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ategory

Mandarin 中文

怎样怜悯你

By Mandarin 中文

马可福音5:1-20 的灵修分享 5:18耶稣上船的时候,那被鬼附过的人,恳求要和祂同在。 5:19耶稣不许,却对他说,你回家去,到你的亲属那里,将主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并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 5:20那人走了,就在低加波利,传扬耶稣为他作了何等大的事,众人就都希奇。 这段经文是一段耳熟能详的故事。我每次都会被故事的戏剧性所震动。故事的主角除了耶稣,就是那位被污灵附着的格拉森人。那污灵众多,且大有能力,可以弄碎锁链。耶稣赶它们到猪群,两千多只猪就闯下山崖,掉在海里淹死了。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场面! 可是,我这次重新阅读这段故事的时候,却是被故事的一句话所感动。当耶稣要离开的时候,那人要求跟随耶稣。耶稣不许,却对他说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你回家到你亲属那里去,把主为你作了多么大的事,并他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想到这里,我才更深一层的明白这故事的重点。耶稣清楚地讲明他为什么会做这件事。那是因为怜悯。所以,故事的重点超越了离奇的情节。故事的焦点不是匪夷所思的奇迹。故事的中心应该带出神的怜悯。 这位格拉森人,因为众污灵的影响,是疯癫,是狂野的。他昼夜喊叫,用石头砍自己,锁链也绑不住。一般地说,对于这样的疯子,人人都会觉得可怕。这不是人,是凶猛的野兽。我们看到的是他按奈不住的举动,我们想到的是怎么避开他,怎么辖制他到最小的干扰程度。但是神看到的,不是可怕。神感受到的,是可怜。耶稣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这人不是可怕,而是可怜! 心魔的缠绕往往比肉体上的疼痛更为难受。我们观察忧郁症的病患者就能够体会心灵的折磨和煎熬的痛苦。这位格拉森人不只受到一个污灵的搅扰。这污灵名叫‘群’,意思就是一个五六千人的罗马军队。几千个污灵附在此人身上,那已经不是搅扰,那是蹂躏。就象一个战乱沦陷后的国家,这个人只剩下一个残骸,赤身裸体,众叛亲离,自我毁灭。这人代表了人面对强大的恶势力的无助。他也代表了被无情的征服后的窘态。他没有了自己,没有了生命。 然而,在人看来是无可救药的境况,在神却是起死回生的希望。此人是外邦人,住在低加波利也就是外邦人的地方,地点是墓地,也就是最不洁净的地方,而且又靠近不洁净的猪群。这人简直就是处在离开恩典最遥远的所在。然而,耶稣却是遇见了他,仿佛是特地找他,为他施行拯救,把生命还给了他。老实说,若不是彻底的了解这个人原来的处境,看到神如何千里迢迢的来行大能,我以前还没有真正体会这人所领受的恩典是何等的可贵。很有趣的,连这位喂饱五千人、平定风浪的耶稣本身都强调神在这里作了‘多么大’的事。 让我们在这大斋节期间,再次被神的爱感动。就象这人一样,把神在历史和我生命所作的大事与人分享。 操练:让我们学习神如何怜悯人。不以人的外表、举动论断他们,而懂得了解人心灵的创伤和需要。

Read More

敢敢摸耶稣,耶稣在这里!Come forth to touch Jesus, Jesus is here!

