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ategory

Bilingual 双语

一位爱无穷,恩无尽的神

By Bilingual 双语

刚才我要求你们一齐来回应今早经文每一节的后半段,而且都是重复同样的字句: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很明显的这是一篇对唱式或启应式的感恩赞美诗篇,诗人作诗的目的,就是要会众在敬拜或欢庆的场合里,来一齐参予称颂神恩典的作为。按照犹太人传统的礼仪,每一节的前半段是由带领敬拜的人如祭司来独唱,而后半段则是由诗班或会众重复的来和唱‘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在我前一次的讲道里,我有提到诗篇113到118篇被犹太人统称为‘埃及的哈利诗’ ,而哈利(Hallel)就是赞美的意思。在每年三大的节期,就是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里,他们都要恭唱这些称为‘哈利诗’ 的赞美诗篇,来称颂神带领他们的先祖出埃及的救赎。今早的诗篇136篇虽然没有被编列在这些哈利诗集里,但犹太人都称这首诗篇为‘大哈利诗’ (伟大的赞美诗) ,有学者更坚称这首诗是逾越节必唱的颂歌,甚至有人还称它为是以色列‘国庆的哈利诗’ ,可见它在整本诗篇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对我们来说,这不断重复的后半段好像很是沉闷,但它的重复也同样可以提醒我们,我们的生命存在和所拥有的,都是来自於神那坚定不移的慈爱和他大能的作为。所以,我把今早信息的题目定为:一位爱无穷恩无尽的神!简单的来说,这诗篇的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就是神的慈爱、神的恩典随处都在:从创造开始到救赎的工作,再从救赎到神的子民可以承受神所赐的产业,这整个历史昼面的背后就是神的爱、神的恩典,而且它是永远长存的。故此,诗人要 呼召神的子民都要来献上他们感恩的敬拜,因为恩典总是要求感恩来作为回应。正如神学家巴特(Barth)所说的:恩典和感恩,正如天与地彼此相属。恩典引发感恩,好像声音引发回声;感恩伴随恩典,有如雷声伴随闪电。Grace and gratitude belong together like heaven and earth. Grace evokes gratitude like the voice an echo. Gratitude follows grace like thunder lightning…

Read More

谁像耶和华我们的神?

By Bilingual 双语

从这个主日开始,华英崇拜的讲台将会是一系列的诗篇信息。今早的诗篇是113篇,从这诗篇开始一直到118篇,它们连结形成了一组的赞美诗集,被称为埃及的 “哈利” 诗 (Egyptian Hallel) 。 “哈利” 是赞美的意思,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哈利路亚的前面两个字。按照犹太人敬拜礼仪的传统,在每年的三大节期,就是: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时,他们都要在圣殿或在家里咏唱这一组的诗篇;由长老或家长带领,一齐追述他们先祖出埃及的历史事件,来颂赞神的救赎恩典。例如,113和114篇大多是在逾越节的筵席前咏唱的,而115至118篇是在筵席之后才唱的。主耶稣在受苦之前晚餐最后所唱的诗,大概就是这几篇(参马太26:30; 马可14:26) 。因为这一组的诗集与出埃及的救恩有关 (虽然只有114篇直接提到出埃及的事) ,所以被犹太人统称为埃及的哈利诗。 在这一组的诗集里,我们要进入诗篇的世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以色列人对神的祷告和赞美的内容,叫我们能正确明白,到底什么才是赞美神和为何我们要赞美他?诗篇113篇被编排为哈利诗集的起首,我想是有一定的原因,因为诗人向世上的人,特别是当时外邦的异教徒,提出了一个挑战:有谁的神明可以像我们耶和华的神,值得被世人赞美的?诗人就因此提出了他的理由,也同时为接下来的五首诗篇铺路,以一连串的共同赞美主题,从个人和群体的感恩来表明他们民族的救恩特色,就是耶和华神向他们所彰显的无条件的盟约恩慈。现在,就让我们耒看埃及哈利诗集的第一篇:诗篇113篇。 (一) 神的子民应当要称颂主名 这是一首很典型的赞美诗,第1节以赞美作为宣召的开始,最后也以赞美作为结束。华文圣经的翻译是: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英文圣经一般上也是译作:Praise the LORD! 但是,它们都是按照希伯来文圣经的意思来翻译的;原文直接的翻译应该是:哈利路亚!刚才我已经说过,哈利 (Hallel) 就是赞美的意思,是个名词。在后面加上 “路” ,哈利路 (Hallelu) 就变成为动词,是带有命令的语气 (imperative) ,而且是针对多数人而发的。也就是说,哈利路就是:你们要来赞美的命令动词。最后的 “亚” 可译作 “耶”…

