的名字,而是述说着家族的故事,体现着一个家族的荣耀。 今天我们要看的马太福音的家谱,则是带着上帝的荣耀。因为它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家谱。 一、 经文解释: 马太福音一开篇第1节说耶稣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这两位以色列历史上信仰巨人的后代。当我们沿着家谱的这条线扫下来,扫下来,某某生某某,某某生某某…,我们也有特别的发现,原来其中也有四位女人的名字。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是四位看起来并不光彩的女人。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位,出现在第3节,叫他玛。她的故事记录在创世纪38章。这是一个想要孩子的女人。可是丈夫死了。按照当地风俗,她可以和她丈夫的兄弟们同房来生小孩,传宗接代。可后来第一个兄弟也死了,剩下一个小弟,年纪尚小,她的公公舍不得给她,就叫她先回娘家去住着等。眼看小弟一天天长大了,还不见公公来找她回去。于是,她逼不得已出了一个下策,假装成妓女,引诱她公公与她同房。后来终于如愿以偿,怀了孕有了小孩,而且生了一对双胞胎。就是这里马太福音家谱第3节记录的【犹大从她玛氏所生了法勒斯和谢拉。】 接下去看第二位女人,是第5节提到的喇合,她的故事在圣经的好几本书里都有提到。约书亚记2章和6章最为详细。她是一个妓女,住在摩利哥城的妓女。有一天,她的命运发生了转变。全城的人听说有以色列人要来攻打他们的城。喇合还听说【以色列的神是耶和华,本是上天下地的神。】这一天,命运向她敲门了。约书亚派出的探子来到她的家,她真心接待了这几位探子,冷静从容地与追兵周旋,成功掩护了他们。当约书亚的军队打进耶利哥城的时候,也保护了她们全家。约书亚记6:25节记载:【约书亚把妓女喇合与她父家,并她所有的,都救活了,因为她隐藏了约书亚所打发窥探耶利哥的使者,她就住在以色列中,直到今日。】这里马太福音的家谱第5节记着:【撒门从喇合氏生波阿斯。】可见喇合后来结婚了,嫁给了撒门,撒门据说是当年她所接待的探子之一。 我们再继续看第三位女人,同样在第5节这里提到,叫路得。她的故事记录在路得记。这是一个在丈夫死后,愿意跟着婆婆,不论走到天涯海角,都愿意与她婆婆相依为命的女人。她本是摩押人,丈夫死后,她婆婆想叫她改嫁,自己独自一人回伯利恒。但路得舍不得她婆婆,于是对她婆婆说:【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后来两人一起回到伯利恒,靠路得拾麦穗度日。一天,当她婆婆得知她拾麦穗的那户人家原来是她一个至近的亲属波阿斯的家,就出了一个计策,叫路得晚上去躺在波阿斯睡觉的地方。当波阿斯半夜醒来,发现路得,了解她家的情况后,买了她婆婆的地,娶了路得为妻。这里马太福音的家谱第5节记录:【波阿斯从路得氏生了俄备得,俄备得生了耶西】而耶西就是大卫王的父亲。这样说来,路得就是大卫的祖祖母。 我们再看这最后第四位女人,是第6节提到的乌利亚的妻子,这是一个被一代君王看重的女人,但之前却已是“为人妻”的女人。这也许就注定了她惊心动魄的命运。乌利亚是她的前任丈夫,可有一天她被大卫王看重,将她召来同寝,有了身孕。大卫想要嫁祸给她的前夫,但没有成功,后来起了杀意,在战场上设计谋杀了乌利亚,夺了他的妻子。这里马太福音的家谱第6节记着:【大卫与“乌利亚的妻子”生了所罗门】。看起来相当奇怪,居然一代君王这里被赤裸裸地记录着与他人的妻子生子,事隔这么多年,他曾犯下的罪好像还在提醒着子孙后代。从中我们也看出耶稣基督的家谱是如此地真实。 二、 从家谱中的四个女人所看到的 现在让我们一一看过耶稣家谱中记录的这四个女人:她玛——一个想要孩子,不惜铤而走险假扮妓女与公公同寝的女人;喇合——一个虽然是个妓女,但却有勇有谋掩护探子的女人;路得——一个愿意与婆婆走天涯,最后想办法与至亲的亲属同寝,而为自己和婆婆找到下半生归宿的女人;乌利亚的妻子——一个与一代君王大卫通奸,虽然在家谱中没有记下她的名字,故事却人人皆知的女人。 如果再仔细了解,会发现她们除了是女人,并被人看作是不光彩的女人外,还有被以色列本地人看作是“外来妹”的身份。她玛是迦南人,喇合是摩利哥人,路得是摩押人,乌利亚的妻子据说与乌利亚一样是赫人。她们都是外邦女子。 这几位被世人看作不光彩的外邦女子,却进入了上帝的儿子,救主耶稣基督家谱的荣耀。为什么?上帝为什么要如此地升高她们? 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恳求圣灵来启示我们,让我们能看见。让我们换一个镜片,重新来看,希望我们能看见上帝所看见的。 透过这个镜片,我看到了四个有血有肉,有泪有痛的苦命女性。 先看看她玛。那是一个女性没有什么地位的年代,甚至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丈夫死了,被给了他丈夫的大弟弟。大弟弟不幸也死了,就等小弟吧。