By Mandarin 中文

前言 从前,有一个妇人,她唯一的儿子病逝了,她伤心欲绝,好长时间都无法走出悲痛。于是,她去见一个有智慧的人,问他:“先生,我怎样才能走出这伤痛呢?”智慧人回答说:“你到村子里去找一粒芥菜籽,向一户没有伤痛的家庭要一粒芥菜籽回来。”于是,这个妇人挨家挨户去敲门。结果有的家庭儿子在战场上战死,有的家庭是妻子病逝。后来一年过去了,妇人竟然没有找到一粒没有伤痛家庭的芥菜籽,因为人世间没有没有痛苦的家庭。 一、 马可福音列出人的五种痛苦遭遇 人生有苦难。让我们看看马可福音4:35-6:6节列出的人生的五种苦难。 且让我们也像那个寻找芥菜籽的妇人一样,去往加利利西海岸看看那里的人的生活遭遇。第一站遇到的是几个出海的人。半路遇到风浪了,险些丧命。这似乎与早年坐船下南洋来新加坡的人,或是从新加坡港口出海去别的地方的有些人的遭遇类似,听说那时常有海上遇难的情况。 接着走下去,第二站遇到的是村里的一个鬼上身的人。他跑到坟墓那里大喊大叫,甚至抓起石头砍自己,人们想了一些办法给他上脚链,铁链捆住他,他都挣断,弄碎,人们根本没办法制伏他。这让我回想起几年前,在印尼一个小岛上宣教的时候,曾听说过当地有几个鬼上身的人。 继续走下去,第三站见到的是一个绝望的女人俯伏在地上,她患血漏病12年了,经过了很多医生的手都治不好,积蓄也都花光了,还没有医好。 再走下去,第四站遇到的是一个女儿病危,哀哭的家庭。女儿快要病死了,全家上上下下都乱作一团,整个家传来大大的哀号哭泣声。 最后一站,第五站遇到的是一群老乡不信老乡的人。他们不信自己家乡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家的熟人会是一个有大智慧,能行异能的先知,受不了他,想要把他赶走。 走了一圈,走过这五站,我们看到加利利西海岸的人们各有各的不幸,人们在害怕,惊恐,绝望,哭泣,无奈中度日。 二、 耶稣走进人的不幸当中,和他们在一起 就在这样的处境中,耶稣走进了人的不幸当中,和他们在一起。 耶稣走进遇到海难的人的船上,为他们平静了风浪。船上的人纷纷说:“这人到底是谁?竟然风和海都听从他。”(4:41) 耶稣走近了那个谁都没办法制伏的鬼上身的人,那个鬼远远地看见,就认出是耶稣,急忙跑过来,俯伏在地拜他,大声呼叫说:【至高神的儿子耶稣,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指着神恳求你,不要叫我受苦!】(5:7)耶稣一句话【污鬼啊,从这人身上出来吧。】就把鬼从那个人的身上赶出来。 耶稣走在人群中,那个患血漏的女人只是摸了耶稣的衣裳,病就痊愈了。耶稣称赞了她的信心,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5:34) 耶稣走进了那个女儿病危的家庭,在一片外人不信女孩能活过来的嗤笑声中,父亲却跪在耶稣脚前,再三地求耶稣说;【我的小女儿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能活过来。】耶稣对父亲说:【不要怕,只要信!】之后避开嘈杂声,进到屋子里,走近女孩床前,拉着孩子的手说;【闺女,我吩咐你起来!】这个12岁的女孩就站起来行走,众人就大大地惊奇。 耶稣最后走回他的家乡,他的家乡的人是老乡不信老乡。他走进他们聚会的会堂,讲道给他们听。可老乡们不信他,一直质疑他,能力是谁赐给的?是哪门子的智慧?行的是什么异能呢?认为他不过是个木匠,不就是邻居马利亚的儿子,家中几个儿子里的老大吗?他的几个妹妹就在他们堂会聚会。