Read More

有所期待的有福人

By Bilingual 双语

我的儿子在星州幼稚园上学,其中一课是用成语故事教成语。所以,我儿子就学会了“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我为了让我儿子多了解,多学习一些成语,我自己就教导一些相反的成语。比方说他学了“乱七八糟”,我就教他“井井有条”。他学了“齐心合力”,我就教他“各自为政”。因此,难题就来了。你们认为跟“守株待兔”相反的成语是什么?是不是好像没有很直接的成语。所以,我就在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故事是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自己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所以,一般人就用这个成语来表达不知变通,死脑筋,墨守成规的意思。如果照这个意思,相反的成语就有如“随机应变”或“标新立异”。不过,既然是成语故事,我比较看重这个故事的情节。我想,这个农民在树根旁边等待兔子,再次自己撞死在树根上,这是什么样的心态?这是一种贪图不经过努力,而想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所以,我要趁机教导我儿子不要成为这种痴心妄想,空等待的人。然而,“等待”本身是没有什么不对。忍耐也是一种美德。我也要教导我儿子学习忍耐,等待,而不是像一些爱哭闹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如何教导我的儿子学习忍耐,而又不是“守株待兔”的等待? 所以,我就说“守株待兔”的相反成语是“蓄势待发”。你们肯定会想到比我更好的相反成语。不过,我蛮喜欢我自己的诠释。“守株待兔”和“蓄势待发”,这两个成语都有等待的含义。可是,在心态上,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等待。守株是被动的,蓄势却是主动的。在蓄势的时候,你必须养精蓄锐。你必须有所准备。你所期待的后果,跟你的安排与行动必须是吻合的。待兔是被动的。待发却是主动的。在待发的时候,你不是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那是没有头绪的等待,那是侥幸的等待。在待发的时候,你是等待时机成熟。你知道有该做和不该做的时候。你在掌控局面。你看起来是等待,不过你真正的目的是行动。当我想到这两个成语的时候,我意识到,其实等待也是一门学问。今天,经文的主题是忍耐。你们认为经文里的忍耐,是“守株待兔”的等待,还是“蓄势待发”的等待? 老实说,现今社会最缺乏的就是忍耐等候。我们什么都要即时的。生活中,我们吃饭用快餐。买东西送东西用快递。我们的娱乐,要即时的快感。我们的学习,要即时的帮助。这样的习惯也延伸到工作。我们要即时的果效。我们要即时的改变。我们要即时的服务。我们要即时的回应。从生活到工作,甚至教会也是如此。敬拜要即时的感受,团契要即时的感情,困难要即时的解答,事工要即时的发展。但教会需要的不是即刻的‘即时’,而是及时雨的‘及时’。‘即时’与‘及时’有着微妙的不同。“及时”与“即时”两词有同义的部分,也有不同义的部分。“及时”与“即时”都有“马上、立刻”其中一个含义,但“及时”还有抓住时机、适时的意思。不是每样事情都是‘快’就是‘好’。特别是在言语方面,在对的时候说该说的话才是最重要的。比方说讲笑话。有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问一位谐星,你这次跟这位搞笑天王合作,你最大的收益是什么?他说,我这次很荣幸能够与搞笑天王合作。我从天王那里学到,最大的功课,最难以忘怀,最刻骨铭心,就是,(假装忘了),啊是的,我常记在心,永远难忘的功课,就是喜剧时间点(comedic timing)。由此可见,特别在言语的事情上,及时雨的‘及时’胜于即刻的‘即时’。 在雅各书,就像旧约的智慧文学箴言一样,非常强调言语的纪律。第一章,第三章雅各都提醒教会信徒要懂得勒住舌头。其实,在忍耐等候的课题上也是一样。当我们不愿意忍耐,总要即时的改变,即时的表态,勒不住舌头,就难免发生言语的过犯。经文提到了两种言语的罪。第一个在第九节:“9 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埋怨让我们联想到以色列人是如何在旷野埋怨摩西,埋怨亚伦,埋怨上帝。但是,这里的埋怨不是那种埋怨,而是被苦待的哀声。这种埋怨是用于以色列子民在埃及为奴的叹息哀求。 出埃及记2:23 过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做苦工,就叹息哀求,他们的哀声达于神。 