小弟长大了,她公公这边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在娘家已经住了这么多年,周围的闲言碎语也听了这么多年。眼看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必须冒险!假装成妓女,与公公同寝吧。终于怀孕了,三个月了,村里人向公公报告说,【你的儿媳妇做了妓女,因行淫有了身孕】(创39:24)公公说:【拉出她来,把她烧了!】幸亏与公公同寝的时候,要了他的带子和杖做了当头,否则就只能被烧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一起被烧了。好在公公承认了,并且说:【她的义是大过公公他自己的义的。】因为公公心知肚明,他不把儿媳妇给小儿子在前,儿媳跟他同寝在后,并且,是在他的太太去世以后。 让我们再看妓女喇合。她走在耶利哥城的大街上,遭人唾弃,人人说她是有悖道德,有伤风化的女人。全城在议论纷纷说以色列人要打过来了,攻占她们所在的城市。她心里却在思量,听说以色列人的神名叫耶和华,是大有能力,能上天入地的神。想要攻占她所在的城市,还不是轻而易举,迟早的事。/突然有人来敲门,原来是这耶和华的军队派来的使者,她决定真心款待,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来帮助他们,希望他们也能看在她帮助他们的份上,不要杀她的全家,能保全家人的性命。 再看看路得。她的丈夫死了,她的婆婆更可怜,一连两个儿子都相继去世,婆婆伤心之余,准备回老家去住。看着伤心的婆婆,她怎能放心得下?还是跟着婆婆千里迢迢回去,也好彼此有个照应。从此以后婆婆的神,就是她的神。她的神有一条法令,就是让人们在地里收割麦子的时候,不让收干净,留一些给穷人去拾麦穗。所以回去就靠拾麦穗生活吧。那日,拾完麦穗,好心的主人居然吩咐仆人给她水喝,给她饭吃,她把剩下的饭拿回来给她婆婆吃。婆婆告诉了她一些话,就照婆婆说的去做吧。婆婆也是为了她好,让她有个依靠。再者,如果这样做成了,婆婆的后半辈子也能有好日子过了,苦了半辈子的老人家了。 最后,我们看看乌利亚的妻子。大卫王把她叫去同寝后,她就怀孕了。过了一阵子,传来噩耗说,她丈夫乌利亚死在了战场上,她为她丈夫的去世哭了几天几夜。后来大卫召她入皇宫后,第一个孩子生下来没多久就死了,她继续哭泣。所幸的是第二个孩子所罗门聪明伶俐,耶和华喜悦他,继承了王位。 刚才当我们重新仔细看过这四个女人的时候,我们发现她们各有各的不幸,发现她们在生活中真实的挣扎,苦楚和无助。后来,她们的命运居然转变了,耶和华赐福她们,使她们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但从当时的道德标准来看,她们是要受那个时代道德审判的女人,可是上帝却深知她们的遭遇和内心,以祂极大的怜悯帮助她们,提拔她们,并祝福她们,还给荣耀给她们,最后我们看到她们在耶稣的家谱中也榜上有名。从中我们也发现,原来上帝的怜悯可以穿越人所设定的普遍道德规范,直指人心。而今天所讲的家谱的主角——上帝的儿子耶稣用他的一生所见证的也正是上帝的怜悯。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熄灭。祂大热天在一口井边,专门等候内心有深深羞耻感的撒玛利亚女人,与她进行心灵的对话。祂对本来要被石头打死的行淫的女人说:“以后不要再犯了。”祂安慰那些感到自卑的,羞耻的,不幸的,被边缘化的,苦难当中的人们,将她们升高,并赐福给她们和她们的后代。祂的圣洁也超越了每个时代人们所设定的道德的贞洁牌坊。 三、 应用 亲爱的弟兄姐妹,你是否也有过在人看来是不光彩的过去?这么多年来,你的心口一直压着一些事情,你不敢对别人说出口,怕别人指责你,轻看你。到今天你是否仍旧活在那些令你感到羞耻的事情下呢?你是否仍旧活在过去的阴影下呢?当你感到绝望的时候,当你感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你的痛楚,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助到你的时候,请你记住,这个世界还有一位上帝,祂以前是怎样怜悯那四个女人,今日也会以同样的怜悯怜悯你。请你向祂敞开心扉,向祂呼求,告诉祂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祂会帮助你,从过去的事情中走出来,抬起头来做人,因为祂是叫你抬起头的神。有这样一句话讲得好:“你的过去并不属于你的今天。”今天,上帝要怜悯你,恩待你,你不要惧怕别人的眼光,不要为过去的事情所缠绕着,现在勇敢地敞开心扉,接受祂的怜悯,靠着祂的恩典,活出一个崭新的美好的春天。 祷告: 天父上帝,感谢你以极大的怜悯怜悯我们。在人生的路程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不光彩的事情,犯过一些不该犯的错误。但今日藉着马太福音家谱中的四个女人,你再次让我们知道,你是怜悯人的上帝。我们一宿虽然有哭泣,但早晨我们必欢呼。因为你怜悯我们,化我们的羞辱,为你的荣耀,荣耀你的圣名。感谢天父。 奉耶稣基督的圣名祷告。阿门。