(参考6:2-3)耶稣看着不信他的家乡人,就只好离他们而去。 三、 人生有风浪,耶稣(在船上)平静风浪 从这五种人的生活遭遇来看,人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痛苦和不幸,可是耶稣走进人的痛苦和不幸当中,和人在一起,帮助人走出困境。人生有风浪,可是耶稣在我们的船上,为我们平静风浪。 让我们将镜头单单聚焦在耶稣去的第一站,耶稣与海上遭难的人在一条船上。这遭难的几个人不是一般人,他们是信上帝,信耶稣的人,是耶稣的门徒。耶稣与他们一起上船,发生风暴的时候,耶稣就在他们的船上。 经过一整个白天的在外教导传道,耶稣和门徒们都相当疲累,耶稣决定与门徒一起坐船渡到对岸去,(这是当时能离开群众的唯一办法。)船行到半路,突然间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船要进满了水,几乎快要沉下去了,他们可能会掉在海里淹死丧命!在这样危急的时刻,门徒们极度恐惧,他们赶快转向耶稣。耶稣正在船尾枕着一个枕头睡觉。他们把耶稣叫醒,用一句我们今天也常常向上帝讲的话:“你不顾我们吗?”言下之意是,“你不顾我们吗?我们都快丧命了,你还不顾我们吗?还在这里睡觉。”只见耶稣站起来,对着风和海,有力地讲了两句话:【住了吧!静了吧!】风就停了,海也恢复了平静。 *约伯记38:8-11。上帝曾在旋风中对约伯说,【海水冲出,如出胎胞,那时谁将它关闭呢?是我用云彩当海的衣服,用幽暗当包裹它的布,为它定界限,又安门和闩,说:你只可到这里,不可越过;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上帝是一切大自然的掌管者,包括狂傲的海浪。*诗篇74:13节诗人说【耶和华曾用能力将海分开,将水中大鱼的头打破。】旧约的海水往往指邪恶的力量。唯有上帝有权柄来胜过并平息创造中最原始的混乱。这里耶稣彰显了这样的权柄来胜过了大自然的邪恶势力。 平静风浪后,耶稣回过头来对门徒说:【你们为什么胆怯呢?你们对上帝还没有信心吗?】似乎在说,你们还在害怕吗?你们好像还没有真的信上帝。可门徒也许因为当时太害怕了,突如其来的风暴让他们惊慌失措,就算耶稣平静了风浪,他们也听不进去耶稣对他们说的话,所以也没有回应。可耶稣真正关心在乎的却是门徒的信心。他在旋风过后急切地问门徒:【为什么胆怯呢?你们还没有建立起对上帝的信心吗?】来挑战门徒,需要摆上信心,尤其在人生遇到风暴的时候,要像耶稣一样,相信上帝有绝对的权柄和能力为他们平息生命里的风暴,化险为夷,把他们拯救出来。 门徒们的经历可以是我们基督徒群体的经历。 早期的基督徒群体在大逼迫的风暴来临时,就像一艘桅杆上插着十字架,在暴风雨中快被撕裂的船只。基督徒群体需要相信耶稣也在船上,和他们在一起。他们也像门徒一样,会问耶稣:“我们丧命,你不顾我们吗?黑夜到底有多长?”在他们感到最焦虑无望的时候,他们要摆上很大的信心,相信耶稣当年能够为门徒平静风浪,同样地,今天耶稣也能为他们平静眼前大逼迫的风浪。 门徒的经历也可以是我们基督徒个人的经历。 当我们遭遇到人生的风浪,我们也会埋怨上帝,“我们快要丧命了,你不顾我们的死活吗?”或者迷茫无助地自问,“上帝你在哪里?”当我们经历了上帝为我们平静人生的风浪以后,我们能否听到,耶稣在旋风中对我们发出的问题?【为什么胆怯呢?你们还没有建立起对上帝的信心吗?】这是耶稣对我们的关切,耶稣希望我们对上帝有信心。可是,信心谈何容易呢?我们对上帝真的有信心吗?我们其实和门徒一样软弱,平时看不出,急难中就看到我们信心的软弱。…