24 神听见他们的哀声,就记念他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 出埃及记6:5 我也听见以色列人被埃及人苦待的哀声,我也记念我的约。 所以,这种彼此埋怨不单只是说你不好,他不好,而是一种被苦待的指控。我先前有提到罗马社会的贫富悬殊,有钱人欺压穷人的实际情况。如果是这样,他们彼此抱怨社会的不公义有何不可?为什么雅各要阻止他们呢?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审判的主权在于神。主内弟兄姐妹一定要避免彼此论断。雅各之前就说到2:13 “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当我们觉得事情不公平的时候,我们以为只有我们的看法才是对的。我们只要上网看看,批评政府的言论处处可见。政府的政策当然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不过,我也察觉到很多人自以为是,毫不留情地批判,看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却盯住别人眼中有刺。我们几时都变成审判官了?只有神是审判的主。 第二个言语的罪在第十二节:“12 我的弟兄们,最要紧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无论何誓都不可起。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这里的起誓不是指公堂上,或公文里的起誓,那个是法律程序的需要。这里的起誓是为了要使所说的话更有可信度而做的誓言。这样的习惯在当时是很普通的。可是,耶稣却认为不单是在公堂上,公文里要说真话。就在平时就要毫无虚言。这是因为真理必须是你的本质,而不是需要的时候才说真话。马太5:20 “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为什么耶稣这么坚决呢?因为天国的子民必须是象征真理的子民。 如果耶稣已经把他的旨意讲明了,为何有些人还会耐不住,要用起誓来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呢?其实,不管是起誓,还是论断人,都跟缺乏忍耐等候有关系。我们论断人,是因为我们要即时的裁决。虽然改变不了不公义的现实,不过至少在思想,在言语上,我们已经审判完毕。所以我们论断人,埋怨人。我们起誓,是因为我们要得到即时的信任。我们不要等待真相大白,清者自清,所以就以神的名许下重话。其实,这只是心虚的行为。在新约里面,唯一起誓的人就是彼得。马可14:71 彼得就发咒起誓地说:“我不认得你们说的这个人!”结果,彼得说的却是谎言。真理是值得等待的。 英文有一个词:Quiet Confidence 我把它解释成‘沉稳的信心’。这就是‘蓄势待发’的等待。这就是为了要有适时的说话,及时雨的行动,而如今忍耐,等待时机。这信心从何而来?这信心的内容是什么?这信心就是真正认识上帝。雅各在11节说: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你相信吗?雅各信,所以他肯定地说:主来的日子近了。他也说: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雅各因为认识上帝,他相信神的审判就像及时雨一样,时候到了必然来到。这种沉稳的信心就像一个耕田的农夫。撒种的时候离收割的日子还很遥远。但是,因为他对季节的认识,他知道急也急不来,拔苗助长也没用。反而是现在就要凭信心撒种,耐心等待‘秋雨春雨’的来临。他知道时间到,雨就来,所以现在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安排一切,蓄势待发。 弟兄姐妹,苦难是人生少不了的。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也许追求即时的解决方案。有些教会奉主的名,指着圣经做出各种荣华富贵的承诺。有些人从政府埋怨到新移民,从老板埋怨到同事。这些都是反映我们对神缺乏沉稳的信心。雅各要我们已众先知为榜样,并称他们为有福的人。有福的人指的就是被神接纳的人。这里的重点是神,神才是裁决一切的审判的主。然而,审判是要等待的。众先知都必须经历这样的等待。在神的审判还没有来临以前,他们宣讲神的话,需要的就是沉稳的信心。不相信的人大有人在,包括祭司,包括君王。但是,埋怨也没用,起誓也没用,既然相信神的话,只有耐心等待神审判的时刻。 今天经文的主题我想了很久,最后我命题为‘有所期待的有福人’。因为我相信,有所期待就是一种福分。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夸大其词,他们没有期待,所以需要即时的泄愤,即时的说服力。有期待的人不需要这些。他们的神按时带来公义和平。所以他们与世无争,言谈自若。我要成为这样‘有所期待的有福人’。