Title: Where is the promise of his coming? 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绒? Today’s passage is essentially about this one question: Where is the promise of his coming? (v.4) This question is about the…
INTRODUC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second epistle Peter wrote to the believers in Asia Minor, 2 Peter 1:4 He (God/Jesus) has given us his very great and precious promises,…
Introduction Koji Minoura is a Japanese paleontologist. After 20 years of analyzing geological data, Minoura warned his government of a devastating tsunami would hit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Japan. This…
英国第二多阅读率的报纸“每日邮报”(Daily Mail)有一个网页名叫Mail Online,据说每个月有1800万的人观看. 在10月1日,它刊登了一篇文章, 标题为: 耶稣从未存在过. 作者迈克尔Paulkovic声称有很少的证据说明耶稣这个人的确是存在於历史中的人. 他本身是研究历史的, 他是从第一到第三世纪的126个不同作者的文献作品里, 发现提到耶稣作为弥赛亚的名字是少之又少, 唯一提到耶稣的存在, 是在一本由罗马历史学家约瑟夫菲乌斯Josephus Flavius所写的作品里, 但他却说耶稣这名字是后来被人添加上去的. 他因此认为这似乎是有反常理, 因为如果耶稣的名声在当时是那么响亮的话, 这126个作者一定会听到耶稣这个名字, 但在他们的作品里, 他们却没有提到耶稣这个人. 他甚至列出当时代这126位作者的名字作为研究的证明. 虽然他也有提到保罗的书信和马可福音书, 但他却质疑它们的真实和可靠性. 迈克尔的结论因此是:拿撒勒人耶稣是一个“神秘人物”, 他甚至根本就不存在,耶稣是基督教信徒发明创造的虚遘人物,来供人崇拜. 是的, 无神论者是经常会指控基督徒是捏造耶稣是神的儿子的一群骗子.不仅如此, 甚至是所谓的圣经学者, 也会尝试以新的理论企图来推翻耶稣的真实身份. 有一位美国学者Joseph Atwill在2011年就曾经提倡说:…
I’ve entitled today’s sermon “In and Through”, because I thought it would be quite interesting to understand today’s message using these 2 key prepositions that both occur multiple times in…
前言 2012年 11 月 2 日的《灵命日粮》提到了一个开车人的经历。 例1:一大清早,有人开车去上班。在马路上差点撞到一头鹿!他真的被吓了一跳,还好车子和鹿都没事。一大早就这样被吓醒,真是不好受!但却犹如敲响警钟,使他完全清醒。”[1] “使徒彼得也为我们敲响警钟,虽然令人不舒服但却有必要。[2] 一、经文诠释 1. 8节(警醒) 他警告我们:「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8节)。这里,彼得用吞吃的“狮子”来比喻吞吃我们的敌人“撒旦魔鬼”。提醒我们要儆醒危险,随时预备好抵挡魔鬼的攻击!诗篇22章13节也提到,诗人在痛苦中向耶和华祷告说,“它们向我张口,好像抓撕吼叫的狮子。” 2、9节 1)逼迫 那么,到底当时的教会正面临怎样的【吞吃的狮子】呢? 据说彼得前书是彼得写给那些正在遭受逼迫的小亚细亚教会。小亚细亚是指分散在本都、加拉太、亚细亚等各省份的教会。彼得这里所提的【吞吃的狮子遍地游行】就是指当时教会面临大范围的逼迫。有的学者说遭到罗马社会政治制度的逼迫,有的说遭到犹太人的逼迫,也有的说遭到其他宗教的异教徒的逼迫。 彼得在9节的后半句又提到,【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 这使收到彼得信件的小亚细亚教会知道,他们不是独自忍受苦难,其他兄弟教会也和他们一样在经历苦难。这表明早期教会正在经历普遍性、大范围性的逼迫。