Read More

你是用重价买来的,好好活!You were bought with a heavy price, live well!

By Mandarin 中文

前言 莫索尔斯基有一部钢琴组曲叫《图画展览会》,这是他在看一次画展后,把看过的十幅画用音乐表达出来。其中一幅画是《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在弦乐器的齐奏中,仿佛看到一个威风凛凛、傲慢的胖犹太人;在加弱音器的小号声音中,仿佛看到一个害怕得瑟瑟发抖,瘦小的犹太人。这段音乐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富人、穷人两个犹太人的形象和心理。反映出当时典型的社会状况。也正是诗篇49篇所要表达的社会情形。当时的犹太社会,富人依杖自己有钱有势,欺压穷人。而穷人备受欺压,患难四面环绕着他们,他们感到很惧怕。 针对这种状况,诗人说出了他对财富的洞见。 一、经文诠释 在6-9节诗人说,你们这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却无法赎买生命。你也无法拎着一个钱袋,来在上帝面前夸口说,“上帝,我来用这袋子里的钱买一个弟兄的生命,叫他一直活着,不要死去。”上帝会说,“你的袋子里的钱可以买很多东西,可单单不能买生命,因为生命的价值极其宝贵,所以生命的赎价极贵,不是你能承担的。”也就是说,钱再多,也买不来生命,用钱无法解决人必死的终极命运。 10节,诗人接着说,无论你是聪明的人,还是愚拙的人,都和动物的命运是一样,都会死的。而且死时,你有再多的财货都要留给别人。只是有人心里思想,要将自己的家室,住宅留到万代,永远长存。有人想自己留名,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地产,被后人纪念,名垂千古。传道书(Ecclesiastes)的作者与诗人有相同的感受,不过他说得更刺骨,18-21节,他说【我恨恶一切的劳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因为我得来的必留给我以后的人。19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谁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劳碌所得的… 21有人用智慧、知识、灵巧所劳碌得来的,却要留给未曾劳碌的人为分。这是虚空…】 诗人在12节进一步指出,人固然终身劳碌,【但人的尊贵不能长久,如同死亡的畜类一样。】17节说【他死的时候,什么也不能带去,他的荣耀不能随他下去。】18-19节说,他活着的时候,虽然自夸为有福,但他死后,必归到他祖宗那里,永不见光。也就是说,死了 就是死了,人死的时候,将他生前的财富和他自己的生命完全分开了。无论你曾经有多少财产、家室、住宅,人的尊贵和荣耀只是一时的,不会长久,都会随着死而过去。 看着人必死,人的财富也会过去的虚空,诗人在15节给出盼望之光,他说,【神必救赎我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因祂必收纳我。】8节指出,【且赎我们生命的价值极贵。】 那么,神用什么来赎买我们的生命?付出这昂贵的代价? 二、耶稣的生命就是昂贵的赎价 我们知道,神用生命来换生命。神用祂自己亲生儿子的生命来赎买我们的生命。耶稣本是那最尊贵的、最荣耀的与上帝同等的。神付出耶稣的生命,这昂贵的代价,来换我们的生命。/ 他来到人间,与我们同住,同在,要和我们一样死了,可和我们不一样的是,上帝又让他活过来,坐在上帝的右边。/ 这昂贵的生命代价是上帝自己付的,/这昂贵的生命代价也唯有上帝自己能付得起。/这昂贵的生命代价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死去活来,这就是上帝对我们的救赎。/祂使我们摆脱了必死的命运,踏在耶稣的身体代价上,走上死去活来的生命之路,与上帝昔在、今在、永在,永远在一起。 三、应用 1.【留心听】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Materialism)的世界里,我们的眼目被琳琅满目的各种物质所吸引,很少关注我们的生命本身。作为基督徒的我们,也很难静下心来认真思想,我们是上帝用昂贵的赎价赎回来的生命,上帝看我们为宝贵,所以我们需要珍惜我们自己的生命,生命比物质更贵重。 今天,我们不断购买着升级换代的智能手机(smart phone)、新加坡越来越多的越野车和法拉利车在街上行驶,人们开玩笑说,他们开着一栋房子:)、我们花钱去最享受的地方去旅行。这是一个注重富有和先进的时代。拥有很多东西会让人很羡慕。很难说,我们不想要别人所拥有的东西。其实何止是我们这个时代,诗人时代的一些犹太人也过着这样富足的生活,贫富差距也相当大。只是他们的物质玩具与今日的我们有所不同。我们在比较名车、名房的时候,他们是在攀比谁家的马和牛多,谁家的地多,仆人多。在社会炫富、夸富的一片嘈杂声中,诗人呐喊,叫人们【留心听】:【万民啊,你们都当听这话!世上一切的居民,无论上流下流,富足贫穷,都当留心听!我口要说智慧的言语;我心要想通达的道理。】 在结尾诗人总结他的洞见,在尊贵中要醒悟,否则就像死亡的畜类没有两样(20节)诗人没有讲人不能享受劳碌所得的,而是要让人在尊贵和富足中醒悟:富人不必自夸,因为人必死,人的财富荣耀都会过去。穷人也不要惧怕,因为欺压他们的富人,他的荣耀也只是一时而已,不能长久。最重要的是神必用极贵的赎价买回敬畏祂的人的生命,必救赎祂的子民脱离死亡。 今日社会,我们往往为了追求金钱、地位、名誉而不惜丧失自己的生命,而耶稣是为了拯救我们的生命,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马可福音8:36节说,【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2. 不要为了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 1)赔上自己的生命,包括赔上健康。 几个月前,看到一则报道,是有关30、40多岁的高级管理人员猝死的报道。有好几位在半夜因着伏案赶第二天的会议报告,坐在椅子上猝死,有些是心脏病突发。作者呼吁,千万要谨防【又一个高管倒下了。】从医学上讲,半夜人的身体应处于休息状态,若执意要工作,抵抗力和免疫力都不在最佳状态,容易引发疾病。俗话说,【年轻的时候拼的是体力,年老的时候拼的是资历。】可现在的状况是,人年轻的时候,因长期过度加班工作,都无法拼体力了,拼不过就有生命危险了。再加上各种焦虑症、忧郁症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的身心灵健康,自杀事件是有发生,其中年轻人,中老年人都有。 因此,我们要【醒悟】,不要为了赚得全世界,而赔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赔上自己的生命,也包括赔上道德。 前几天和一位超市的年轻收银员朋友聊了一会,她说,自从中国假奶粉事件以后,各大新加坡超市的货架上,一夜之间就将各类中国奶粉全部下架。在追求物质富有的时代,商家为了追求物质利润,不惜丧失基本的人性道德底线。当看到那么多的妈妈失去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反思,过度追求物质利益,也不能以丧失生命为代价,基本的道德操守必须要有。我们基督徒中也有很多从事商业的,在产品的成本节省,市场的如实推广等方面,不得不权衡利弊,面临多方面挑战。作为基督徒,希望我们在做一些商业决策或实战时,道德底线,诚信度等都方面都能禁得起考验。不要为了赚得全世界而赔上了自己的道德。求主帮助。…

