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Bilingual 双语

Taking Care of Jesus

Topic:
Speaker:
  • Rev. Wong Siow Hwee | 王晓晖牧师
Last week, our sermon was about Peter’s denial. Pastor Daniel meticulously contrasted Peter’s denial and Jesus’ affirmation when on trial. In our darkest moments, when we feel like giving up,…
Zechariah Wong
April 1, 2012
Mandarin 中文

当黑夜来临:信徒面对的考验

Topic:
Speaker:
  • Pastor Daniel Tan | 陈光耀传道
作家Marshall Shelley 经历了两次丧失他的孩子之后,这位父亲这么写到: 在我小时候,我就喜欢阅读故事小说。我很快就发现单单阅读故事前面的几章,我是无法知道它的结局;因为新的人物会不断接着出现,带来故事情节的多种变化,甚至有些似乎与主题内容无关的次要情节,作者也会把它们加进去。所以,我从小就学会要把故事继续看下去直到结尾,为什么?因为好的作者总会在故事结束时,把前面所有的大小细节贯穿起来。那时候,我就可以看到故事各细节之间的相关意义。基督徒信仰生命的故事也是如此。现在我无法解释为什么我的儿子会有染色体的突变,使到他出世时只活了两分钟。我也无法明白为什么我的女儿会有严重的智力障碍,需要经历两年身体的折磨,神才接她回天家。但是,我选择相信当我生命结束时,那位撰写我人生故事的作者,会清楚让我看见发生在我生命一切经历的意义。(意译自“The Author Will Make Things Clear”) 是的,弟兄姐妹,今早我们所阅读的彼得故事,显然的它是在主耶稣受难故事里的次要情节。这是作者马可刻意的安排,因为在前面的经文里,马可这么写:他们把耶稣带到大祭司那里…彼得远远地跟着耶稣,一直进入大祭司的院里,和差役一同坐在火光里烤火(53-54节) 。然后在今早经文里,马可就让我们看到彼得会做什么事。马可这样的把耶稣的主要受难故事,和彼得的次要故事串连在一起,到底有何意义?换句话说,耶稣在犹太人公会前的受审和彼得不认耶稣的事件,到底有何关联?从今早故事的内容来看,很显然的这是彼得接受考验的时刻,但他却失败了,他的三次不认主成为了他门徒生命里的最黑暗时刻:就在黑夜来临时,他出卖了他的主!彼得作为门徒的首要代表,也是耶稣最喜爱的三位门徒之一,他尚且要独自接受黑夜的考验,这就是马可要让他的读者看见的。换句话说,作为耶稣的跟随者,每个人都会有黑夜来临的时候,就如我刚才所提到的那位基督徒作家的遭遇;那时每位信徒就要独自面对考验,而他们的故事又会是怎么写呢?所以,我把今早信息的题目定为“当黑夜来临:信徒要面对的考验!” 从彼得失败的黑夜故事里,我们能学到什么功课呢?首先,当黑夜来临时,信徒不可因惧怕而放弃对主的承诺。 (一) 当黑夜来临时,信徒不可因惧怕而放弃对主的承诺 马可告诉我们耶稣被捕之后,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耶稣就被带到大祭司那里,又有众祭司长和长老并文士都来和大祭司聚集。也就是说,所有耶路撒冷犹太宗教体制的权贵领袖,都已来到大祭司的住所,要一起来审问耶稣。这时,彼得远远的跟着耶稣,一直进入大祭司的内院里,和差役一同坐在火光里烤火。按照马可所说,耶稣受审的地方很可能是在二楼,而彼得所在的内院就是在审问处的楼下。这时候来了大祭司的一个使女,见彼得在烤火取暖,就看着他,说:“你素来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夥的” 。彼得却不承认,说:“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 。马可没有告诉我们为何这个使女会认出彼得,所以我们不需要去猜测原因。其实,使女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是很卑微的,而且她只是私下的查问彼得,彼得是不须害怕她的。但彼得却装成无知,否认的说他不知道这个使女在说些什么。很讽刺的是,在马可福音书里,马可所描绘的门徒是经常不知道、也不明白耶稣所做或所讲的(cf 4:12-13; 6:52; 8:17-18; 9:32),他们因此时常遭受耶稣的责备。如今,彼得对这使女说他不知道、也不明白她在说些什么,虽然他是装成无知,但实际上正是突显了他之前经常误解耶稣的教导和事奉。 为了避免再次被人指认出,彼得赶紧离开他烤火的内院所在,往靠近街道的外院去躲避,这样如有危险时他就能及时逃走。马可说这时鸡叫了一次,也意味着彼得还有两次会不认主。当彼得自认为外院是比较安全时,这个使女似乎已确认彼得是与耶稣一起的,所以也就跟随彼得到外院去。这次,她对站在旁边的人说,彼得与耶稣和其他的门徒都是一夥的。这给彼得带来更大的压力,因为这次使女不再是私底下问他,而是向其他的人表示她对彼得的怀疑。於是彼得第二次否认他与耶稣有任何的关系,而且是明显重复的向这群人否认(不再只是对使女一个人的否认)。也正因为彼得不断的否认,那些旁边站着的人听出他有加利利的口音(参马太26:73)。在逾越节期间,会有许多北方的加利利人进入耶路撒冷城来过节;而他们讲亚兰语的口音是有别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由於众人都知道耶稣是来自加利利的,因此他们认定彼得的确是与耶稣和其他门徒是一夥的。这时彼得的恐慌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他现在面对的是更多的人,他真的不敢去想像这些人一旦确定了他的身份之后,他们会对他做出什么不利的行动。彼得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不知道耶稣在大祭司面前的审判会有何结果。如果耶稣被判有罪的话,这些犹太宗教领袖也会下令逮捕与耶稣亲近的门徒。 於是他又做了第三次更坚决的否认,为了加强他否定的语气,彼得甚至与耶稣划清界限,他不提耶稣的名字,而以‘这个人’ 来代替耶稣的名:“我不认得你们说的这个人!” 不但如此,马可说他甚至是发咒起誓的否认。在当时的法庭里,一个人如果要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会如此起誓说:“如果我说的不是实话,神会惩罚我!” 这也可以说是自我的咒诅。彼得正是用了如此的誓词来证明他与耶稣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如果他是说谎的话,他愿意受到咒诅!有些解经家甚至认为彼得所用的发咒起誓的字语,还很有可能是针对耶稣而发的。在罗马历史的记录里,罗马官员在考问逼迫基督徒时,会叫他们表明是否是基督徒的身份?如果基督徒想要保全生命,只要他们发出对耶稣的咒诅,就能证明他们不是基督徒,而罗马官员就会释放他们,因为他们认为真实的基督徒是不可能会去咒诅他们相信是神儿子的耶稣。无论彼得的起誓是自我咒诅,还是针对耶稣,他的第三次不认耶稣的做法已是到达了最强烈点。虽然彼得跑到外院去躲避想找退路,实际上他已经是无路可退了。彼得三次否认主,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强烈,除了犹大之外,他成了所有门徒中最大的失败者、也是对主最大的背叛者。这时,鸡叫了第二次,事情正如耶稣所预言的,在鸡叫两次之前,彼得会三次不认他。 根据四本福音书的记载,彼得是被耶稣呼召的第一批门徒。自此以后,有关於他的事件和他与耶稣及其他门徒的互动,是经常出现在所有的福音书里;他也成为了门徒的代言人和代表(参9:5;10:28; 11:21; 14:31,37) 。在往凯撒利亚腓立比村的路途中,当耶稣问门徒他是谁时,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
Zechariah Wong
March 18,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