Read More

听、行、明

By Bilingual 双语

雅各书1:19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 20 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 21 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22 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 23 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 24 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25 唯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26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27 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今天的讲道简单易懂。我把它浓缩成三个字:听、行、明。听就是聆听接受神的道。行就是要遵行活出神的道。明就是要明白清楚神的道。听、行、明,简单易懂,那又为何往往看不见,也作不出其中的转变呢?永生传道上星期已经讲了理由:“14 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 15 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我们不听、不行、不明是因为我们的私欲抗拒了神的道。既是如此,我们要认真探讨我们的私欲,这样才能釜底抽薪,对症下药。 就拿第一点‘听’来打个比方。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听吗?你知道我们的私欲是什么吗?我知道,因为我的私欲最多了。当你要我听的时候,我的心里却是要说,我的私欲就是要讲。你要我听,但是在心里,是我要你听。我们的私欲就是要说。你知道为什么我们都有说的私欲,而缺乏听的能力吗?那是因为我们打从心里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所以,人家没说几句,我们就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就算我没有机会立刻讲,不过,也不表示我在听,因为我在心里已经开始讲话了。你说,我也在说。你一定有经验过,有些人表面是在听,不过你感觉他只是在等你讲完,轮到他讲。其实,我们的私欲是想说,不想听。除非对方是大有来头,或者是你敬佩的人,又或者是口才一流,要不然,我们都是想说,而不是想听。 不过,我想这个私欲是无可厚非的。当我们小的时候,样样都听别人的。但是随着教育,生活经验,我们必须有主见,做决定。慢慢的,我们的思想根深蒂固,我们的言语也越来越有分量。渐渐的,我们肯听得时候也就越来越少,我们对人的态度也就更加理直气壮。这样子,心中也随着时间,就累积了不少大道理。哎哟,大家不要看我年纪轻轻,其实我对许多事情也有我的大道理。我这个年纪都已经是常常按耐不住自己的主观意见。在座的许多长辈,比我更增添几十年的囤积,想必是更难压抑,想要表达自己的欲望。“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那这谈何容易?特别是争论性的话题,那就好比螳螂挡车。有时,两方面争论起来,是意见又加上情绪,只差没有动手打起来。 在雅各书的处境,他们争论的课题很可能是社会的贫富问题。这样的事司空见惯,就算到了今日也是常有的事。在美国,华尔街的有钱人越来越有钱,可是穷人,失业的,付不起医药费的却越来越多。怎么解决?两个政党,两种选民争论不休。一边是要有钱人交更高的税,另一边是要减少国家福利的开支。在新加坡,因为城市化,国际化的关系,贫富悬殊的问题是避不开,而且更加严重。不管你跟任何人谈,应该都对这个课题有强烈的意见。贫富悬殊的课题难免演变成阶级斗争的课题。在雅各的时代,有的人甚至想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他们愤恨社会的不公义,他们以为自己的想法方法才是对的。总的来说,不管是贫富的问题也好,或者是其他的生命课题也好,我们总有自己的主见,我们有维护自己的想法的私欲。“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这的确不容易。 但是如果认清了私欲,情况就可以迎刃而解。这就是所谓的“明”。雅各说“26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信仰这种事情骗不了人,只有你自己骗自己。你说你信,可是你只想自己做自己的,那怎么可能有改变?别人也不会看出什么改变。到头来你只是自己骗自己。这点你必须看得明明白白。这就是所谓的“明”。你要改变吗?你要,就得勒住你的舌头,更要勒住你心里的舌头。这样神的道才能听得进去。要不然,信等于没有信,因为道根本没有进去。你只是在听自己的话,你不是在领受神的话。“快快地听”并不是叫你什么都听。当然,辨别神的话是非常重要。不过,“快快地听,慢慢的说”表达的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克制自己‘说’的私欲的决心。你要勒住自己的舌头,神的道才有机会进去。 勒住了他们的舌头,雅各告诉他的教会“20 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人的怒气虽然给你泄愤的力量,你也会觉得自己是对的,你的怒气给你一种正义感。