Read More

宣教你我他

By Mandarin 中文

谢谢圣歌团刚刚献上的这首诗“快快去传福音”,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凡是信祂的,就得着救恩,快快去,传主福音,快快去“ 让我们来同心祷告, 我们在天上的阿爸父,求圣灵这个时候来到我们当中,带领我们,愿祢孩子口中的言语,心中的意念都能得到祢的接纳,这样祷告是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圣名而求的。阿们! 主内弟兄姐妹平安, 今天是本堂特定为宣教主日,因此今早的信息也就是以宣教为主题。 宣教是你的事,我的事 也是 他的事。我就把今早的信息定名为“宣教你我他”。 让我先从两个同事的对话来开始,一位姓陈,一位姓林。他们是多年的同事,“陈先生问林先生;你最近是怎么了?”“听说你开始去了教堂,你决定要作一个教徒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是什么原因让你作了这样的改变呢?”。如果你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你会有什么反应?你会如何应付? 这里可以肯定的是林先生在当时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变而引起陈先生的注意,所以才会问了那么多问题。 回到我们的现今生活,听说新加坡人最喜欢找好吃的东西,有人听朋友说在三巴旺有一间餐厅的海鲜又便宜又好吃,不论路程有多远,大家还是会约好周末一窝峰跑去那里尝吃。是的,我们有好吃的,有好看的,我们都会和亲人,朋友们分享,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理念,只要是好的我们就应该和大家分享。同样的,如果你有好的消息,你会独享这样的消息,还是会与更多人分享呢?那你认为福音是否应该与人分享呢?我们的福音,会是让你自然地想与人分享的常情吗? 宣教就是传扬福音,同时去造就人,也就是以生命去改变生命。其实基督的福音带来最根本的改变也就是生命关系的改变,远离上帝的罪人从新与上帝和好成为上帝的儿女,从此生活在与上帝同在的景况,体会上帝与人和好的生命意义。 总之,宣教的终结意义就是使人生命转向上帝,心意更新,回应上帝的呼召。 有不少人时常都觉得自己在传讲福音这方面很缺乏信心,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怕把福音传错,不敢尝试,不好意思开口,听起来,这都是满有道理。 让我们来看出埃及记里的摩西,摩西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圣经人物,出埃及记第3 章第7 节到第4 章第1 节,让我来念,。。。。。从刚刚我念的经节,我们看到耶和和华给摩西的使命,他要摩西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出了那地,到美好宽阔,流奶与密之地。在这几段经节中,我们看到摩西对自己没有信心,三番四次以不同的理由试图拒绝上帝的吩咐。让我们看看摩西怎么回复,3章11节 摩西问“我是什么人?”。3章13节 摩西又问“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4章1节 摩西说“他们必不信我,也不听我的话”。 每一回,耶和华都很清楚的回答摩西的置疑,在4章10节,摩西再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拒绝时,就说“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以你对仆人说话以后,也是这样,我本来是拙口笨舌的”。和耶和华来来去去的对话之后,最后摩西还是顺服了。4章13节 摩西说“主啊!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谁去吧”。摩西说“主啊!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谁去吧”。 想想,我们有时何尝不是和摩西一样吗?或许你又会问”上帝又没有直接吩咐我啊!我们要向上帝求告,求上帝怜悯,求上帝与我们同在,帮助我们,让我们走出心里中的困扰这一关,让我们勇敢的踏出这一大步。上帝要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如果摩西最终没有顺服上帝,上帝要他成全的事,就不可能实现了,上帝要赐福给摩西,让他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进入应许地,摩西如果最终没有顺服,他就会失去机会。这里要说的重点不是到底是不是摩西被选召或另有其人,而是被选召的摩西是怎么回应上帝的话。 从摩西的回应,我们也可以引申到我们在宣教时所面对的挣扎,基本上我们可以简单的区分为五个常见个人的顾虑:1,当我们被差遣去的地方,是我们不熟悉的,或要我们向我们不认识的人传福音,我们很自然的就会有担忧,也因此会尽量推辞。2,我们不知道怎样开口,不知道作些什么,或者从那里开始,我们害怕而不敢去尝试。3,我们担心我们的口才不好,没有说服力,就如摩西自认为的“拙口笨舌”那样,因此滯足不前。4,我们会担忧对方不想听,或者不感兴趣,因此自动放弃。5,这一切都因为我们害怕失败,我们没有信心,不愿意面对对方的敷衍或拒绝,我们是否心存有这只许胜不许败的心态。我也亲身体验过,记得多年前和海外宣教士第一次到曼谷北部的乡村去宣教,去之前就有这些顾虑。那我们要如何看待呢?请切记耶和华向摩西说的话:“我是自有永有的”,“我必与你同行”。是的,上帝时时都与我们同行,通过圣灵的感动,呼召我们,我们不是靠个人的力量,问题是我们愿意顺服吗?我们愿意听祂的话吗?上帝通过各种方式呼召我们,我们又如何回应上帝的呼召? 回想摩西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摩西当时是住在米甸,一个安静的乡下,可以说是处在安稳之地,偏偏上帝却来到他当中,要他离开那温暖的窝,去作上帝吩咐他得作的事,也就是照着上帝传的话去作,(这里重点在上帝的话),最终摩西顺服而去完成被付托的工作。其实圣经中有很多例子让我们看,这包括创世记中我们的老主宗亚伯拉罕的被呼召,还有耶稣的母亲被召未婚先孕等等。从这里,我们就得联想,那我们是否会满足于现状,还是应该去传扬上帝的话,带领更多人来认识祂。 是的,我们能够在这里一起敬拜上帝,是上帝在我们当中,是上帝的恩典。我相信上帝赐下给我们每一位在座的恩赐是有祂的原因的。想想亚伯拉罕 ,…