基督教的核心信仰观、价值观与当时普遍社会所持的观念是有冲突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要活出另类的基督教信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牺牲自己生命的血的代价。许多人为信仰丧生,据说,彼得也在一次大逼迫中殉道。 2)坚固信心抵挡——重点 9节的前半句,彼得对在苦难中的基督徒说,【用坚固的信心抵挡魔鬼】,将信仰坚持到底,这是重点。 可我们的信心不够,怎么办呢? 例2:有一种长得像黄鼠狼的动物,叫獴 ichneumon,身子很小,却专门捕食毒蛇。人就奇怪为什么它不怕毒蛇,被毒蛇咬了,也不会死。经过观察研究后才知道,它捕食毒蛇的时候,一定靠近某种植物,这种植物的叶子有解毒的汁。每逢它被毒蛇咬伤的时候,它就会躲到植物中用叶汁解毒,过后再出来跟毒蛇打斗。[3] 我们就像这只獴,看起来很小,不中用,打不过毒蛇撒但,但我们只要依靠上帝的大能,就能得胜撒旦。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经战胜了魔鬼。[4] 雅各书4章7节【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 那么,我们今日面临怎样的试探呢? 二、我们今日面临的试探(Trap) 例3:从世界范围来看,2个月前(7月),“占领摩苏尔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发布了一项针对基督徒的声明。要求他们在皈(gui)依伊斯兰教、缴纳税收、死亡或离开摩苏尔之间做出选择。在最后期限前,数百基督教家庭已相继逃离摩苏尔。”[5] 此外,在一些信仰其他宗教,或者无神论的国家,限制基督徒的集会、甚至限制运送圣经入境等。但很多宣教士还是带着使命,用医疗、办学等种种方法,努力将福音的种子播撒在那些还未对基督教开放的环境中。我们为这些在逼迫中仍持守信仰的宣教士深受激励! 我们禧年堂也差派宣教士,在布告栏里看到他们是以运动等方式来带领并传福音给当地的年轻人。愿各位弟兄姐妹能在新加坡作为他们的大后方,以祷告、经济等支持他们,为他们在宣教前方的劳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Having to unpack this portion of scripture with a Singaporean congregation and at this very point in time, I fancy that the passage might have a greater degree of relevance…
I believe anyone can serve God, no matter how young or how old you are. The church is not a country club. You know, a country club is when you…
Two months ago, at the start of this Peter and Jude sermon series, Dr. Hock Seng gave us an introduction to an inter-testamental Jewish literature known as 1 Enoch.[1] That…
Let’s begin with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since it’s impossible to avoid it. It is the topic of slavery. Fact is, the Bible does not directly condemn slavery. I…
Shalom. Rev. Siow Hwee suggested that I share on today’s verses to all the young people in this congregation (well, I guess that includes me as I celebrated my 21st…
(Read 1 Peter 1:6-9) I am troubled deeply by a few words in the passage we’ve read: the words “now for a little while”. It is troubling because when you…
Some of you might have heard of the famous 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led by psychologist Walter Mischel, then a professor at Stanford Universit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