不过,这达不到神的义的标准。你可能会说“神不是有怒气吗?耶稣不是有怒气吗?为什么人的怒气就不同?”神的怒气有救赎,有复兴,你的有吗?耶稣的怒气有虚己,有牺牲,你的有吗?人的怒气就不同。贫富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但是神的国不是以武力来成就。神的道是相反的。马太5:5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7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神的道是温柔、是怜恤、是和睦。难怪雅各告诉他们“ 21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他们唯有放下心中的愤恨,心中的自以为义,这样才能领受神的道,以温柔、怜恤、和睦完成神的国度。 我们暂且撇开贫富的问题。我们扪心自问。如果你信主多年,这些年来,你改变了多少?你改变多少就是神的道你听进去多少。你如果没有改变,那什么都是假的。因为你不‘明’。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神的道在讲,你也在讲,那还听什么。那又何苦自欺欺人?想改变的话,勒住你的舌头吧。 听、行、明。行的方面,我们的私欲又是什么?雅各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23 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 24 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大家看镜子的时候会不会很专心?多少都会啦。不管是男女老幼,总是会用镜子来欣赏自己的缺陷美。大家看我的外表就知道我不常照镜子。因为我太帅了,往往看了镜子就傻眼,走不开。不过,不管你如何专心,花多长的时间,一旦走开,我们就不去想它。雅各的重点是那个相貌的印象只是暂时性的。除非你是艺人上节目,或者你是青少年,要不然镜子里的相貌看了就忘了。 这个比喻所表达的私欲又是什么呢?私欲就是我们不想改变。也许我们自满,也许我们懒惰,也许我们叛逆,不管是哪一个原因,我们并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而听道。若不是如此,听了又怎么会行呢?你也许会说:那是因为道理不够好,所以没有改变的冲动。弟兄姐妹,你把次序倒反了。我承认有时很厉害的讲员能使听众生命改变。不过,许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停留在心动的阶段。你可能会有感动,可能你在当时,会立志做一些改变,不过往往时间一过,感动就随风而逝。因为我们有我们的老习惯,我们的老方式,我们的老想法。心中的感动是胜不过改变的麻烦,改变的牺牲,改变的累赘。不改变是最自然的事。 可是,青少年看镜子就不是如此。他们在发育的时候,自我意识很强。他们以为别人都在注意他们的外表。所以照完镜子后,还是不断地弄头发。如果发现有青春痘,他一整天想的就是那颗青春痘。我当然不是要大家这样照镜子。不过,我希望大家用这样的方式听道。因为这样的听法,才是真正的‘明’。明白什么?雅各说:“27 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我们之所以有不想改变的私欲,是因为“22自己欺哄自己。”我们以为没有人在看。我们以为已经够好了。我们以为心动就够了。可是,真理是什么?真理是:我们的行为都在神我们的父面前。而天父要的是那“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我们必须“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如果是这样,如果你是真正的‘明白’,那你还会这样随便地照镜子吗?你不怕神在看着你的世俗污秽吗? 神的道就是我们的镜子。雅各说:“25 唯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我们应该是带着寻求改变的心态听道。那我们听得时候,其实就是在看自己,然后我们就一直想怎么改变。如果没有改变,再回到神的道那里,再听,再看,然后再‘行’。反反复复的听了就行,行了在听,自己才会清洁,生命才会改变。听、行、明。你要是真的‘明’,你就自然会‘听’,会‘行’。 我想回到贫富悬殊的课题来做总结。雅各要教会‘听、行、明’,是因为有很实际的景况。我们基督徒在财富的事上,是有原则的。在雅各的时代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如今,原则上就是要照顾群体里面软弱无助的人。我们是财富的管家,而不是财富的主人。别人的富裕我们也不用羡慕,生气也没用。但是,我们的财富却是看顾人的资源。教会可以没有敬拜赞美,却不可以没有慈善扶贫。这就是如此重大的事情。(注:这里当然不是指教会真的可以没有敬拜赞美,而是比较敬拜赞美与慈善扶贫的关系。旧约先知多处提到,没有社会公义的敬拜是虚空的。比如:以赛亚书58:5-8;阿摩斯书5:21-24;弥加书6:6-8) 我们当听的道,就是我们必须看重我们群体的责任,看轻我们个人的所得。我们当行的道,就是在小事上以温柔谦卑对待所有的人,不可以大小眼。在群体的事上,支持我们帮助人的活动。我们感谢莉莉长老,美伶长老,风宁长老的辛劳,我们继续与他们同工。在国家与国际的层面,我们必须关心贫富悬殊的趋势,支持造福人民的政策。这是当行的道。我们当明的道,就是我们人要改,天父要看。愿神帮助大家。

Read More