Read More

绊脚石前的思索:进入深刻的关系

By Mandarin 中文

一个路人遇见绊脚石的图像 我们每个人都有走路的经验,多数是沿着自己计划好的,或者习惯了的路线在走。这里有一个路人,他也在努力地沿着他定好的路线往前走,走着走着,突然,遇到一个大石头,绊住了他的路,他定睛一看,原来石头上写着:“我在锡安放一块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可是,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罗9:33)”这个人是以色列人,他很快明白,原来眼前的这块石头不是别人放的,正是上帝自己放的。因为以赛亚书28:16节曾提到,【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啊,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是试验过的石头,是稳固根基,宝贵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着急。(版本)】而这个人所面对的,也是整个以色列族群所要面对的难题,就是上帝在他们苦守律法的人生路上,放了块绊脚石,叫他们信靠。他们的思想能转得过来吗?这毕竟是不同以往的新经历,新体验,新的信仰之路,要信靠,谈何容易?首先要了解这房角石是谁?再者,要与自己过去祖辈相传的信仰做对话,才能作决定。如果绕过这眼前的绊脚石,沿着自己固有的信仰走,可能错过了上帝的恩典。如果拥抱这房角石,那就要学会一种信仰的新的语言。如何抉择呢? 保罗路遇皈信耶稣的经历 这个人所面对的,保罗也面对了。一天他也忙着赶路,准备赶去另一座城,他身负维护犹太教的使命,打算把信耶稣的人抓在监牢里。就在他匆匆行路时,他遇见了上帝放在他面前的绊脚石,复活的耶稣突然出现在路上,祂的荣光照着他,使他双目失明,无法继续赶路。在眼睛无法看得见的日子里,他不得不停下来思索,上帝为什么要让他遇见耶稣?在思索中,他开始意识到上帝要在他的人生里行新事,让他走一条不同以往老路的新的信仰之路了。/ 后来亚拿尼亚为他祷告,从眼睛失明到重见光明,而且亚拿尼亚为他施洗,他领受了圣灵,这也是新事。/ 他渐渐知道上帝要在以色列的人生里行新事了,就是要信靠这位能从死里复活的耶稣。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要从热心维护犹太教而转向在他的犹太同胞中间传耶稣,使他的犹太同胞都能像他一样信耶稣,得上帝赐给他们的新恩典。而信仰生活的方式也要调整,要从固有的行律法而调整转向信耶稣的新的信仰体验,因此保罗每到一处,就在犹太会堂里大声传讲耶稣,罗马书10:1-4节所说的就是他的肺腑之言:【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得救。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因为不知道神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服神的义了。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当时,很多犹太人听了保罗的传讲,信了耶稣,拥抱了上帝的新恩典,走上新的信仰之旅。也有不信的。 那现在的犹太人的信仰情况又如何呢? 一个现代犹太人路遇皈信耶稣的经历 几年前,有一天,我的学校来了一个犹太人。大家都很好奇。早早来到小教堂,参加早祷会,同时等待这个犹太人的到来。他来后,回答了一个我们都很想知道的问题,就是这个犹太人到底是怎么信耶稣的?这个犹太人样子很俊俏,他说,他是犹太人,从小跟着父母每个星期去会堂,也按着拉比的教导,遵从着各种犹太习俗和惯例来生活,过着一个普通的犹太人的生活。可是,长大以后,他受到披头士文化的冲击,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破洞的牛仔裤,唱着披头士的流行歌,过着嬉皮士的浪荡生活。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人,给他看了一本圣经,他当时好奇,这本书里的新约的部分,居然提到了他所熟悉的一些东西。其中有一段说,有一个人叫耶稣的,就站在他们所熟悉的会堂里,说祂是安息日的主。安息日上会堂是天经地义,可这个人居然说祂就是安息日的主,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后来他把这本书借回去好好地读了,使他惊讶的是,这个人居然了解犹太人的一切习俗,准确地说他就是一个犹太人,但他却对犹太人一切习以为常的事,给出了新的解释。耶稣的话吸引着他一直读下去,读下去,他了解到原来上帝带领他们犹太人的方式改变了,通过这个与众不同的上帝的儿子耶稣,处处流露出上帝的真爱和怜悯,让他更加直接看到上帝本身。就这样,这个年轻的犹太人信耶稣了。 如果我们回放一下刚才提到的几个镜头,我们看到一个沿着既定路线行路的以色列人遇见绊脚石,一个热心维护犹太教的保罗遇见复活的耶稣,一个现代年轻犹太人在读新约中接受耶稣。在这几个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上帝的行事方式。原来祂在人的人生道路上,历来是主动的行动者。在匆忙行路的以色列人的镜头里,是祂主动放了绊脚石,好让他回转拥抱房角石。在热心犹太教的保罗的镜头里,是祂主动叫复活的耶稣显现在大马士革的路上,好叫保罗亲身经历耶稣。在年轻的犹太人的镜头里,是祂主动安排一个人给这个年轻人一本圣经,叫他透过新约认识耶稣。 如果这几个镜头还不够的话,再看看更古远的历史镜头,上帝造了人,但似乎还不够,祂爱人,以至于祂一定要登上人的历史舞台。透过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这个以色列族群登上了拯救人类的救恩历史舞台。为了让人体会祂愿意与人之间有亲密的关系,祂主动与人立约,并赐下律法,指引人的人生道路,让人能够过一生敬拜祂,也尊重他人的存活来过爱神爱邻舍的美好生活。 当人背信弃义,从恩典中失脚,被掳到别国的日子里,人们都以为这一失足终成千古恨,再也无法挽回的时候,上帝却没有撇下他们不管,祂不离不弃,主动再爱一次,藉着波斯王带祂的孩子重新回家。 当看到祂的孩子们被罗马殖民统治的日子里,仍旧守着已经破裂的约和律法过日子的时候,祂好像不甘愿,祂爱到要自己主动亲自来寻找他的孩子,以致于祂化身成人来了,就是耶稣,祂到处行走,让人看见上帝的信实,看见阿爸天父是怎样地怜悯和爱祂的孩子们。 祂看到祂的孩子们在两样事情上无法得胜。第一,就是我们的软弱犯罪。固然我们心里常常想做一个好人,义人,但我们却行不出来,因为我们时常软弱,时常犯罪,无一例外。祂爱我们,祂的解决方法就是,祂自己主动来背负这些所有的罪,被钉在木头上,以后我们无论有多大多深多难解决的罪,祂都愿意背负,好叫我们的罪得蒙赦免,罪疚感消除,从自责的折磨中解脱出来,活出坦然无惧,自由自在,平安喜乐的生命。十字架的道路就是祂爱我们爱到舍己,爱到可以舍命的实在。 第二,就是当祂看到我们在死亡面前是那么地恐惧,害怕,无奈。祂叫耶稣死了,上帝爱我们爱到自己死了,进入我们平凡人最恐惧的经历里,经历我们所经历的,但这不是最后的结局,祂又叫耶稣复活过来,战胜了死亡,让我们知道,死亡不是最后的结局,虽然知道有一天我们的肉体会朽坏,但将来必与耶稣一同复活,与天父永远在一起。 上帝爱祂的孩子们,祂要让祂的孩子在罪和死这两样最无奈的事情上可以得胜有余。但这还不够,就像一部文学小说一样,人们往往最关心的是主人公的大结局怎样,上帝为了不让我们担忧,已经告诉了我们最终的大结局是怎样。但上帝更看重的是,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结局后,我们怎么过今生呢? 上帝叫耶稣来到我们当中,就是要我们知道,定睛在耶稣身上,耶稣怎么过,我们就怎么过。那耶稣是怎么过的呢?保罗说,【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保罗是在说,耶稣是过一个义人的生活,信祂的我们也要这么过。马太福音5:17节耶稣自己说:【我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而是要成全。】马太福音22:34-40节耶稣指出【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耶稣就是这么过。 原来耶稣义举的背后,是一颗火热爱上帝,爱人的心。原来上帝不是要我们只是依葫芦画瓢地照着耶稣所做的做,也不是要我们像以色列人一样沉迷于照着律法一字一板地去做,而是要我们知道要想活出义行的秘诀,不在于沉迷于义行本身,而是要体会义行的真正的精神驱动力是什么。就是耶稣义行的真正动力是来自于里面有一颗向着神一心顺服,向着人充满怜悯的内心,这就是爱神爱人的真正内在的动力。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拥有一颗顺服上帝和怜悯人的内心呢?还需要再次看回耶稣,凝视他,深入思索他。 [1]耶稣本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上帝捧在手掌心上的儿子,上帝抬举他到极致地位,是宇宙万有所朝拜的万主之主,甚至【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致天空属灵气的恶魔】,无不屈膝俯伏敬拜。但他却深深体会父爱人的心意,为了人的缘故,自愿以卑微的身份降生在人的当中,向着父上帝和人类活出虚己降卑的人下人的生命之旅。在无数的可怜人深陷各种困境,来到耶稣跟前求助,求医治,求驱魔赶鬼,对着耶稣喊着【可怜我的儿子吧!】耶稣都处处以怜悯相待,以爱来相助。正是他对周遭众人心存的浓烈的怜悯情怀,祂的所有的言行和义举,使我们亲眼看到了上帝。看到了那位有爱有怜悯,有情有义,从未撇下我们不管,对我们不离不弃的上帝。 原来人要来到上帝面前,要愿意接近人去怜悯他们,是要谦卑下来的。在这样的一位对我们不离不弃,爱到死,爱到底的有情有义的上帝面前,我们要像耶稣一样谦卑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体会耶稣顺服上帝,怜悯人的内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像耶稣一样具有上帝的内心,与上帝进入深刻的关系,与人也进入深刻的关系。 [2]我以罗伯特·所罗门书中《与神同行的旅程》第12篇 中提到的一个思想实验来帮助我们思想。如果有一天,早晨你起床准备去上班,先走到厨房和太太打招呼,没想到太太没有反应。你心想:【她在跟我生气吗?】你刻意地走到她面前,问她这是怎么回事。她没看到你,也没回答你的问题,你觉得非常困惑,这个不寻常的经验困扰着你。 你整个人陷入沉思。进办公室后,你和每个同事打招呼,但没有人理你,也没有人和你说话。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你拿出最美妙的声音唱出一首歌,希望他们能打断彼此的谈话,放下手中的工作,注意到你已经进办公室了。但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你的存在。你变成隐形人了,别人听不到你的声音!你也无法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你变成孤单一人。 在一片困惑中,有个声音突然出现,和你打招呼:【孩子,早安。】你不知道那是谁的声音?后来,你发现原来那是主的声音,连主的声音都快要忘记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的社会,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在俗世成功的颤栗中,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对着我们说话,我们也不断地取悦别人,想要表现好,想要每个人都喜欢你,想要赢得世界的赞赏和掌声。我们渐渐已经听不见主的声音了。到有一天主的声音突然出现的时候,我们已经认不出,也不熟悉,不习惯了。可是主还是那位自始至终都深爱你的,对你不离不弃的主,他会透过圣经里的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一首诗歌,或一本书,一个梦或一个异像出现,祂还是巴不得想对你说话,想与你建立深刻的关系,你愿意有这么片刻的时间,停下脚步来聆听祂吗?还记得当年你对主说,“主啊,我愿意为你而活吗?”主邀请你进入一个深刻的关系,不平凡的关系,你愿意接受主的邀请吗?与主一起进入深刻的关系吧,那是一个充满完全的真理和爱的关系。被祂充满后,也带着祂的智慧和满满的怜悯心去体恤别人,像耶稣那样,主动走进他人的生命,与他们也建立深刻的关系吧。 也许,你会问,主啊,那个需要我关怀的人会是谁呢?主也许会对你说,就在我们的礼拜堂中,和你一样坐在某个座位上,你也时常看到他,谁能知道他昨夜哭泣,今日来寻求主安慰,也许他会是一个看似活泼的内心孤独者呢?相信主会让你看到他,你愿意像上帝主动寻找你一样,去主动寻找别人,怜悯他吗?我来禧年堂一年,很让我感动的是,我常常看到这样主动怜悯人的弟兄姐妹,这是一个爱的团体,主耶稣要在其中行走。 尤其看到我们当中有些弟兄姐妹在面临一些困境的时候,使我们不得不来到主的面前,对人生重新思考,重新看透,在迷失中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既然人生只是个旅程,那我们能在这旅程中留下什么呢?财富,成功,所拥有的一切都会成为过去,真正留下的也许是与神和与人之间那份深刻的关系,这些是可以刻在我们的心里,也可以刻在他人的心里的。这些是无论你贫穷也好,富有也好,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可以做到的。也许这些才是我们的生命真正返璞归真不枉走过这一生的足迹。 [3]进入与神之间的深刻关系,与人深刻的关系,也许是接受这生命所给了我们的一切,包括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开心也好,流泪也好。如果把人生的这一切的酸甜苦辣放入一个杯子,耶稣问我们:【这杯你能喝吗?】你们能把它连渣滓都喝尽,吞下吗?你们能尝尽这一切的悲喜吗?你们能不管这生命带来什么,都把它充分活出来吗?是啊,我们如何饮用这救恩之杯呢?我们必须慢慢地喝这杯,一口一口地酌饮,直到杯见底!活出完全的生命,就是要酌饮这杯直到杯空,同时相信上帝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恩典给我们,我们就靠着这恩典,神自己,与人建立深刻的关系,并相信在杯空的时候,上帝也会以永生来充满它。

Read More

犹太人的好处(II)

By Mandarin 中文

弟兄姐妹平安。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保罗在罗马书所要传讲的福音。也因为这个福音,Paul faced many quarrels in his missions, especially with the Jewish leaders. His modus operandi in every new mission field was always to speak to the Jews of the local…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